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在贵州毕节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意外事故。一个小男孩在放冲天炮时,由于意外情况,冲天炮冲向他妈妈的脸并发生爆炸。据家属陈女士讲述,被炸伤的是自己的姐姐也就是男孩的妈妈,当时姐姐脸部被炸伤后直接昏了过去,并且流了很多血,幸运的是眼睛没有受到伤害。事发后,受伤者已被送到医院进行缝针清理,目前情况稳定,小男孩也受到了教育,这件事被发布后迅速引起大众关注,家属希望借此给大家一个警示,引以为戒,远离这类危险行为。
冲天炮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冲天炮本身的危险特性
冲天炮作为一种烟花类产品,具有很大的危险性。首先,它具有爆炸的特性,爆炸瞬间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高温、高压的冲击波。在炸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人和物都可能会受到损伤。例如,如果人员处于爆炸的近场区域,冲击波可能会震伤内脏器官,碎片可能会划伤皮肤、甚至嵌入身体内部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从冲击力角度看,冲击力足以对脆弱部位如脸部等造成严重的创伤,像这个贵州毕节事件中的妈妈脸部被炸伤昏迷就是典型例子。而且,这种爆炸能量难以精确控制方向等因素,所以一旦操作不慎放置不当等就可能引发意外。
燃放过程中的危险
不可预测性:燃放冲天炮的效果和轨迹难以完全精准预估。例如,有时候燃放过程中它可能会突然改变发射方向,原本朝着空旷地方发射的冲天炮可能中途转向人群、建筑物或者易燃物。在某些复杂环境下,像周围存在建筑物反射声波或气流扰动时,这种不可预测性会更加明显。如在一个四周高楼林立或者很多障碍物的小广场燃放,冲天炮飞行轨迹受气流影响更大,增加了意外打击到目标的风险。
操作失误风险:对于儿童来说,燃放冲天炮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技巧。像在手持冲天炮燃放时可能没有保持正确的姿势、角度或者力量控制不足。可能到手的冲天炮拿得歪歪扭扭的,发射出去的方向偏离设想轨迹,很容易击中周围的人和物体。而且儿童可能在点燃后存在反应不及时的情况,不能迅速撤离到安全距离之外。
环境因素影响:在潮湿环境下,例如雨后地面有积水时燃放冲天炮可能导致其发射效果改变,而且对于烟花的燃放装置本身也可能造成损害,增加哑炮等危险情况的出现几率。如果是在强风天气,冲天炮的飞行方向会完全被风向左右,可能偏离预设方向,同时会影响火花飘落的范围,扩大火灾隐患的波及区域。另外,如果周围有易燃物,例如干草堆、森林边缘、木质结构房屋等等,一旦燃烧的碎片落下就极可能引发火灾,火势蔓延速度会非常快。
防范措施
教育宣传方面:要对于燃放冲天炮的危险性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不仅仅针对儿童,也包括成年人。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学校教育、媒体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例如在学校里,可以开展消防安全日等活动时专门安排一堂关于烟花燃放安全的课程,向孩子们详细讲解其中风险,展示相关的意外案例,提高安全意识。社区也可以在节假日等燃放高峰期前,组织一些小型的知识讲座或者发放宣传手册,上面可以有一些燃放注意事项、危险信号的识别等等内容。
限制和监管方面:在一些地区对于烟花燃放要进行合理管制。例如在城市的人口密集区、禁放区严禁燃放冲天炮。同时,在允许燃放区域也要进行严格监管。如通过安排专门的安全巡视员在燃放时间段内在燃放较为集中的场地巡逻,防止不规范操作或者危险行为的发生。对于小型商店售卖冲天炮也要进行严格管理,出售时要对购买者进行安全提示,并且检查购买者年龄是否符合规定,严禁将冲天炮卖给儿童单独燃放。
产品设计方面:生产厂家可以对冲天炮进行一些安全性改进。例如设计相对稳定的底座,确保发射时更加稳定,减少发射瞬间角度变化的可能性。可增加一个简易的导向装置,使得冲天炮发射方向更加可预测。还可以研发更安全环保的火药配方,降低爆炸的冲击力和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风险。可以参考国外一些较为严格烟花产品标准国家的做法,例如在一些欧美国家要求烟花产品必须标明各项安全指标、适用环境范围,产品必须经过多个环节严格检测才允许出售等。
