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布里》曾先森去看了,看完感觉用两个字形容,尴尬。 替它尴尬的原因是导演胃口太大,你拍篮球拍励志没问题,搞得人家马布里要气吞山河咬牙切齿的仇恨一般,很尴尬,曾先森不喜欢。 这就算了。 这部电影还出现过最大的问题,也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取舍。
整部电影的开始45分钟基本在卖惨,马布里啊有多惨啊。他自己国家的球队不要他了,他父亲死了,他当时在打球他不知道啊。于是进一步上升到一个层面,状态下滑,球队将他清洗。他要背负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杨子导演是想拍中国人的励志体育吧? 但他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他的火力不集中,什么都想要,结果每个环节都少了那么一点点东西。看这样的电影,很自然会让曾先森想到《摔跤吧!爸爸》,同样是燃爆,同样是励志,却还是容易让我看到差距。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应该是对人物的刻画问题。
体育题材其实是分两类的,一类是个人项目比如摔跤、台球、游泳、网球、击剑等等。另一类就是马布里从事的集体项目篮球啊,排球啊,足球啊等等。既然选择拍马布里传记,自然需要拍协作合作的人物,靠人物关系把个体凸显出来,这方面这部电影做得不够好。
一个人物的性格塑造,难道不应该是他和他周围的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吗?杨子导演花了大量笔墨交代了马布里从美国到中国的各种事件,却唯独缺乏对于马布里整个人物的塑造,这点失败。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他失败时的眼泪,被对手挑衅的怒火,但是总是缺一点什么东西。原因就在于和马布里对戏的桥段,完全不能让他这个人物更加立体。 在曾先森看来,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BUG,还是出在剧情上。
一个NBA的淘汰球员,来到中国北京,他要融入球队,他要给球队做战术分析,最终他带领北京队拿下冠军。这个设置本身是不是有点问题,这是一个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呢?还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其实很好理解这个剧本,那不过是为了把马布里这个人物写圆满,而不得以为之的最好途径。从没人要到拿冠军,多励志啊?但是剧情走到这里,问题就来了。这一切都是马布里个人英雄主义在闪光啊。 可是篮球它不是一个个人运动啊,这就是导演在对《摔跤吧!爸爸》的描摹上出现的最无知的漏洞。 但是杨子导演明显感觉到这样做有点问题,于是他拼命刻画了很多台湾男明星饰演的队友进行平衡,你看他们也很棒啊,努力做出一种你好我好,最终大家都好的局面。这种摇摆不定,在影片尾声用了凌厉的剪辑和近乎疯狂的镜头,还是无济于事。这个失败是注定的。
当然了,这部电影并不能算烂片。毕竟,在真个故事里还是有些闪光点的。比如,何冰的表演,曾先森觉得很到位。他是一个方法派的演员,整部电影给他发挥的东西都全部接过来了。人艺出身的他,在扮演马布里教练的时候,用了极端投入的东西,让观众相信角色。他手舞足蹈,他威武动容,这种感性和煽动性是一个教练应该有的样子。何冰几乎完整的表达了出来。他愤怒,投入,坚强和鼓劲,让这个人物是可信的。再比如,影片的节奏方面曾先森也是非常喜欢,这是杨子导演的动力了。他做到了松弛有度,有紧有松,有平缓和叙事,有激烈的高潮。
但是,关键主人公的刻画,和剧本叙事的缺陷是无法掩盖的两大问题。一个美国的篮球明星,在中国被当成神一样供养,还为他拍了这样一部电影,其实曾先森觉得都不算是什么问题。因为国家利益这部电影并不是重点,杨子导演还是在讲人的奋斗,讲扭转自己的命运的拼搏,那么这究竟为什么会怪怪的呢?曾先森觉得还是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来中国打球,别整神马父亲去世,和教练鼓劲以及其他各种乱入为好。不如踏踏实实把马布里如何找回自己打球的状态,最后在异国他乡也是靠这项运动的爱,找回初心,才是好电影。
导演杨子有过这样的尝试,但浅尝即止,还让一批台湾偶像们形同鸡肋,经纪人吴尊更是可有可无。
不懂取舍,让这部电影非常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