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鞠涛的老人,自称是毛泽东的失踪儿子毛岸龙,全国上下一片哗然。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为了找当年失踪的孩子,下了不少功夫。连三弟妹都因为找孩子这件事,不幸遇车祸而亡......

1927年,正是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时刻。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第三个孩子——毛岸龙,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悄然降生。

毛岸龙的名字并非随意选择,杨开慧曾提出给孩子取名“毛岸农”,这个名字象征着农民运动的希望,但毛泽东却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更为雄浑的名字——“岸龙”。
他对杨开慧解释道:“农民运动一起来,就会如同蛟龙一般惊天动地、翻江倒海。”毛泽东所说的“蛟龙”既是对革命力量的比喻,也饱含了他对这个孩子的期许:希望他如同蛟龙一般强大,能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创造出非凡的事业。

尽管局势日益严峻,毛泽东依旧抽空陪伴家人,感受孩子带来的欢乐。这份平静很快被打破,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人,前往参加秋收起义。他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不能像普通父亲一样,整日陪伴在孩子身边。
尽管毛泽东内心充满不舍,但他深知自己的使命所在,家人的离散在那个时代似乎成了每一个革命者的必经之路。

随着毛泽东参与秋收起义,反动势力对共产党进行大规模的追捕,杨开慧和毛岸龙也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
对于年幼的毛岸龙来说,这一切显得过于复杂,他不能理解什么是革命的牺牲,也无法明白父亲为何要离开他和母亲。

随着秋收起义的失败,形势越来越紧张,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追捕愈发严厉。革命的烽火将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庭推向了更大的危险中。
杨开慧决定带着毛岸龙及其哥哥们逃亡。毛岸龙与两个哥哥被安排到了大同幼稚园,这所幼稚园并非普通的教育机构,而是由党组织专门设立的,为了抚养那些革命烈士的遗孤和领导人的孩子。

在这里,毛岸龙一度过上了较为安逸的生活。大同幼稚园园长是董健吾的化名“王牧师”,他全心全意地照料这些孩子,尽可能让他们远离外界的动荡,享受相对平静的童年。
由于党内叛徒的出卖,幼稚园的存在很快暴露了。敌人意识到这些孩子背后的身份,决定采取极端手段进行摧毁。面对敌人迅速逼近的脚步,园方决定迅速解散大同幼稚园,送走所有孩子。

在解散后的混乱中,毛岸龙与两个哥哥一同被送往上海,意外就是在这个过程发生的。
有传闻称,毛岸龙在流亡途中因身体虚弱,常年生病,最终在途中因病夭折,这一传闻没有确凿的证据。另有观点认为,毛岸龙并非因病去世,而是在幼稚园被破坏后,便与其他孩子失散,至今下落不明。

无论是哪种说法,毛岸龙的失踪始终没有留下直接的证据,成为了一段无法解答的谜团。
毛岸青曾回忆起那段流浪的日子,形容自己和哥哥曾在上海的街头为生计所迫,捡破烂、乞讨,甚至做着一些孩子们不该做的苦力活。流浪的岁月,不仅留下了毛岸青的心灵创伤,也深深刻印在毛岸英的记忆中。

毛岸青因为头部受到重击,留下了常年困扰的头痛和耳聋,而毛岸英则一度在回忆中提到,在无家可归的日子里,他常常梦回那些流浪的岁月,无法摆脱那段痛苦的记忆。
然而,毛岸龙的命运则截然不同。他的名字与其他兄弟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未能被党组织成功找回。毛泽东和党组织对毛岸龙的牵挂从未停止,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派人寻找毛岸龙的下落,但毛岸龙的踪迹始终无从得知。

毛泽东在回忆自己失去毛岸龙的时刻时,曾提到一个细节——毛岸龙的鼻子左边有一颗痣,和毛泽东自己下巴上的痣非常相似。
这一细节成为了毛泽东在寻找失散儿子的关键线索。

1993年,浙江杭州的88岁老人突然宣布自己是毛主席失散多年的儿子——毛岸龙。他的身份声称不仅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更随着他出版的自传《毛泽东之子:毛岸龙》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和激烈争论。