儿童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
一般性急救原则与注意事项
当儿童遭受意外伤害时,首先施救者必须要保持冷静,慌乱会导致对状况判断失误或者采取错误的急救措施。然后要迅速判断伤害的严重程度,比如是轻微擦伤还是较为严重的骨折、出血等情况。同时,要尽可能保护现场,避免受伤儿童受到二次伤害。如果现场环境存在危险因素,例如周围有火焰蔓延或者漏电等情况,要先将儿童转移到安全地带。
针对不同伤害类型的具体急救方法
炸伤:如果是像案例中那样被冲天炮炸伤,首先要迅速远离爆炸源,防止再次受伤。对于轻度炸伤伤口,例如只是表皮擦伤或者轻度烫伤,可以用生理盐水或者清水轻轻冲洗伤口,冲洗过程中要避免用强力水流以免加重伤口损伤,主要是清除伤口表面的灰尘、火药残留等污染物,随后用干净纱布或者毛巾覆盖伤口避免感染,如果伤口出现红肿可以适当进行冷敷降温止痛。若伤口较深、出血严重,要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者毛巾按压伤口止血(不能用带毛絮或者易掉纤维的布料以免进入伤口),按压的时候要用力持续按压伤口近心脏一端的部位,如果伤口中有异物(如碎片等)尽量不要自行拔出,简单包扎后迅速送往医院进行专业的清创、缝合等处理。如果怀疑有脑部、脏器等内部损伤(例如孩子被炸后出现昏迷、呕吐、呼吸急促或者微弱等情况),不要随意搬动儿童,立即拨打120呼叫急救人员,等待专业救援。
骨折:如果儿童出现骨折,例如摔倒后肢体出现畸形、疼痛难忍、局部肿胀等典型骨折症状。对于闭合性骨折(即皮肤表面没有伤口),不要轻易移动骨折部位,可以利用身边的硬物如木片、硬纸板之类进行简单固定,但在固定过程中不能过紧,要注意预留一定空隙以便肢体血液循环,同时固定范围要包括骨折部位上下的关节。如果是开放性骨折(有皮肤破损出血骨折情况),先按照出血情况进行止血操作,如果有较大块的骨折断端露出在外不要将其直接回纳进伤口内部以免引起感染,可简单用干净纱布覆盖伤口周围,避免伤口被污染,固定骨折部位后尽快送往医院。若怀疑是颈椎、脊椎等特殊部位的骨折,更不能随意搬动,尽量原地等待急救人员并且叮嘱周围人不要用力翻动儿童甚至抱起来等错误操作,可以在儿童周边放置一些衣物等柔软物品防止身体晃动,确保气道通畅。
烧伤:如果儿童被冲天炮火焰烧伤或者爆炸冲击后的高温物体烫伤。要立即让烧伤部位脱离热源,对于小面积烧伤可以迅速用流动的冷水冲洗患处10 - 15分钟以上,这样做可以带走热量减轻疼痛和降低烧伤程度。如果是大面积烧伤在简单冲洗(避免冷水过量刺激导致休克)后,用干净的布单(避免使用毛织物以免毛囊堵塞加重损伤)包裹住身体然后尽快送往医院。不要在烧伤的创面涂抹牙膏、酱油等不相关物品以免影响医生判断伤情,也不要私自挑破烧伤后的水疱,防止感染。
如何避免儿童玩火导致意外发生
家庭层面的防范策略
安全教育:家长要对孩子从小进行玩火危险的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告诉孩子“火很危险,不准玩火”,而是要深入的教育解释。例如通过讲解火灾事故案例,让他们了解玩火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整个家庭房屋被烧毁、生命丧失等灾难性场景。也可以结合儿童安全教育绘本、动画视频等来进行教育,这样能够更生动形象地让孩子理解玩火的危险性19。
物品管理:要将易燃物品如打火机、火柴等放置在孩子无法触及的地方,对于化学易燃物如酒精、汽油等更是要妥善储存,防止孩子接触。对于家中可能用于点火的设备也尽量减少孩子操作的机会,像炉灶要确保孩子不会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使用。对于一些含有化学能产生热量或者燃烧物质的玩具也要谨慎购买,避免孩子玩耍过程中引发危险。
监管孩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比如家长要明确孩子在自己视线范围内活动,不要让孩子单独待在容易玩火的场所,如杂物间(可能有易燃物)等。一旦发现孩子有玩火的倾向或者动作,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例如若发现孩子拿起打火机玩弄时,要严肃告知这样做的危险并且拿走打火机。
