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从朝鲜战场回来以后,特意去北京找政法口负责人董必武,向他要一个人。此人叫沈毅,身份很特殊,刚因贪污被判了死刑。
董必武是延安五老之一,德高望重,即便是陈赓这样战功赫赫的将领,没有充足的理由也不敢轻易向他要人,尤其要的还是一个死刑犯。
两人交谈之后,董必武却对陈赓的要求表示支持。但事情重大,还需要更高一级的领导点头。最后,他让陈赓去找毛主席和周总理。
从公开资料看,陈赓和沈毅并无交集。而且当时国内正在开展“三反”“五反”活动,陈赓为何会“顶风”去救一个死刑犯呢?
陈赓
受命组建绝密单位1952年6月上旬的一天,陈赓正在志愿军司令部开会,突然接到中央电令,回国报告工作。陈赓是志愿军代司令员,当时前线正在交战,更换指挥员是一件大事,中央为何在此时调陈赓回国呢?
当陈赓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召见时,他才知道自己的新任务——筹建一所培养技术军官的学校。
土地革命时期,参加红军的战士大多是穷苦出身,文化程度低,中央尤其重视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毛主席刚上井冈山两个月,便办了一个教导队,这是人民军队的第一个“学校”。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学校越办越多,专业分工也更加精细,培养了大量干部。
随着全国解放,军队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装备不断更新,新兵种不断建设,国家开始发展国防工业,这一切都离不开能领导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周总理曾专门召集军委会议,研究创办军队院校的问题。后来毛主席亲自点将,派出一批高级将领筹备军队高级院校,各类学校相继创建:
刘伯承创建了南京军事学院、罗荣桓创建了政治学院、宋时轮创建了高级步兵学校、李聚奎创建了后勤学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央还发现了新问题,即在技术装备方面我军与美军差距巨大。
周总理
苏联援助了大量新型武器装备,帮助志愿军创建了空军等新兵种,在实战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一些复杂装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一些装备在损坏后,我军无法自行修复,只能依靠苏联专家。
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技术兵种的建设。所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成立解放军工程学校,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为避免敌军发现我们的缺点,筹备军事工程学院是一项绝密任务。那么到底该派谁来负责这项工作呢?
毛主席和周总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陈赓。我们前面说过朝鲜正在打仗,突然将陈赓抽调回来,自然是经过慎重的考虑。
其一、陈赓有办学经验。他毕业于黄埔一期,后来又去苏联留过学。红军时期,他就创办过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对于培养军事人才,他是得心应手的。
其二、陈赓拥有高超的指挥水平。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陈赓指挥过大量经典战役,事实证明他的指挥水平是很高的。尤其是,他还参加了援越和援朝战争,积累了与西方军事强国的战斗经验。
但没想到陈赓听到中央的决定后,连忙推辞说:“我是行伍出身,办学与打仗隔行,我恐怕干不好。”
陈赓这么说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是还没做好心理准备。筹建一所学校,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相比而言,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将领们,更喜欢带兵打仗。
毛主席说:“隔行,可以学嘛!”周总理也强调了筹建技术学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陈赓便不再推辞,接受了任务。
后来由周总理出面请苏联派遣一批专家帮助中国筹建军事工程学院,为便于与苏联联络,最终确定在哈尔滨建立学校。
毛主席召开会议
专家向陈赓推荐了一个死刑犯在筹建学校的过程中,陈赓面临着三大难题:
一是苏联专家规划要建设的校舍面积多达60多万平米,这其中还有部分特需建筑,比如实验室、大风洞群、船模试验池等。而哈尔滨气候寒冷,施工周期短,任务很艰巨。
