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蒋介石的一生,不但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佛教徒,对于中国人钟爱的风水文化也是深信不疑,因为这个因素,他痴迷于神道,也相信阴阳风水。
1925年,孙中山的病故使得国民党内部出现激烈政斗,蒋介石虽野心勃勃却也资历尚浅,想要异军突起绝非易事。
就在之后的东征过程中,自觉前途迷茫的他,路过惠州时听闻罗浮山道士算命极准,索性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趁部队休整之际前往罗浮山请道士给自己算一卦。
图|蒋介石与宋美龄就在道长了解蒋介石来意后,的确为他精心算了一卦,随后送上八个字。
“胜不离川,败不离湾。”
如今看来,当年这位道长的建议很有预言意味,“川”即四川,“湾”即台湾,两地在蒋介石的军戎生涯中都是意义非凡的存在。
“胜不离川”与国民政府迁都有关,“败不离湾”与国民党败退有关,哪一个都关乎到蒋家王朝的命运。
简单的八个字精悍地概括了蒋介石的一生。
只不过,即便没有道长的这番建议,从实际出发,当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党败退台湾都有着绝对的必然性,这也才是谶语的玄机所在,一同了解一下。
一、迁都重庆后的扭转乾坤1935年,蒋介石率领的中央军以“追剿红军”的名义大举进入被地方军阀控制多年的云贵川等地,打破了大西南军阀封建割据的局面,就这了,西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国民政府心中日益显现。
1937年7月7日,日本正式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上海很快惨遭沦陷,南京面临空前威胁,国民政府被逼无奈迁都重庆。
从那之后,国民政府对西南展开了各方面的基础建设。
其一,修建公路,川湘、川陕变得四通八达,通往印度、缅甸的道路也变得通畅。
其二,兴办工业,将与国防有关的工业统统收归其下。
其三,整编部队,防区制度取消,军官训练团成立。
其四,整顿财政,集中财权,统一货币。
就这样,国民政府在川渝一带的政权统治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发展,财政、军事、行政大权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与认可,蒋介石也曾有过一番感慨。
“入川剿共之前,我是觉得绝无对日抗战的把握,但在民国24年进了四川,这才找到了我们可以持久抗战的大后方!”
图|迁都重庆之所以蒋介石会将四川作为战略大后方,也是经过了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四川的天然地势就非常有利于抗战,尤其是重庆,地处四川省最为险峻的山岳之中,日寇想要抵达重庆,需要沿着长江西进或者在北方沿陆路南进。
即便如此,西进必经三峡,水域狭窄的地貌对于依靠舰船作战的日本大兵团形成了强大的阻力,南进之路又被海拔3000多米的秦岭、大巴两大山脉阻隔,那里还有着“蜀栈道,常吞兵”的说法。
面对如此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地,蒋介石对抗日寇的决心也变得更强了。
“如今以四川为大后方中心地,倘若日军再来进攻,国民政府不会有类似洛阳的危险!”
事实上,四川易守难攻的战略优势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日军真的敢前来挑衅,国民党军完全可以诱敌深入,越来到四川腹地,对于抗战局势越有利。
其次,四川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重要的资源区域。
1935年10月6日,蒋介石曾在公开演讲中提到。
“四川省山河雄壮奇伟,气温之温和畅适,物产之富饶丰盛,均为各省所罕见!”
