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西征时,将主力部队基本调走,为何金国还是无法实现反扑

澜史志吖 2025-02-10 17:14:19
前言

当成吉思汗带走20万精锐大军西征时,留守对抗金国的蒙古将领木华黎,手中只有区区2.3万兵力。而此时的金国仍拥有数十万大军,地盘辽阔,人口5600多万。

成吉思汗

按常理,这本该是金国反攻倾覆的最佳时机。可历史总是出人意料,不仅金国没能扭转战局,反而在这6年间节节败退,丢失了大片国土。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博弈?

无力回天:金国统治者的"温室效应"

金国从崛起到衰落,用了不到百年时间。这个曾经以几千人起家,横扫天下的游牧帝国,怎么就变成了一个软弱无力的巨人?

说起金国的由盛转衰,得从他们进入中原说起。当年完颜阿骨打带着女真铁骑南下,一路横扫。在中原富庶生活面前,这些彪悍的战士一个个像变了个人似的。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世时,规定女真贵族每年必须回到黑龙江老家住上几个月,就是怕部下被中原生活软化。可等到他百年之后,这条祖训成了摆设。金国贵族哪还愿意回到苦寒之地?一个个都往温暖的中原城市挤。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更要命的是,金国的军队制度也变了样。建国之初,金军是精兵政策,军队规模不大但战斗力惊人。可到了金世宗时期,光是禁军就扩充到了42万人。人数是多了,可战斗力却直线下降。

一个金国老将的话很说明问题:"如今的将军们,哪个不是住着豪宅,养着美妾?打仗时胆子比耗子还小,哪还有当年提着脑袋跟人拼命的样子?"

再看看金国的皇帝们。金太宗完颜晟在位时,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处理政务,一年到头难得休息。可到了后来的皇帝,哪个不是醉生梦死?金宣宗更是创下了奇葩记录,一天之内换了四次衣服,就为了在不同场合显得更体面。

更讽刺的是,越是江山动摇,金国统治者越是沉迷享乐。有份史料记载,金宣宗在位时,光是宫中的歌姬舞女就有上千人。每到夜晚,各种奢靡宴会轮番上演。而此时,蒙古骑兵已经兵临城下。

金宣宗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当年金国军队第一次与蒙古军队交手时,金军将领们个个穿着锦衣华服,佩戴着金银饰品。这些东西在马上多碍事啊,可他们偏要这么装扮,为的就是显摆自己的身份地位。结果可想而知,战场上笨重的金军被蒙古轻骑兵打得落花流水。

统计数字显示,金国最鼎盛时期,光是禁军就有四十二万人,可到了与蒙古对战时,能派得出的精兵却只有十几万。为什么?因为大量军队都成了地主武装,根本不堪大用。

有个金国降将后来说过一句大实话:"金国的将军们,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成了地主。平时只顾着收租子,哪还记得怎么打仗?"这话虽然难听,却道出了真相。

这么说吧,金国的衰落,就像是一个农民家的孩子,突然住进了豪宅。开始还提醒自己要保持本色,到后来完全被糖衣炮弹击垮,忘了自己是谁。等到危机来临,想重拾昔日的血性,却已经回不去了。

打个比方,金国就像是一头被关在动物园太久的猛虎,锋利的爪子退化了,敏捷的身手不在了,野性的本能丢失了。等到真要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当年那头叱咤山林的百兽之王了。

你说这样的金国,又怎么可能在蒙古铁骑面前翻盘呢?

一个奴隶的逆袭:木华黎的战略智慧

要说这木华黎的人生,简直比小说还精彩。你想啊,一个出身奴隶的人,居然能让成吉思汗把二十万主力交给别人,自己带着全部精锐去打西域,却把守卫大后方的重任交给他。这是什么样的信任?