二是办校需要大量经费。第一年投入就多达一千个亿(旧币1万元等于新人民币1元),第二年的建筑费估计两千个亿,第三年建教学大楼等建筑,费用需要更多。当时国家还很穷,要筹集这样一笔巨款,难度非常之大。
当然,这些都是事务性的工作,加上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支持,只要协调得当,还是难不倒陈赓的
那段时间,他不断往返北京和哈尔滨。一边筹措经费请求各单位支持,一边亲自监督项目建设情况。经过7个月的战斗,便完成了十万平米、三十六幢高质量校舍的建设任务。
最让陈赓头痛的是第三个难题——缺人。要办技术学校,需要大批行业专家,但这恰恰是我们国家最缺乏的。加上当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在抢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可以从别处挤压,人才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变出来。最后还是陈毅帮了他的大忙。
上海解放时,陈毅发现许多散落在此的高级知识分子。他认为将来建设国家很可能需要这些人,便设立了军事科学研究室,把他们聚集在一起。
陈毅慷慨地把所有专家都给了陈赓,这些人成了“星星之火”。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有许多老同事、同学,对中国的人才分布再熟悉不过了。由他们提供名单,陈赓只需要按方抓药,去各个单位提人即可。
不过要去别的单位挖人也并非易事,这些人才往往是各个单位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不会轻易放走。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扎堆的大学,根本不愿理会部队的需求,顶尖人才坚决不放。
比如,一个叫卢庆骏的数学专家,即便陈赓派人拿着周总理的调令去学校要人。但学校就是不肯放,还告状告到陈毅那儿去了。
部队上的人讲究“军令如山”,办事的干部哪经历过这种被拒绝的尴尬呀!他打电话报告陈赓,希望他出面讲几句硬话,吓唬吓唬学校。
陈赓知道知识分子的脾气,来硬的只会适得其反,他派出自己的副手去学校解释,软磨硬泡才获得支持。要从大学里调人,基本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军事学校是保密单位,对职工的政治要求也很高,这很容易筛掉一些出身不好的人才。对此,陈赓强调“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
陈赓拿自己举例,他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参加革命后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旧军阀许克祥,出身贫穷,曾是陈赓家的长工。但他后来发动了“马日事变”,成为屠杀地下党员的刽子手。
正是陈赓求贤似渴,弹道专家张述祖才向他推荐了已被判死刑的沈毅。
哈军工
陈赓把总理堵在卫生间沈毅的经历有点特殊,网上很多文章对他的介绍偏差较大,笔者找了很久才找到官方出版的关于他的一篇传略。
沈毅是江苏武进人,毕业于中南大学,去法国留过学。他擅长经营企业,曾创办过剿丝厂。不幸的是,在淞沪抗战中,他的工厂毁于战火。
经历此事后,沈毅决定参军抗日。他曾在国民党航空摄影学校、南京小汤山炮兵学校当教官,升至少将,许多国民党将领都是他的学生。
沈毅很有才华,曾写过一篇关于屯垦的专著,引起国民党高层关注。在国民政府支持下,他在江苏建立了一些小型农场,专门收留东北流亡学生。
全面抗战爆发后,沈毅以农场学生为骨干,组建了10个特种工作团,共3万余人,服务前线战斗。沈毅也被委任为第三战区少将专员。
但后来,国军正面战场的节节溃败,让沈毅大失所望。1938年前后,他经同学介绍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与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多次会面。
沈毅与同样有留法经历的周恩来一见如故,周恩来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介绍他去延安。沈毅将一些炮兵器材和技术资料带到延安,并被任命为八路军炮兵团参谋长。
他上任后马上组建了一个教导营,亲自担任主教官,为红军干部传授炮兵知识。为了加深学习体验,百团大战期间,他还带着教导营到达前线,抵近敌人碉堡20米左右射击。
从后来缴获的日军文件中发现,沈毅这种“大炮上刺刀”的战法一打一个准,常常让坚守碉堡的日军心惊胆战。
其实陈赓早就认识沈毅。1943年,沈毅被人举报是特务。从太岳军区回延安开会的陈赓得知情况后,找到毛主席解释说:“国民党派沈毅这种留法的技术专家来当特务,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最终,沈毅不仅没被处罚,还由贺龙和陆定一介绍入了党。
沈毅
抗战胜利后,沈毅本想随陈毅去山东,但被林彪截胡,点名要他去东北。到哈尔滨后,他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特种兵纵队参谋处长兼炮兵处长。
