女儿休学后,我才醒悟: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是懂得「期待管理」(推荐)

嗨猪的家庭 2024-05-26 13:41:13

一个正常不过的工作日,我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

打开门竟看见女儿正在收拾厨房,转头一看,餐桌上摆满了一桌的菜,我震惊到无法言语,还没回过神,女儿开口说道:

“饭在电饭煲里,还有几分钟就好了,先去洗手准备吃饭吧。”

我想我一定是在做梦,这辈子竟然还会出现此情此景。

女儿从小听话懂事,而且成绩名列前茅,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九月我能送她到名校报到,她曾经是亲戚朋友眼里“别人家的小孩”,是我的骄傲。

谁能想到,她会抑郁休学,女儿休学后,我们每天一碰面就是无休止的“战争”,后来她闭门不出,连饭也不出来吃,完完全全成了一个废人,我过着行尸走肉一样的生活,而这样的日子,竟然就这样过了将近两年。

原本,我想不通,我到底哪里做错了,直到今天看到女儿的转变,我想,我理解了。从前,我一直把女儿当做我的炫耀工具,我逼她必须完美,而她却一次又一次的出现问题。

休学后,我不得不接受,也习惯了女儿一事无成的样子,没想到,她却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

那天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我恍然大悟:

孩子在户外疯玩了一整天,晚上肯定能早早躺下,睡个好觉。甚至规划好了孩子睡着后属于自己的时间里能做的事情,敷面膜、刷手机、安安静静躺平。

晚上到来,孩子并没能如你所愿躺下就睡。

可刚开始,你还能平静地哄睡,试试安静且漆黑的环境能不能给他带来睡意。

结果,并没有!哪一件事都没能如你所愿!他甚至又要缠着你起来再玩会儿玩具吧!于是,你终于忍不住,发了火,给他美好的一天来了个黑暗的结尾。

我们为什么会生气?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对孩子抱持很高的期待,当期望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后,我们就会觉得是孩子的问题。

一直以来,不是孩子不够优秀,是父母的「期待管理」出了问题。

满眼都是孩子的毛病

往往是父母出了问题

莎士比亚也曾说过:

期待,是所有心痛的根源。

前段时间和同事小佳聊天,我发现她也是一个从小被父母期待裹挟长大的女孩。

小佳有个表弟,表弟刚出生的时候,不足斤两,浑身发青,家里的人都觉得他活不久,出乎意料的是,他顺利地长大了。

但从小,表弟的身体状况就一直不好,整个人又瘦又小,还整日咳嗽,能看的医生医院都看了,但丝毫不见好转。

自那时起,小佳的小姨和叔叔都只有一个想法,只要孩子健康长大就行,成绩什么的,一律不给弟弟压力。

和弟弟一样,小佳也是家里的老大,但不一样的是,她从小白白胖胖没生过什么重病,又是女孩子,所以被约束很多。(她们家非重男轻女家庭)

女生写字要好看,要衣着得体,要勤快,要讲卫生……

有一次家里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妈妈在一旁削水果,小佳第一个跑到她身边,想要一块苹果,妈妈却说她没礼貌,不懂得要先给弟弟妹妹。

可当坐在客厅里的所有人都有了苹果,小佳再次去到妈妈面前,妈妈却说:“要吃水果自己削,只会伸手等着,这么大姑娘了,连削个苹果都不会。”

当时的她也就10岁不到而已,可那天妈妈脸上的表情,她失落的情绪,再提起,都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小佳说: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弟弟只要健康就好,而我只是比他大两岁而已,我却要懂礼貌,要谦虚忍让勤快,要为别人着想。

从来没人告诉过我怎样才算谦虚,多懂事才叫懂事。”

小佳从小的经历,让我想起电视剧《想见你》,她和剧中的陈韵如有很大的相似,在各种期望中,陈韵如濒临崩溃,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她说:

“我明明已经这么努力了,都还要叫我再努力一点,要我再更好,就因为我不是你们期望中的样子吗?我真的觉得好累喔。”

大部分父母,只要觉得孩子不够好、不够勤奋努力,就会不断放大问题,如临大敌。

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孩子浑身是毛病,或许是我们的期待值太高了。

如果父母的预设是零分,那么孩子每进一分都值得鼓励。

而当我们把一个孩子预设在满分的位置上,即便孩子做到99分,也还是差一点。

一直聚焦在孩子的问题上,自然会觉得他一无是处,哪哪都是毛病。

过高的期待,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

《亲密关系》一书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曾说:

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863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68.8%的受访家长表示对孩子有很好的期待,57.7%的受访家长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优秀。