木华黎年轻时在成吉思汗帐下当奴隶,干的都是些打水砍柴的活。有一次在打猎时,他发现前面有伏兵,立马扑倒成吉思汗。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要行刺的时候,一支箭"嗖"地从他们头顶飞过。

这一箭不要紧,木华黎这一扑,直接扑出了自己的前程。成吉思汗发现这个奴隶不简单,不但精通骑射,还有过人的军事才能。打仗时,别人都在想着怎么冲锋陷阵,他却在琢磨着怎么把敌人引到埋伏圈里。

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在统一蒙古各部落的战斗中,木华黎创造了一个奇迹。他用五百人击溃了对方五千人的军队。怎么做到的?他把士兵分成几队,每队点着一堆篝火,还让人把战鼓搬到山谷里擂。敌人以为遇到了大军,吓得连夜撤退,结果掉进了伏击圈。

成吉思汗对他赞不绝口:"此人沉毅多智,用兵如神。"这话一点不夸张。你看啊,在他之前,蒙古军队打仗就一个套路:冲上去,杀光,抢光,走人。可木华黎不这样干。

这人琢磨出了一套新打法:对付金国的大城市,不急着打,先收买城里的官员。对付乡下的豪强,不是上来就杀,而是给他们官做。这一招真高明,投降的人越来越多,他手底下的兵力反而越打越多。

有个史料记载,当时河北有个大将叫史天倪,手下有几万人马。木华黎派人送去一封信,就三句话:"金国就要完了,你不如投靠蒙古。只要你来,官位比现在还高。"史天倪一琢磨,还真投降了。

木华黎还有个绝招,他发现金国的将领们都贪图享受,打仗不行,但治理地方有一套。干脆就让投降的将领们继续当官,该管地方的管地方,该收税的收税。老百姓发现日子过得跟以前差不多,也就不反抗了。

你看这招多高明,用金国人管金国人,自己省事不说,还让老百姓觉得蒙古人也没那么可怕。一个地方打下来,很快就安定下来,不像以前那样,打下来容易,守住却难。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有次木华黎攻打一座城,城里的守将很顽强。木华黎不急不恼,反而给守将送去一封信:"你家在济南的田产,我已经派人保护起来了,等你投降后可以继续享用。"这招果然管用,那守将没几天就开城投降了。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木华黎这不是太软弱了吗?但你要知道,他手里就那么点兵力,硬碰硬不行,就得动脑筋。用现在的话说,这叫"以德服人"。

打个比方,木华黎打仗就像下围棋,不是急着吃子,而是讲究布局。等他把局面布好了,金国就像是被围死的棋子,想跑都跑不掉了。

这样的人,难怪成吉思汗放心地把后方交给他。你说是不是?

生死一线:金国的致命决策失误

一个帝国的灭亡,往往是由一连串错误决策叠加而成。金国这一步步走向衰落的过程,简直就是教科书级的案例。

金宣宗在位期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都城从中都(今北京)迁到汴梁(今开封)。这事看着简单,实际上却是压垮金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金宣宗

你想啊,首都是一个国家的心脏,突然把心脏搬到南边去,北方的老百姓会怎么想?河北的地方官员会怎么想?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所有人:"朝廷已经不打算守住北方了"?

有个细节特别讽刺。迁都的时候,光是宫女就有五千多人,光搬运这些人就用了几千辆马车。可军队呢?才调了三万人保护车队。结果可想而知,沿途百姓看到这种场面,都在背后指指点点:"朝廷重女人,不重军队,这江山还能保住吗?"

更要命的是,金宣宗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同时得罪了南宋和西夏。这事说出来你都不信:北边打不过蒙古,不思量着怎么加强防御,反而跑去打南宋。

有份奏折记载了当时朝廷的讨论。有大臣说:"北边吃紧,咱们该全力防守才是。"金宣宗却说:"南宋停了岁币,这是看不起我们。打他一仗,让他们知道我们还是强的。"

你看这想法多危险?明明自己已经被蒙古打得喘不过气来了,还要强撑着去打南宋,这不是典型的要面子不要命吗?