沈毅利用自己经营企业的专长,在东北解放区办了许多工厂,比如丹宁厂、炸药厂、炮弹厂,解决了部队的弹药供应难题。
此外,他还在一些重大战役中发挥着作用。1948年的锦州战役,沈毅负责在后方准备炮弹,他精心组织,将20万发炮弹安全地运到前线。
锦州城墙高大坚固,守军还修筑了密集的碉堡,范汉杰手上有10万大军,他认为怎么也能守个把月,撑到援军赶来。
但此时的解放军已经有质的变化,在这次战役中空前地集结了600多门大炮,摧毁了大量敌军工事。最终解放军仅用了30多个小时便攻下锦州。沈毅虽然未直接参战,但保障了前线的炮弹供应,也立下了不小功劳。
解放后,沈毅被调到民航局主管财务工作,没想到在这个岗位上惹出了大祸。
刚刚成立的民航局面临很多困难,首先是经费问题。为了解决经费,沈毅办了不少工厂。盈利所得一部分用于办公,一部分用于照顾赴朝参战的干部家属。
此外,民航局里有大量原“中航”“央航”的起义人员,这些人原来的待遇就很高,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自然不能降低待遇,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这两项工作让沈毅手上的资金大进大出,在当时的背景下,很容易引起注意。更说不清的是,他还利用公款购买了不少德国的炮兵器材和科技书籍、资料,准备在条件成熟后办研究所。
最终,沈毅被查出经济问题。国民党之所以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败。所以新中国领导人,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打击力度很大。最终,沈毅被判处死刑。
沈毅和家人
救沈毅的原因可能不只是珍惜人才陈赓在了解沈毅的情况后,沉思了很久说:“沈毅是个‘大老虎’,但也是弹道专家,失去一个人才容易,要找一个人才实在是太难了,应该给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
为了救沈毅,陈赓专门到北京,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沟通,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在董必武同意后,他还需要向周总理报告。
陈赓曾在周总理手下从事隐蔽工作,两人很熟悉。周总理曾说过,他很喜欢两个知识分子战将,一个是彭雪枫,另一个就是陈赓。陈赓要请周总理办事,不会存在太大问题。
只是周总理工作很忙,上班时间很难找到他。为此陈赓专门去总理住处“堵”,不巧的是那天总理要接见民主人士,客厅里坐满了人,没办法再挤进去打断总理工作。
陈赓灵机一动,专门等到总理上厕所时,跟进卫生间。总理见他匆匆进来,问道:“陈赓,你跑到这儿来干什么?”
陈赓开门见山,把自己遇到的难题讲述一遍,请他批准。如此重要的事情,周总理不敢轻易答应,反问陈赓:“你认为主席会同意吗?”
陈赓肯定地说:“我相信,为了建设好学校,主席会给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的。”总理答应向主席汇报,不久便获主席批准。于是沈毅被改判为死缓,监外执行。
沈毅被押到陈赓办公室时,仍然戴着脚镣。陈赓让人帮他解开,并安慰他说:“我保你出来,是希望你用你的专长继续为人民做工作,你要一边工作,一边改造,重新做人。”
沈毅听完,扑通一下跪在地下,痛哭流涕,呜咽着说:“首长,我一定认真改造,报答你的救命之恩。”
沈毅没有辜负陈赓,他到学校后,翻译了大量国外有关弹道方面的科技情报资料,这些资料对弹道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由于表现良好,1959年,沈毅获得了特赦。
这件事情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大家都赞叹陈赓院长有魄力,重视人才。
陈赓救沈毅,主要原因是他向来就非常器重、爱护知识分子。抗战时期,129师有个“决死一纵”,基层干部中大多是初高中毕业生,他们弃了升学机会报名参军抗日。
在百团大战中,这个纵队伤亡很大。陈赓特意找到彭老总汇报,希望让纵队的两个团少参加一些“啃核桃”式的硬仗,多保留一些知识分子骨干。
另一个原因可能与沈毅的历史有关。那篇官方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传奇专家沈毅仍然笼罩在历史浓雾之中”。这说明关于沈毅的经历,应该没有完全解密。
至于具体是什么样的“浓雾”,文章没有说,可能也无法说,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革命年代,周总理、陈赓都从事过隐蔽工作。当着国军少将的沈毅在1938年突然由总理推荐前往延安。沈毅两次身陷困境,与他交集很少的陈赓却出手相救。
挽救同一战线的战友,陈赓向来不遗余力。陈赓在上海从事隐蔽工作时,在军统内发展了一名叫杨登瀛的内线。解放后此人被查处,关键时刻,也是陈赓出手救了他一命。
这背后有没有某种关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