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隐私部位不丢人”,“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部位”,近日,山东枣庄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开展性教育的视频走红网络,看到她正视性教育,正面引导学生,网友在留言区点赞,“这是知识,就要大方地讲解”。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公众号纷纷转发报道。
山东枣庄一位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坦然讲授性教育知识的视频引发热议。面对学生“超纲了”的惊呼,老师淡定回应,用风趣的语言讲解隐私部位的保护知识,赢得网友一片赞誉。这堂课引发的讨论,不仅折射出社会对性教育认知的悄然转变,更凸显了一个亟待正视的命题:性教育绝非洪水猛兽,与其因“羞耻感”遮遮掩掩,不如以科学态度坦然相待。
长久以来,性教育在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尴尬境地。一面是传统文化中的“耻感文化”,让许多家长和教师对性话题讳莫如深;另一面是性侵案件频发、青少年性健康问题凸显的现实困境。这种矛盾在过去的争议事件中显露无遗:家长举报性教育教材“露骨”、教师因讲解怀孕知识遭投诉……
人们担忧“性教育会教坏孩子”,却忽视了更残酷的现实,对未成年性侵案件保持高发状态。当未成年人因无知而成为受害者,当性侵罪犯利用孩子的懵懂实施侵害,那些对性教育的抗拒与回避,无异于将孩子推向危险的深渊。
值得欣慰的是,社会共识正在形成。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性教育纳入法律框架,到此次舆论对“枣庄课堂”的广泛支持,公众逐渐意识到:性教育的本质不是鼓励“早熟”,而是赋予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正如网友所言:“无知不等于纯洁,遮掩换不来安全。”当教师以专业态度讲解身体界限,当媒体以科学视角传播性健康知识,性教育正褪去“羞耻”的外衣,回归其作为“生命教育”的本质。
性教育绝非简单的生理知识科普,而是一项涉及道德、法律、心理等多维度的社会化工程,性教育是随年龄不断变化的再社会化过程。这意味着,幼儿园阶段需教会孩子识别身体隐私、拒绝不当接触;小学阶段可引入性别平等、人际边界的概念;中学阶段则应探讨情感关系、性健康与责任。每个阶段都需匹配相应的认知水平,既不能“超前灌输”引发困惑,也不能“滞后回避”留下盲区。
然而,当前性教育的推进仍面临系统性难题:缺乏统一教材导致内容碎片化,师资培训不足造成授课水平参差,评价标准缺失难以衡量教育成效。这些问题让性教育多停留于“教师自发行动”,而非“制度性保障”。要突破这一困局,需构建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协同网络,编写科学分级的地方性教材,开设教师性教育能力认证课程,鼓励家长通过绘本、游戏等温和方式参与教育,最终形成贯穿成长全周期的性教育体系。
性教育的深层意义,在于塑造一种尊重生命、敬畏身体的健康文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未成年人早已身处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中。网络空间充斥着良莠不齐的性信息,若正规性教育持续缺位,青少年只能从色情内容、社交媒体碎片化信息中拼凑认知,极易形成扭曲的性观念。反之,当学校以坦荡姿态开展性教育,社会以理性态度讨论相关话题,便能传递一个清晰信号:性不是禁忌,而是需要理性对待的生命课题。
这种文化建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媒体应避免将性侵案件娱乐化报道,转而聚焦普法宣传与预防教育;文艺作品可探索如何艺术化呈现性别平等、身体自主等议题;公共场所的母婴室、性别友善设施等细节,亦能潜移默化培养公民的性别意识。唯有将性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打破“谈性即羞耻”的陈旧叙事,让青少年在开放、健康的环境中理解性与爱的真谛。
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照亮成长之路的一盏明灯。从山东枣庄的课堂出发,我们期待更多教师以专业与勇气推开性教育的门,更多家庭以爱与智慧陪伴孩子认识自我,更多政策以远见与责任筑牢保护之网。当社会不再将性教育视为“超纲话题”,当每个孩子都能坦然说出“我的身体我做主”,我们方能真正守护他们的健康成长,让“谈性色变”成为历史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