结果呢?开始时确实打了几个胜仗,占了南宋几座城池。可南宋一怒之下,不但派兵反击,还断绝了所有和谈的可能。金国一下子多了个强敌。

西夏那边的事就更离谱了。金国派兵去打西夏,理由是什么?因为西夏不肯出兵帮金国打蒙古。你说这是什么逻辑?人家不帮你打仗,你就去打人家?这下可好,西夏也彻底倒向了蒙古一边。

有个当时的史官写道:"金国这是何苦来哉?北有强敌,东有叛乱,还要南征西讨,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更糟的是,金国内部也乱成一锅粥。金宣宗任用了个叫术虎高琪的人当宰相。这人专门打小报告,搞得朝廷上下互相猜忌。但凡有人提出批评意见,马上就给扣上个"不忠"的帽子。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有次有个将领在朝会上说:"蒙古兵已经打到家门口了,我们得赶紧准备防御。"术虎高琪马上参他一本:"此人危言耸听,意图动摇军心。"结果这将领被贬官外放,第二年,他驻守的城池就被蒙古攻破了。

打个比方,金国这时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不去看医生治病,反而到处跟人打架,还把身边会医术的人都赶走了。这不是自己把自己往绝路上逼吗?

到后来,金国终于意识到形势危急,想跟南宋言和。可南宋的回答很绝情:"当初你们欺负我们的时候,怎么不想想今天?"

这就是典型的火烧眉毛才想起救火。可那时候,金国已经四面楚歌,想求和都没人搭理了。

你说,一个国家的决策者要是总这么不分轻重缓急,这江山还能保得住吗?

人心向背:木华黎的政治手腕

说到木华黎的高明之处,不光是打仗有一套,治理地方更是让人佩服。你要知道,当时他手底下就那么点兵力,要管的地方却大得很,光靠打是不行的,得想办法让老百姓服气。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木华黎刚接手河北地区时,那里有个叫"河北九公"的势力,都是地方上的豪强。换了别人,肯定是上来就打,可木华黎不这样。他给每个"公"都送去一封信,信里就写了一句话:"投降的官照当,地照种,该你的一个铜板都不会少。"

这招太高明了。你想啊,这些豪强最怕什么?不就是怕丢了自己的地位和财产吗?木华黎这一招,直接打消了他们的顾虑。结果呢?九个"公"有七个主动投降了。

木华黎对待投降的官员也很有一套。有个叫张柔的,原来是金国的中都留守,地位不小。投降后,木华黎不但没降他的官,反而让他继续管理原来的地盘。为啥?因为他发现张柔在当地很有威望,老百姓服他。

有份史料记载,有人问木华黎:"这些降将靠得住吗?"木华黎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人都是有利益的,只要让他们的利益跟我们绑在一起,他们自然就靠得住了。"

更绝的是,木华黎对待普通百姓的手段。他规定:蒙古军队不准骚扰百姓,不准抢粮食,违者严惩不贷。有个蒙古将领不听话,抢了老百姓的东西,木华黎二话不说就把他杀了。

这事在当地传开后,老百姓都说:"蒙古人比金国官员还讲理。"这话传到木华黎耳朵里,他马上抓住机会,在各地张贴告示:"只要安分守己,该种地种地,该做生意做生意,蒙古军队绝不扰民。"

有个当时的文人记载说:"木华黎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市场热闹,跟太平年景差不多。"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明木华黎确实有一套。

木华黎还有个绝招,他专门派人去打听各地有才能的人。有个叫史天倪的,原来是金国的将领,很有才干,可因为得罪上司被贬了官。木华黎派人找到他,说:"只要你来,官比原来还大三级。"史天倪一听,立马投降了,后来成了木华黎的得力助手。

打个比方,木华黎治理地方就像是在煮一锅汤。他知道光靠蒙古军队这点料不够,就把金国的官员、地方豪强都放进去,让这锅汤既有蒙古特色,又合当地人的口味。

有个细节最能说明问题。有次木华黎攻下一座城,城里有个管钱粮的官员,别人都说该杀,因为这人对金国忠心耿耿。木华黎却说:"正因为他忠心,才更该用。忠心的人,只要用对了地方,就是个宝。"

后来,木华黎在燕京设立行省,管理整个河北地区。他的班子里,金国降将占了一大半。有人问他怎么不用蒙古人,他说了句大实话:"他们不了解这地方,用了反而添乱。"

你看,这才是高明之处。不是非要用自己人,而是用能做事的人。这样一来,地方上的事情有人管,老百姓的日子有人管,他也就腾出手来专心打仗了。

这么说吧,金国之所以丢了河北,不光是打输了,更重要的是输掉了人心。老百姓发现,在木华黎手底下,日子竟然比金国统治时还安稳,你说他们还会想着金国回来吗?

