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淖巷边的故居,有点小意外

扬州小兔子 2025-04-07 18:40:32

认识“淖”这个字,因为《大淖记事》。八一年,我刚刚工作两年多,很年轻。看小说,追逐的是情节。

那时候,伤痕文学很多,好像争着将鲁迅那句“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形象化似的。广陵路上的邮局,卖杂志。每月拿了工资,便去搜罗新杂志。于是,看到了汪曾祺的《受戒》和《大淖记事》。对于小和尚明海与小英子的朦胧情感,感觉特别美。而《大淖记事》里的爱情,有了苦涩后的浪漫,好像更符合“爱情”这两个字。

虽然扬州距离高邮很近,那时候去一趟还是不容易。后来交通便利了,尤其学车练车时,经常沿着古运河去高邮。那段路的景色非常美,车子又少,能一路观赏运河里长长短短的货船。顺着运河走向的公路,弯弯曲曲,对于“小心”的要求度很高。所以我的车技还行。

因为练车,去了高邮一次又一次。可是,从来没有想起过一次,去找“大淖”。或许阅读小说的时间过去了太多年,以至于到高邮,去了盂城驿、去了马棚、去了镇国寺和文游台以及有名没名的景点,却一次都没去过汪曾祺笔下如诗一般意境的大淖。

这次去湖上花海游玩,回到高邮午餐。经过一座不起眼的小桥时,闺蜜告诉我,这座桥就是“大淖桥”。我怀疑地看看她。可能吗?汪曾祺笔下的大淖,是一处比湖小却比水塘大得多的水世界。这座桥,三步五步能走完吧。闺蜜却很肯定。我存疑。

在汪曾祺纪念馆某层楼的一个翘角处,导游介绍说,从那里看过去,三间黑色的小瓦房,就是汪曾祺故居。就三间房?印象中汪家是大地主,有两百多间房、两千多亩地和两家中药店、一家布店。那么,如此规模的范围,现在的纪念馆和周边的衍生建筑,都应该属于汪曾祺一家吧。

扯远了。从汪曾祺纪念馆出来,绕到他的故居前。按图索翼地一间间看了一遍。第一间,是如意茶馆,仿佛旧名。第二间,按理该是豆腐坊。现在,豆腐坊自然见不着了,门口有个油炸臭干的点。特有的味道飘荡在不宽的街道上空,不知道汪曾祺看见,作何想。旁边有个酒坊,大缸大缸的酒放着,很诱惑。

转过身,正好对着一条小巷。巷口赫然挂着“大淖巷”的牌子。大淖巷,难道这里便是他笔下的大淖?朦胧的水汽氤氲着太阳尚没有升起的清晨。一叶扁舟上,吱吱呀呀的声音中,有小英子明快的笑声。小和尚明远受戒回来,却肯定地回答会“娶”小英子做老婆。青涩啊。

少男少女的爱情,那么美。就像晨雾中的大淖,不但滋养了这方水土的人民,还是产生爱情的最好催化剂。

浩渺的高邮湖,今天依旧很美。进出湖上花海两次,都经过了高邮湖。灿烂的阳光下,水光泛起无数的点点。潋滟的小波浪,层层叠叠。芦苇还没有泛青,去年盛开过的蒹葭虽然枯萎了很多,也还有一些挂在梢头不肯离去。

只是,高邮湖太大了,不适合谈情说爱。汪曾祺没有让他笔下的青年,到湖畔聊聊爱情。那时候的年轻人,没有这份风花雪月。生计之艰难,注定了他们的感情,只能在劳动中产生。唯其如此,他的故事主人翁的爱情,才多了健硕的美。

大淖呢?穿过大淖巷,有一汪水。比我想象的小了很多。加之是下午两三点钟,诗情画意断乎找不到了。大淖两边,留给老先生无数记忆的瓦房、草房,早已不见踪影。或许,汪先生八一年第一次回到大淖时,这些便都已消失。所以,才有那些美好的文字留下来。试想一下,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生活了那么多年,回到家乡看到的还是六十多年前的种种景象,那感慨,不可能是少年时美的记忆吧。

新的规划,让大淖那片地,欣欣向荣。“大淖广场”,可以唱歌可以跳舞的文化广场,像大多数城市老城区的广场一样,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因了“大淖”这名字,多了几分旧日的魅力。即便是广场很新,逛广场的人可能不知道汪曾祺。有关系吗?

说不清,找到汪曾祺故居,找到大淖给我的意外,说不清是好还是不好。且记下。

0 阅读:1

扬州小兔子

简介:60后大妈,成功母亲。喜欢码字,尤喜旅游、健康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