最近看了一部韩剧,叫《天空之城》。剧中的车民赫是一位靠自身努力,考上法学院的“奋一代”,他表面勤勉谦恭,但其实自私专制,对妻子儿女有极强的控制欲。

他期望女儿成为大名鼎鼎的律师,要求儿子成为实力超群的医生,他殷切地期望子女成为所谓“金字塔”塔尖上的人物。

在他的家里,有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两个大白板,两张桌子,一个金字塔摆件,一个节拍器,如此窒息压抑的环境,是他在家教育孩子的地方。孩子达不到期望的目标,他便会对他们怒吼、斥责。

女儿世丽年纪还小,就要远离父母和家乡,独自一人前往美国求学。假期回国,车民赫到处炫耀自己的女儿考上的是哈佛大学,炫耀自己教育的成功。

然而,作为父亲,他从不跟孩子谈心,只是一味地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最终导致女儿不堪重负,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在哈佛大学冒充大学生,假装已经成功入学,欺瞒父母。

当女儿的谎言败露,车民赫呵斥道:“我竟然养育了你这种蠢货,蛀虫一般的子女。”

最终女儿也受不了嘶吼着反驳道:“只会拿子女炫耀的人算什么父母,只要给钱就是父母了吗?”

有心理学家表示:如果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孩子的反应一般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孩子会有焦虑和恐惧。

孩子了解到父母对他有较大的期望之后,就会担心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能不能克服这些存在的困难。

这些困扰的心绪、担心和压力会让孩子慢慢变得焦虑,不断地焦虑又让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而这种过度的紧张往往又会使孩子终日处于一种惶惶不安之中,注意力不集中,能力无法正常发挥,比方说记忆力、组织技能。孩子往往会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

生理上可能会出现睡不好、做噩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心跳多汗、尿频、便秘等症状。

第二阶段,孩子会逃避和回避。

没实现父母期待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太失望了,良心会受到谴责。

生活在自责状态中,孩子会更加焦虑,从而影响行为、智力和人格等多方面的因素,表现为退缩、过度地顺从、逃避、回避等等,比如上网、打游戏、养宠物。

他们经常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过分敏感,自我评价太低,做事情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忧郁消沉。

由于连续的失败,他们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开始不愿意上学,开始逃学,回避自己学不好的课程,学习状态越来越糟。父母失望越来越多,亲子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紧张。

第三阶段,孩子会对抗和抑郁。

这时候家长越来越多的失望会激起孩子的不满,家长言语和行为中透露出的不满又会招致孩子的过激反应,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孩子或躁狂,或抑郁。

孩子可能会拒绝上学,视父母为路人,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

有的孩子长期地忍受成绩不良或学业失败的屈辱,导致出现抑郁症状,比方说食欲不振、孤独、懒散、闷闷不乐,甚至直接导致抑郁症。

父母过高的期待,接踵而至的是不合理的要求和越界的控制。继而给孩子带来终生的伤害。

降低期待,允许一切发生

为人父母对孩子保持期待有要求是正常的,可如果父母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分数,孩子的优秀程度,做事的是非对错,那么试问孩子该从哪里获取自己的价值感呢?

父母爱孩子,便会希望孩子能承载自己的一些愿望,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殊不知,父母“功利式”的爱会让一个孩子的内心崩塌。

著名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曾在微博上透露,他十二岁上初一的儿子不听话,不爱学习,有非常严重的拖延症。

他和妻子对于教育意见相反,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所以决定拜访那些教育经验十分厉害的妈妈们,向她们学习怎么培养孩子。

采访中一位妈妈说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她说:

“育儿,还是亲子关系在前面,我始终认为,孩子以后要走的路,他能不能找到他想做的事,会遇见什么样的人,那个是决定他人生的。

我们父母真的只能做她的后盾,让她知道,爸爸妈妈永远都在背后。

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个世界,像孩子这么爱你的人其实不多,所以我会觉得即使他撒谎,或是做了一些你觉得不好的事情,这些行为背后,是孩子想要得到你的认可,其他的东西就没有必要那么计较吧。

更加地去看到他,看见这个孩子,而不是看见我想要的那个孩子。就算是慢一点又怎么样呢?其实也就是慢一点而已。”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优秀的家长之所以能够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不是因为他们对孩子提怎样的要求,而是在这背后,他们也学习了很多,思考了很多,然后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想起作家尹建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想要100分,就别要求孩子考100分。假如家长要求什么孩子就能实现什么,那么天下所有的孩子都会成绩优异、习惯良好、多才多艺、品貌出众——那样的话,做家长真是件轻松惬意的事。”

我们与其对孩子提要求,不如自己做好“期待管理”。与其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孩子,不如多思考,让自己成为优秀的自己,优秀的父母。

1 阅读:122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