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场雨,一场极致悲凉,一场极致欢喜

诗词人柳月青 2025-02-21 15:12:47



汇集古诗词里的精华,让您的查阅更加便捷----❀❀---❀❀---❀❀---

东风解冻,化而为雨。

淅淅沥沥的春雨,是最合时宜的,也是最讨喜的。它可以润泽万物,滋养生灵,春回大地的欣喜,离不开春雨的功劳。

磅礴急促的夏雨,则带着热烈与奔放,毫不吝啬地挥洒着激情,滋润着大地上的万物,给人一种豪迈和自由的感觉。

秋雨则要含蓄许多,它滞而不断、飘而不洒、寒而不冷,带着丰收的喜悦,又带着绵绵的思念,在肃杀的秋季演绎着季节的多元化。

冬雨最为纯粹,索性放下喜怒哀乐,用清冷的容颜与西风抗衡,赢了便是潇潇夜雨,输了便直接凝结成雪花,与红梅为伴。

所以,哪一场雨,落进你的心里呢?

千百年来,有两场雨最为惊天动地,一场极致悲凉,一场极致欢喜。它们在时光的轴线上,毫不费劲的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符号,顺着光阴流转,跨越时空,道尽了人生的百态与历史的沧桑。

【第一场】

盛唐的一场雨,极致欢喜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但《春夜喜雨》创作于其较为安定的一段时光。

当时,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杜甫辗转来到了成都,在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暂时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之后,这样的平静让杜甫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热爱。

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人开篇便以一个“好”字奠定了全诗欢喜的基调。在他眼中,春雨仿佛知晓人们的期盼,在万物生长的春天适时降临。“知”字是神来之笔,赋予春雨以人的灵性,仿佛它深谙人间需求,在万物渴望生长的春日,应时而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随着微风在夜间悄然落下,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世间万物。“潜”和“细”字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描绘出春雨轻柔、默默奉献的特点。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转换视角,着眼于广阔的雨夜画面。诗人望向远方,只见田野间的小路与天空中的乌云融为一体,漆黑一片;而江面上,一艘孤舟上的灯火却在黑暗中闪烁摇曳。一明一暗,一静一动,不仅勾勒出雨夜的空间层次感,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从夜中的雨景延伸到次日清晨的想象。经过一夜春雨的滋润,清晨的锦官城必将是繁花盛开、娇艳欲滴的景象。诗人虽未直接描绘花朵的具体形态,但通过这一想象之景,将对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的喜悦之情推向高潮。

在经历了战乱、漂泊之后,杜甫在这一场春雨中看到了生活的转机,看到了土地上即将复苏的生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自然而然地流淌在诗句之中。

他想到了田野里即将茁壮成长的庄稼,想到了百姓因这场春雨而获得的丰收希望,所以诗中的欢喜并非仅仅是个人的,更是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与祝福。

忧国忧民的诗圣无论是经历战乱还是生于安乐,都心怀苍生。所以这一场雨带来的欢喜,不仅仅是杜甫对眼前春雨的喜欢,更是上升到了社会的高度,寄托了杜甫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悄然滋长的欣喜。

他在等待,等待盛世重现,欢喜又至。

【2】

南宋的一场雨,极致悲凉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生活在宋末元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蒋捷的命运也被时代裹挟,浮沉漂泊中,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

南宋覆灭后,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选择了苟安,许多爱国志士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就比如蒋捷,南宋灭亡后,他怀着亡国之痛,选择了隐居不仕,世人称他为“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虞美人·听雨》是他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与感慨,他以“听雨”为线索,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壮年、晚年,在时空的流转中徐徐展开,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饱含人生沧桑与复杂情感的宏大画卷。

词的开篇“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描绘出一幅绮丽香艳的少年行乐图。

少年时期的蒋捷,置身于歌楼之上,红烛摇曳,光线昏黄,映照在轻薄的罗帐之上。此时的“雨”,不过是歌舞升平背景下的点缀,少年在温柔乡中,享受着尘世的欢愉,对雨的感受是朦胧而浪漫的,尚未体会到人生的忧患。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词境陡然一转,画面切换至壮年漂泊的场景。

壮年的蒋捷,远离家乡,在小舟中听着雨声。此时,江面宽阔,阴云低垂,一只离群的孤雁在西风中哀鸣。这不正是诗人漂泊不定的写照吗?江阔云低的压抑景象,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与迷茫;断雁的哀鸣,更添一份漂泊无依的凄凉。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笔锋再次转换,将视角拉到晚年。

此时的蒋捷,身处僧庐之下,两鬓斑白。曾经的豪情壮志已被岁月消磨殆尽,历经世事沧桑,他选择在僧庐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僧庐”暗示了他内心的超脱与对尘世纷扰的淡然。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回首往昔,少年的欢乐、壮年的愁苦,都已成为过去。人生的悲欢离合,似乎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那么的“无情”。此时的他,不再为风雨所动,只是静静地听着雨点滴落在台阶上,直至天明。

“一任”二字,看似超脱、平静,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无奈与沧桑,是历经千帆后的大彻大悟,也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默默接受。

细细看来,这首词不仅是蒋捷个人身世的写照,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少年时期的安逸,是南宋末年表面繁华的映射;壮年的漂泊,与南宋灭亡后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相呼应;晚年的孤寂与超脱,则反映了他在朝代更替后的心境转变。

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将少年、壮年、晚年听雨的不同场景和心境进行鲜明对比,有力地凸显了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

整首词以小见大,通过听雨这一日常行为,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历程与时代的沧桑巨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让后世读者在品味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欢喜,是在困境中对生活希望的捕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即使身处乱世,依然能从自然中汲取美好。

而蒋捷的《一剪梅·听雨》中的悲凉,则是时代变迁、人生苦难的集中体现,是对逝去岁月和繁华不再的沉痛哀悼。

这两场跨越时空的雨,是两位诗人不同人生境遇的写照,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生的无常。它们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后人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0 阅读:14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