最后的挣扎:金哀宗的绝地反击

说起金哀宗,这位末代皇帝还真是个有意思的人物。他继位时,金国已经被打得只剩下河南一带了,换了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可他偏偏要来个绝地反击。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一提。金哀宗登基第一天,就把朝中大臣召集起来开会。大家以为他要商量怎么求和,谁知道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还有机会!"当时在场的大臣都愣住了。

金哀宗

你想啊,这时候的金国,北边有蒙古虎视眈眈,南边有南宋虎口垂涎,国库空虚,军队疲惫。可金哀宗偏不信这个邪,他说了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有机会翻盘。"

金哀宗上来就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整顿军队,他组建了一支叫"忠孝军"的新部队。这支部队不同以往,军饷按时发放,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更重要的是,他亲自参与训练,经常和士兵们同吃同住。

有个史料记载,有次军队演习,金哀宗在野外待了三天三夜,吃的都是士兵的口粮。将士们看到皇帝都这样了,一个个士气大振,打起仗来格外卖力。

第二件事更厉害,他开始主动出击。1225年,趁着成吉思汗去打西夏,他突然发动反攻,一口气夺回了平阳、太原等重要城市。这一仗打得漂亮,连成吉思汗听说后都沉默了好一会。

要说金哀宗最厉害的地方,是他懂得知错就改。他看出来了,金国之前得罪南宋和西夏是个大错误,于是立马派人去修复关系。他给南宋写信,语气特别诚恳:"从前是我们不对,现在我们知道错了。"

这招还真管用。南宋虽然没马上答应和解,但态度明显软化了。西夏那边更是很快就同意结盟,答应一起对付蒙古。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金哀宗的能力。当时有个叫武仙的将领,原本投降了蒙古。金哀宗派人送去一封信,信里就写了一句话:"父母之邦,岂可背弃?"结果武仙看完信,流着泪带着部队回来了。

打个比方,金哀宗就像是一个在暴风雨中掌舵的船长。船已经破了好几个洞,船员们都快绝望了,可他硬是凭着一股劲,把船往前开。

可惜,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捉弄人。1234年初,蒙军围攻蔡州(今河南汝州),这是金国最后的都城。金哀宗带着忠孝军死战到底,眼看就要突围成功了,天却下起了大雪。

这场雪来得特别不是时候。金军不适应严寒,战斗力大减,而蒙古军却像是在自家后院打仗。最后,金哀宗在蔡州城里自缢身亡,临死前说了句:"非战之罪,命也。"

有意思的是,就连蒙古将领都对金哀宗表示敬佩。托雷说过:"要是金国早有这样的皇帝,也许就不会这么容易灭亡了。"

你说这话是不是有点讽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皇帝,偏偏生在国家灭亡的时候。要是金哀宗能早生个二三十年,没准金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这么说吧,金哀宗就像是一个技术高超的医生,可惜等他接手的时候,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就算他再有本事,也回天乏术了。

结语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金国的覆灭不仅仅是军事失败,更是一个大国在和平环境中逐渐丧失战斗力的警示。如果金国能保持建国之初的勇武,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金史》,脱脱等撰

《蒙古秘史》

《元史》,宋濂等撰

《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撰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撰

0 阅读:583
评论列表
  • 2025-02-11 16:38

    野狐岭一战金国就没有能战军队了

  • 2025-02-11 18:23

    金国军队不适应严寒!这句话真把我逗笑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