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制定了八旗旗主“同心干国、共议国政”的政治体制。皇太极即位后,八旗旗主与诸王在政治上拥有的权力,体现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以及诸王对六部的管理上。但已经了采取加强皇权、限制旗主诸王权力的措施。

天聪四年(1630年),皇太极圈禁二贝勒阿敏后,夺取正蓝旗后,这样就拥有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三旗的管理权。在当时称“上三旗”。这就打破了诸王各主一旗的均势,成为加强皇权的基础。

皇太极驾崩后,顺治即位前期,多尔衮监国摄政,罢诸王管理各部事务,由尚书掌管,由摄政王统一管辖。并且在顺治六年重申:“诸王及诸大臣,有干预各衙门政事及指摘内外汉官……不论其言之是非,即行治罪”。从而把中央集权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顺治亲政后,虽然在政治上与多尔衮处于敌对状态,但在政策上却一脉相承。年轻的顺治皇帝明白要想统治全中国、击败各地反清力量,必须不顾满族大臣反对,重用汉臣,提倡汉族文化。而汉族官吏的崛起,对满族官员也起到了互相制衡作用。可以说,顺治对于皇权的加强是在多尔衮的基础上的一个传承。

到了康熙朝初期,皇权加强的阻碍,已经不在于八旗及诸王之间,而是存在于上三旗内部,表现为皇帝与辅政大臣之间斗争。随着康熙清除了鳌拜集团,搬开了阻碍历史的绊脚石,使清王朝的进一步封建化得以贯彻实施。接下来平定三藩、征剿噶尔丹、统一台湾及痛击沙俄,将皇权加强逐渐达到顶峰。

在雍正朝,设立军机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在康熙朝权力被放大的殿阁大学士制,此时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大学士必须充当军机大臣后,才可以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因此,军机处的成立标志着以皇权为核心的清代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了最高峰。

清朝是中国封建专制的末代王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皇权是这一政治制度的核心。康、雍、乾三位皇帝统治中国将近一个半世纪,他们个人能力和性格足以独揽大权,不致旁落,从而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推上历史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