学校层面的教育引导
课程教育:学校要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基本课程。在幼儿园可以通过简单的儿歌、游戏等形式让孩子对火的危险有初步印象。而小学阶段则要有专门的课本教程或者主题班会等对玩火危害、火灾防范等知识进行深入讲解。例如让学生绘制关于“不要玩火”主题的手抄报,加深印象。
实践演练:学校要定期举行火灾逃生演练。一方面让孩子熟悉火灾发生时如何逃离现场、避免惊慌失措等;另一方面在演练过程的讲解中让孩子明白火灾的形成很多时候与玩火等不当行为有关。
社区层面的协助防范
活动宣传:社区可以针对儿童玩火问题组织专项的宣传活动。比如说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调动孩子们学习防火安全知识的兴趣,对于获胜者给予小奖品(如儿童消防员套装小玩具等)作为奖励的同时也强化了玩火危险的意识。社区还可以在公告栏张贴儿童玩火造成火灾事故的图片和警示文字等。
隐患排查:社区工作人员要对辖区进行火灾隐患排查,重点关注儿童聚集区域如儿童游乐场所、居民楼的儿童活动区等。如果发现有堆积杂物(特别是易燃杂物)等隐患及时清理,减少玩火引发火灾可能的环境因素。
被冲天炮炸伤后的康复治疗建议
伤口愈合期
伤口护理:对于被冲天炮炸伤后的伤口,无论是烧伤还是炸伤伤口,保持清洁干燥是关键。如果是轻度的小面积伤口,按照医生指导进行伤口换药,每日可以使用温和的碘伏进行消毒,消毒时从伤口中心向外周轻轻擦拭,避免将周围细菌带到伤口内部。如果伤口有渗液或者纱布被弄脏,要及时更换纱布。在伤口愈合过程中,避免抓挠伤口以免影响愈合和导致感染。如果伤口在面部等特殊部位,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的药膏,一定要按照医嘱按时涂抹。
饮食调整:在伤口愈合期间,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等。蛋白质有助于伤口组织的修复和生长。同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免疫力。例如维生素C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有利于伤口瘢痕组织的修复。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烈性酒等,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血管扩张,可能会导致伤口充血、红肿,延缓愈合进程。
功能恢复期(涉及炸伤影响活动功能等情况)
物理治疗辅助:如果被炸伤影响到关节活动或者肌肉功能。在医生允许后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物理治疗。例如对于手部被炸伤影响屈伸功能,可进行热敷(控制温度避免烫伤)或者轻度的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缓解肌肉粘连等问题。如果是炸伤到日腿引起腿部行动不便,可以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关节屈伸训练,但开始阶段要避免过度疲劳和用力过猛,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康复训练计划:与专业的康复医生或者康复师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比如如果是颅脑受伤在恢复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平衡训练、认知能力训练等,如果是肢体被炸伤影响运动则要按照先从被动运动(由他人帮助进行关节活动等)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自己进行肢体运动)的过程。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家人要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和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