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叛逆,他混迹江湖,从土匪头目蜕变为川军将领;抗日战场上,他击毙日军中将酒井直次,立下赫赫战功,却饱受国民党内部的排挤。
一生娶了40个老婆,为何在死后连下葬都成问题......

范绍增出生在四川达州的一个富贵家庭,祖父范守中是当地的乡绅,父亲则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地主。他自幼便被家族寄予厚望,然而他却对传统的读书仕途毫无兴趣。
家人对他寄予厚望,送他到私塾学习,但他总是三天两头逃学,不是跑去茶馆听说书先生讲江湖传闻,就是跑到山里打鸟捉鱼。

他对那些枯燥的课文毫无兴趣,而对那些武侠故事和江湖豪杰的传奇却深深着迷。他常常与地方上的袍哥会成员厮混在一起。
(袍哥会作为四川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组织,以“忠义”为信条,吸引了无数像范绍增这样不甘平凡的年轻人。)
在这样的环境中,范绍增逐渐崭露头角,凭借其过人的胆识和豪爽的性格,迅速成为袍哥会中的核心人物。

一次,在街头与一名赌徒发生争执,范守中正好路过,看到眼前的范绍增正与人打得不可开交,气急败坏地上前质问。然而,这次的冲突不仅没有让范绍增悔改,反而使得他更加倔强。
他一把回手将爷爷的眼睛打肿,眼中充满了挑衅与不屑。范守中怒不可遏,彻底失去了耐心,随即决定采取最严厉的方式来“教训”这个不成器的孙子。

他将范绍增绑到镇郊的山坡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亲自用力将他踹进提前挖好的坑里,准备活埋。尽管是为了让他悔过,但这一行为却让范绍增深感屈辱,也从那时起,他与家族的关系彻底决裂。
尽管范守中最终在最后一刻心软,并没有真的把范绍增置于死地,但他的行为无疑成了这段父孙关系中的一根刺,让范绍增对家族产生了深深的反感和背离。

他离开了大竹县,带着一股倔强的劲头,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江湖之旅。他成为了一名土匪,凭借着强悍的武力和狠辣的手段,在山野之间站稳了脚跟。
他在山中劫掠,甚至有时在村庄里横行霸道,弄得父老乡亲都对他心生畏惧。

当时正值军阀混战的年代,四川作为西南重地,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范绍增敏锐地意识到,仅靠袍哥会的力量难以在乱世中立足,他毅然决定投身军旅,加入了川军队伍。
他凭借在袍哥会中积累的江湖经验和领导才能,很快在川军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年轻将领。

范绍增的军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多次内战中,他亲历了战争的残酷,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军事才能,也让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范绍增毅然决定投身抗日战场。他自掏腰包,组建了一支抗日部队,并亲自率军奔赴前线。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标志着范绍增从一个地方军阀蜕变为一名真正的抗日将领。

他的部队曾在太湖张渚地区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范绍增并未退缩,而是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指挥部队巧妙地设伏,成功击溃了日军的主力部队。
范绍增的军事才能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名字也因此传遍了抗日战场。

1942年,浙赣会战爆发。日军指挥官酒井直次是日本陆军中的名将,曾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被视为中国军队的劲敌。范绍增精心策划了一场针对酒井直次的伏击行动,在日军必经之路上布设了大量地雷,埋伏了精锐部队。
当酒井直次的部队进入伏击圈时,地雷阵被引爆,日军阵脚大乱。范绍增抓住时机,指挥部队发起猛烈进攻,最终成功击毙了酒井直次。

这一战不仅重创了日军的士气,也让范绍增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传奇人物。酒井直次的阵亡,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之一,范绍增的名字也因此被载入了史册。
尽管范绍增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但他在国民党内部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他出身于地方军阀,加之性格直率、不善逢迎,范绍增在国民党高层中备受排挤。尽管如此,他并未因此动摇抗日的决心。

他始终坚信,抗日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而非个人的荣辱。
一个英雄的家庭故事范绍增的一生,不仅在抗日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情感生活也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一生娶了40位姨太,这一数字在民国时期的社会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姨太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的出身名门,有的则是普通百姓,但她们都因各种原因成为了范绍增家庭中的一员。范绍增对待这些姨太的态度,既有着传统男性的威严,也不乏宽容与体贴。他并未将她们视为附属品,而是尽力为她们提供生活上的保障,并尊重她们的个人意愿。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范绍增无疑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另类”。对于年轻貌美的妻妾,他甚至会送她们去学堂,学习知识,接受更广泛的教育;而那些年长的妻妾,他则会为她们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寄托。

每一个妻妾在范绍增的生活中,似乎都占有一席之地,且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关爱与照顾。
其中有一个妻妾,名叫紫菊,是范绍增最为宠爱的之一。他年轻时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女性,聪慧机敏,深得范绍增的喜爱。她到学校求学,接受了西方教育在此过程中,他与年轻校长产生了感情,范绍增得知后,竟没有丝毫怒气,反而表现出了极为宽容和理解的一面。

他将紫菊与那位校长叫到面前,平静地询问他们的想法,并最终同意让紫菊离开,与校长共度余生。他不但将紫菊认作了干女儿,还盛情地为两人筹办了盛大的婚礼,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非同寻常的。
范绍增这种对女性极为宽容、理解并给予自由的态度,使得他在众多妻妾中,保持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随着他在军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家庭的争斗也渐渐浮出水面。四十位妻妾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尤其是在财产继承、家族地位等方面,矛盾不断。一些妻妾的亲属,甚至开始为争夺范绍增的财产和继承权而互相勾心斗角。
范绍增尽力在家族中维持平衡,公平待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子女开始对自己的父亲产生疑虑和不满。在这种多重身份和责任的压力下,范绍增的家庭,渐渐变得复杂难解。

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变革,一夫一妻制成为了新的社会规范。范绍增并未抗拒这一变化,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适应了新的时代。他妥善安排了姨太们的生活,让她们各自找到了新的归宿,而他自己则与夫人叶绍芳共同度过了晚年。

叶绍芳是范绍增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伴侣,她不仅在生活中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也在精神上成为了他的支柱。范绍增的晚年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充满了温馨与安宁。
范绍增去世的时间是1977年3月5日,享年83岁。

在他去世后,关于安葬地的争议却逐渐浮出水面。子女们各执己见:
有的主张将父亲安葬在其出生地四川大竹县,以彰显他作为地方英雄的身份;
有的则认为应将他安葬在重庆,因为那里是他晚年生活的地方,也是他抗日生涯的重要舞台。

为了安葬父亲,范绍增的后代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甚至在他死后几年的时间里,这个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他的遗体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被下葬,成为了社会议论的话题。
与此同时,范绍增的遗产继承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范绍增的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他在民间的威望和社会网络。数十个妻妾和子女之间的争夺,使得这个本应是温情脉脉的家庭变得错综复杂。

随着时间的推移,范绍增的遗体被一再推迟安葬,直到2021年3月31日,子女们这才达成一致意见,决定葬在重庆。时隔44年,他的遗体终于能安葬了。


安葬仪式上,范绍增的子女、亲友以及众多历史学者和抗日老兵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传奇将领的一生。他的骨灰被安葬在重庆的一处陵园中,墓碑上刻着“抗日英雄范绍增”几个大字,简朴而庄重。

范绍增的一生,既是个人的传奇,也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缩影。他的安葬,不仅让这位抗日英雄得以魂归故里,也让后人有机会重新思考历史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