这本长达16万字的书籍,详细叙述了鞠涛如何自认为与毛泽东有着血缘关系,且在自述中将自己与毛岸龙的命运联系得紧密无比,告诉大家:他就是那个失踪多年的毛岸龙。
在这本自传中,鞠涛详细回顾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尤其是与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的种种模糊回忆。他描绘了自己的悲惨遭遇,称自己从小便过上了流离失所、孤独无助的生活。

在自传中,鞠涛向读者描述了自己在战乱中的种种困苦,提到自己如何在大同幼稚园中度过短暂而痛苦的时光。

鞠涛自述他之所以一直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他没有想过公开这段隐秘的历史。直到生命的尽头即将到来,鞠涛才决定将这段家族史公之于众。
鞠涛列举了多位声称可以作证的“知情人”,并且在书中强烈暗示,自己在多个场合被证明具有“毛岸龙”的身份。这种描述,使得他自传的可信度得到了某些人的认可,也让公众对这段历史重新产生了兴趣与怀疑。

有的认为鞠涛的故事可信,认为毛岸龙在童年时失踪的事情极为神秘,且毛泽东曾多次表示有线索寻找自己的儿子;有的则认为,这只是鞠涛通过巧妙的自我宣传,试图将自己与毛主席的身份挂钩,借此获取一时的关注与利益。
调查与质疑:鞠涛的身份是否可信?最初,鞠涛的故事让不少人感到动容。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革命岁月的深情回忆,重现了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那段艰难岁月对毛岸龙带来的影响。甚至不乏一些历史的细节和情感的表达,让很多人开始相信:
或许他真的是毛主席的儿子。

随着媒体的深入调查与专家的分析,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开始浮现。
首先,毛泽东曾在寻找毛岸龙时提到,毛岸龙的鼻子左边有一颗痣,这颗痣与毛泽东自己下巴上的痣几乎一样大。这个细节成为了毛泽东在寻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线索,鞠涛身上并没有这一特征,虽然他在自传中多次提及自己的外貌特征,却从未提到过有一颗与毛泽东类似的痣。

鞠涛对自己身世的描述中,缺乏实质性的证据支持。在自传中,他提到自己曾与许多党内外人士有过接触,这些人都可以为他作证,证明他确实是毛岸龙。然而,这些证人却从未在公开场合证实过鞠涛的身份。
他所列举的证人和细节似乎都过于模糊,无法进行有效的核实。鞠涛自称的种种经历,更像是通过书写来构造一个符合自己需求的“历史”。

曾参与寻找毛岸龙的李云等人明确表示,毛岸龙并没有像鞠涛所说的那样,在失踪后继续生存。李云回忆,毛岸龙在幼年时期因病早逝的事实早已被确认,经过中组部的调查,这一结论被证明是事实。
1950年代毛泽东委托中央组织部寻子时,公安部门仅能依靠模糊的体貌特征与碎片化口供进行排查。4年后,上海传来疑似毛岸龙的消息时,毛泽东以“不再给组织添麻烦”为由叫停调查。

根据当时的调查和一些亲历者的回忆,毛岸龙确实在幼年时因病去世,而非像鞠涛所说的那样,过着流浪的生活。
根据当年的档案和历史记录,毛岸龙失踪后的确有多次寻找行动,并没有找到符合毛岸龙身份的人。

有人追问为何不寻求DNA鉴定时,鞠涛以“不愿打扰父亲在天之灵”解释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鞠涛的故事越来越被揭示为一个精心构建的谎言。最终,相关部门宣布,鞠涛并非毛岸龙,而是一个借着革命历史和毛泽东家族名声进行炒作的骗子。
这个结论让所有曾经相信过鞠涛的人感到震惊,也让那些曾质疑过他身份的人感到一丝宽慰。鞠涛的故事不过是一场关于身份的虚构,一场历史真相与个人欲望交织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