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信息时代,“网红”一词相当流行,有人说,流行的东西就好像“流感”,来的快去的也快。而书画作品却大为不同,只要存在着,就以自身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激励着人、愉悦着人、打动着人,千百年来,始终保持着兴盛不衰!
众所周知,书画作品是由着意、气韵、用笔、形象、设色、布局、落款、印章等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艺术复合体,能够做到客观、正确的评价书画作品并不容易,我们往往会陷入误区,这些误区容易给我们设置一道厚厚的大门,让我们不自觉陷入偏见之中,将我们阻隔于书画艺术的美丽殿堂之外。首先,标准规则误区。书法绘画是艺术品,艺术的形式是多样的,是没有具体标准的,有了尺度规则,那就成了技术参数,使书画作品等同于工艺品。其次,自我喜好误区。人们能够真正接受并欣赏的,只是那些和自己的本性相呼应的东西,具体的说,人们只对他所知悉的书画知识和喜好为标准去品评他人的艺术作品。其三,思维定势误区。很多人都对自已的作品孤芳自赏,因为在作品中完全体现了他的认知、爱好和风格特点,习惯于把自己的主观偏见和审美思维定势带到书画欣赏过程中来,草率地作出判断和结论。另外,少数有话语权的人心态不够公正和平和,有时出于仇恨心态、嫉妒心态或所持观点不同,对他人书画艺术作品保持缄默或作出否定评价(比如宋代秦桧的书法作品)。因此说,既具备才识又诚实公正,能够公平正确、客观准确地评价每一幅书画艺术作品的人还不够多,只有通过漫长岁月的淘洗,作品在创作和面世时的不利环境日渐消逝,人们才能够最终形成客观公正的品赏评判结果。
书画艺术都是与时代相接轨的。通过书画艺术作品的欣赏,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书画艺术家们的人生态度、艺术追求、审美表现以及时代风貌等,这些都通过他们的笔墨流露了出来。一个好的书画艺术家,笔墨当随时代,他是与时俱进的。怎样去把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喜怒哀乐通过自己的、自身的体味和特有的艺术语言展现给大家,让大家产生共鸣,而且让后人也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从而使创作的作品流芳百世,这是一个艺术家所要完成的使命。当代书法教育家刘文华曾说“书法不是手写出来的,是用脑子写出来的。”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再出名的老师只能教给你技法,但很难教出艺术。书画作品必须是思想与技法的完美结合,在笔墨技法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性,充满了思想性,作品就有了灵魂。如果既不是发自于内心对书画艺术的热切挚爱,也不是在寂寞的艺术追求中收获莫大的乐趣,而是基于对名和利的追逐,那就绝不可能创作出或留下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必须认真体验观察生活,使自己进入角色,在激情中迸发出灵感,必须力避假恶丑,追求真善美,敢于突破一些“大家”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而制造的歪理邪说。这也是艺术家们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
艺术成就来于刻苦勤奋和灵感天赋,来自于终生的临池不辍和寒窗寂寞,名声无外乎来自于媒体报道、参展获奖、高价拍卖、名人追捧等等,有了成就,终究会有名声,一般来说,书画家们的成就与名声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名声就像是一棵树,几十年如一日栽种、浇水、管护、施药、修剪、成材,成长起来十分缓慢,但生长周期越长,艺术积淀就越多,名声来得越晚,能够持续的时间就越长。成就犹如十月怀胎,名声就像一朝分娩。哗噪一时的名声,就如同那些难经寒冬的草本植物,昙花一现,便消亡不见。当然,每个人的书画作品都不可能脱离时代环境趋势的特征,究竟是被时代认可还是默默无闻被时代淹没,这不是作者本人所能左右的。而那些挖空心思习惯于追名逐利的人,更可能被大众所赏识,因为他的内心只有“只要我快活,那怕死后洪水滔天与我何干”的思想!他们雇佣“网军”,疯狂灌水,夸大其词,蒙骗世人,目的就是快出名、多卖钱。也许被网络批评的丑书可能被后世奉为经典,但窃以为,一切背离传统规范、脱离群众基础的作品,都称不上真正的艺术,都不可能成为流传百世的作品。因为每一件流芳千古的中国书法绘画作品,都能做到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才是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宁可无名有实,不做名不符实,追求实至名归!
庚子寒露于思齐斋孙沄
编辑: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