在他看来,四川的确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是复兴民族大业的天然绝佳根据地,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与英法美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毗邻,这对于蒋介石而言,远比选择迁都到与苏联接壤的西北要放心太多。
虽说当年蒋介石迁都重庆有着不少被逼无奈的成分,可就在重庆作为战时国统区期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交通枢纽的欣欣向荣,都被当时的国际舆论视为战斗中国的象征,重庆作为战时国民政府的首都,真的是在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同样成就了蒋介石军戎生涯的巅峰时刻。
试问,如果当时的蒋介石听从道长的那句“胜不离川”,一直四川作为国民政府大本营,或许,历史进程会为之改写,至少,他不见得会在内战中迎来战线全面溃败至退守台湾的结局。
二、退守台湾后的苟延残喘抗战胜利之后,台湾得以被中国收回,1946年10月21日下午,蒋介石携宋美龄抵达台北,此行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当时,台湾民众对于夫妻俩的到来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蒋介石对此有所思考。
其一,虽说台湾的日本风习很深,也是因为日本人在此“经营久远之心计”,可这种情况终究已经成为过去。
其二,台湾还没有太多共产党涉足,算是一片“净土”,如果能珍重建设,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全国模范省。
1947年2月底,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3月5日,蒋介石派出陆军21师赴台震慑,却反复交待师长做到“宽大为怀,整饬军纪,收揽人心”。
整起事件都采取怀柔的处理原则,对于台湾民众起到了很好的安抚效果。
1948年之后,蒋介石将更多的筹划与目光放在了台湾,从年初到年中,他一直都在认真考虑这台湾的经济发展以及军备建设。
6月14日,他在对内战形势进行深度思考后认定,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应以西北、西南位根据地,与中共对抗的核心堡垒应该是江浙闽台,如此论断也被他写进了日记。
在他看来,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华中连连遭受失利,国民政府已经不得不将反共根据地建立在东南沿海了。
11月24日,在与儿子蒋经国谈论时政之际,父子俩对于不堪的时局发展已经倍感无力,而蒋介石对于台湾的未来明显多了不少期许。
在他看来,国民政府党政军干部的自私、无能、散漫、迂腐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想要复兴民族、重整旗鼓,就要舍弃当下的基础,缩小范围并选择一个单纯的环境,以此另起炉灶。
图|退守台湾那一次的谈话,失望透顶的蒋介石,实则已经有了万事不利、退守台湾的初步打算。
从那之后,他也的确悄悄地向台湾转移实力,尤其是大力修建金门、马祖要塞,都是为了巩固台湾的军事实力,就连台湾省主席问题也被看得尤为重要。
正式将台湾作为反共堡垒后,蒋介石开始将大批财物转运台湾,相传,当年的国民党运往台湾的金、银、外汇总价值高达黄金800万两。
1949年初,有关于台湾建设问题,蒋介石又做出了规划全年大事的举动,还预定在7月份完成台湾防务与准备。
此后,国民政府在大陆节节败退,可台湾建设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即便蒋介石的理想规划是将台湾作为第一防务据点,仍旧想要保住大陆西南地区,就在他的大西南梦碎之际,大陆再无可守之地,台湾也终究成了他与蒋家王朝苟延残喘之地。
相传,就在他飞离大陆之际,回想1925年道长的八字建议不禁感慨万千,既然没能做到“胜不离川”,就一定要做到“败不离湾”。
如开篇提到的那样,说到底,蒋介石的败落并非偶然,从一定程度来讲,他与毛主席的全面对抗,失败是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
三、对抗毛主席,蒋介石必败要说蒋介石当年没能定都重庆是必败结局的开始,他本人身为国民党党魁也有着很多无法与毛主席相提并论的人格特点方面的缺陷,这些也都成为了国民党难敌共产党的核心原因。
最要命的就是“注重小节,一插到底”这件事。
蒋介石本人的生活的确十分有规律,作风也是极为严谨,偏偏这一特质被他用在了管理下属方面,这一点会严重影响到他的政治决断力、军事指挥力,魄力及想象力都会因此深受局限。
别看毛主席不曾系统学过军事理论,蒋介石到底还算是军事科班出身,可在考虑军事问题方面,他常常重细节、轻战略。
就比如,在作战指挥方面,明明应该是团长、营长亲力亲为的事情,他也要去关注。
除此之外,虽说蒋介石也有着不俗的战绩,可他更擅长的恰恰是冯玉祥这般实力派军阀,惯用手段就是离间、封官许愿、搞分化,要知道,这些计谋对于日寇与共产党人就完全没用了。
反观毛主席,极具诗人气质的他,哪怕面对战场还是有很强的浪漫主义气质,完全不会去管那些细枝末节。
所以说,蒋介石当年与毛主席的对抗,一个从战略层面考虑,不会干涉前线具体操作问题,也不会干预指挥官如何行动,一个却要事无巨细,甚至常常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军队作战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大大受到限制。
当两位党派领导人的格局高下立判之际,蒋介石即便占尽先机与优势还是在短短3年时间里将老本输了个精光,最终只能站在台湾岛上望着大陆叹息。
图|毛主席与蒋介石如此再来回看“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这句话,毛主席带领的共产党完全具备平地起高楼的革命实力,无论处境多么艰难都会奋战到底,可蒋介石想要成就一番功业,他需要的先决条件则多出许多。
倘若当年那位道长也给毛主席算上一卦,只怕谶语只会是四个字,“人定胜天”。
结语正如开篇提到的那样,一生对基督教、佛教、风水文化深信不疑的蒋介石,偏偏没能拥有宏大的格局。
罗浮山算卦并非他此生唯一一次有名的占卜,太虚法师选墓地、葫芦岛问卦都是他酷爱算命的彰显,只能说,复杂的内心终究需要将希望寄托于外力罢了。
“胜不离川,败不离湾”,一语道破的,是蒋介石此生的最高成就,也是最深的无奈。
一人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