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爱读书的典故,买不起书就去借书来看。那时流通的书估计不多,能博览群书是件幸事。现代传媒发达,阅读方便,信息海量,而且在网上可以不花钱就能读到好书。可惜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能够爱书如命静下心来啃一啃书的怕是不容易做到,特别是阅读经典名著。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喜欢网络书籍的倒是挺多,无非是玄幻、言情等玩意。我向来不喜欢看这些书籍,虽然写网络的还有几个挺出名的,比如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等,但毕竟是凤毛麟角,有多少作品是有营养的呢?我现在都还认为,如果花时间去看玄幻、言情等虚构的小说,倒不如去看一场文艺电影,哪怕是一场喜剧电影。
相对而言,我比较喜欢传统书籍,特别是具有思想性的、历史性的、人文性的能够启迪生命智慧的书籍。然而,我大概也被时代的浮躁之风所浸染,书读得很少。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由于书读得少,肚子没墨水,人也显得晦暗,目光短浅。
人容易执著,为一点小事动肝火,归根到底是书读少之故,无清净心,无包容心。有的人浮躁,读书就清净了;有的人愚昧,读书就明智了;有的人小气,读书就大度了。书读得多,说到底还是会改变气质的。偶然看到一本曾国藩写的书,以前看到的古文多半是写政治谋略或游山玩水之作,却很少看到像曾国藩剖析自身个性成长的书。就是书看得少的缘故,大概还是很多的。人都是差不多的,古代人和现代人也差不多一样,有心灵的困惑,有成长的烦恼,有解决的途径,有自己的处世哲学。话说曾国藩一生的个性心性倒是变化挺多,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沉淀而变化。用他的话来说,是用读书来改变自己气质的。果真能如此,大伙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