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国为何二世而亡?胡亥犯下的三个错误成为致命因素!

冷玉看文化 2024-09-10 15:02:42

​秦始皇虽然不是明君,却算得上是一位雄主。

可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既非明君,更非雄主,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庸主。

庸主有的是平庸,也有的是昏庸,只有胡亥是“发晕”。

那胡亥到底“晕”到什么程度呢?

主要表现在“三个不该”。

不该听凭赵高一家独大

为君者,要御下,重在制衡,不能让手下们都穿一条裤子,也不能让某些人权倾朝野、一家独大,只有让他们势均力敌、相互制约,皇位才能坐得安稳。

可胡亥不懂制衡,一味地信任赵高,视他为心腹,倚他作臂膀,待他如“亲父”。

赵高说啥就是啥,赵高让他干啥就干啥,就算赵高“指鹿为马”,他也听之任之。

不仅如此,他还听信赵高的谗言,罗织各种罪名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让自己彻底失去宗室的臂助,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丞相李斯虽然也不是什么“好鸟”,但他是制衡赵高的重要力量,只要有他的存在,赵高便不敢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只要让赵高与李斯“两虎相争”,胡亥便可很好地拿捏他们,坐收渔翁之利。

可是,糊涂的胡亥根本考虑不到这一点,他潇洒地处死李斯,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让赵高成为天下第一权臣。

从此,国民不知有二世,只知有赵高,胡亥沦为可笑的“儿皇帝”。

不该不把军队抓在手中

所谓“兵权归一,兵权贵一”,皇帝必须牢牢掌握兵权,没有兵权的皇帝只能是假皇帝。

胡亥的哥哥扶苏在做公子时,便与大将蒙恬交好,蒙氏一族和蒙恬手下的十数万将士就是公子扶苏的最强大后盾。

可是,胡亥并不重视掌握军队,做公子时,是父亲秦始皇的“乖宝宝”,长年居于宫禁,恐怕连一位将军都不认识;

当上皇帝以后,更是贪图享受,耽于逸乐,将所有军政大事交由臣下处置,国家有多少支军队、有多少个士兵、军队分布在哪里,他几乎一无所知,更何谈去掌握、去把控。

他不重视军队,军队自然也不会尽忠于他,所以出现了大将章邯率领二十万大军投降项羽戏剧性一幕。

我想,胡亥但凡重视军队一些,把军权抓得牢一些,秦朝也不至于那么快分崩离析了吧!

不该任由百姓继续困窘

常言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秦始皇主政时,焚书坑儒,滥施刑罚;好大喜功,竭尽民力,老百姓生活困窘、苦不堪言,心中早就燃起了熊熊怒火。

此时的天下,就像一根快被压到极限的弹簧,如果不适当地松一松,一旦到达极点,其反弹的力量必定是具有不可估量的毁灭性的。

面对这种局势,身为皇帝,就该废除严刑峻法,实施轻徭薄赋,停止大兴土木,致力恢复耕作,将老百姓一直紧绷着的那根弦松一松,让所有人都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唯有如此,才能安定人心,稳住江山,大治天下。

可是,我们的秦二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一张一弛”,他只知道“无为而治”。

他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是懒政怠政,根本就不作为。

他继续沿用他父亲的治理模式,该蹲大牢的继续蹲大牢,该割舌头的继续割舌头,该株连九族的继续株连九族,万里长城继续修,阿房宫的建造不能停,骊山墓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也得挖,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反的反。

最终,那根被压到极点的弹簧反弹回来,将整个秦王朝崩得粉身碎骨。

写在最后

宠幸歼佞,不加制衡,此为取祸之道;

不问军事,不掌兵权,此为生乱之道;

不爱生民,不施仁政,此为败亡之道。

有此“三道”,秦王朝怎能不亡?

只怕颠覆得还不够快呢!

所以,亡秦者胡,胡亥实乃庸主也。

1 阅读:130

冷玉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