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又开始读第二遍《剑来》。当然,第一遍《剑来》我就没怎么读明白,大概只看了个热闹吧!而这第二遍《剑来》嘛,我就更不敢保证自己能有什么收获了。实在是现在《剑来》字数太多了,只能笼统地读。

而再看《剑来》的内容,我发现陈平安不像第一遍那么陌生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应该说,通过第一遍的阅读,已经认可了陈平安这个人物。毕竟,陈平安最后表现得比谁都惊艳。

只是还有美中不足的是,对陈平安的伏笔埋得太深,而这也就注定了《剑来》一开始就会很难读。
不是说读者不喜欢看伏笔,而是很多伏笔没有必要,给人故意炫技和惺惺作态之感。

其实通过《剑来》中诸多伏笔更应明确了,伏笔的作用决非只是炫技,而是要给读者提供故事的“真实性”和逻辑参考。
所以,我再读《剑来》发现其伏笔运用确实有诸多问题。而再说之前提到的“伏脉千里”,是否在写文中还真正值得提倡,也就另说了。

而我第二次读《剑来》更想看作者是如何展开剧情,而这就离不开两个要素:一是主线,二是冲突。
先说主线吧!《剑来》中不是没有,而是乱,外加缺乏逻辑。

而这样的问题开篇就有显示,比如陈平安送信,四处乱逛。
还有他和守门人郑大风那些不痛不痒的对话。尤其是陈平安从郑大风那里揽了送信的活计,却被欠了五个铜钱。

这看似是个很吸引人的悬念,可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讲清楚,当然到最后我们也就看出,更没讲清楚了。
所以说,这样只能算是故弄玄虚。这样写好吗?甭管好不好,反正先吸引读者了。这或许是最直接的作用吧!

还有是冲突了。书中爆发的冲突可以说和一开始的伏笔联系并不是多么紧密,亦可以说,需要太多的猜和想。
我觉得这在传统名著中没有啥。比如我看的《基督山伯爵》,每个后面出场的人物总会在前面人物对话中出现,而这是铺垫,也是很好的伏笔。

可《剑来》是网文啊!伏笔埋得那么深没有太大意义,反而让后文出现的冲突变得更加突兀了。您说呢?
以上是第二遍读《剑来》刚刚产生的一些粗浅感受,姑且也可以作为读后感,还请各位不要见笑。感谢阅读,咱们下一篇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