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艺术水准并不是特别出彩,但严肃、深沉、纯粹,故事表现的内容具有时代意义,蕴含有精气神,观照的是唢呐这门传统技艺在商业时代浪潮下传承与坚守的问题,却适用于各行各业。如今世道变化的速度让人措手不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任何行业都在去旧迎新,坚守还是转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思考的问题。
一件事物的没落,之所以让人惋惜,是因为曾经辉煌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也都有过兴衰荣辱。唢呐匠从受人尊敬,到不屑一顾,再到无人问津,折射的是一个时代审美风向的变化,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的结果。从唢呐延伸开来,我们不难发现,过去在民间流行的布袋戏、木偶戏、高甲戏等传统文化也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也感受到报刊、煤炭、钢铁、百货商超等许多传统行业在走向衰落。当前科技发展迅猛,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新知识、新业态、新模式等如雨后春笋,冲击着传统事物,促使行业不断重新洗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生活习惯,当传统事物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徘徊于审美主流的边缘,是应该苦心坚守,还是转型突围?在电影中,有人自觉担当传承责任,有人进城另谋出路。坚守值得尊敬,转型也未必应该批判。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没落成为必然,无需力挽狂澜,幻想延续辉煌,能做的只能是避免消亡。
影片结尾为观众呈现了唢呐未来发展的两种可能性,一是受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种是沦为街头卖艺,受人施舍。是坚守,还是转型,导演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出路,只让主人公在墓前吹奏《百鸟朝凤》,犹如一首时代的挽歌,余音绕梁,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