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悟社3月7日
最近,国内 AI 圈又被一颗 “新星” 点亮,Manus 这款 AI Agent 产品,一夜之间火爆全网。它真有那么神吗,还是只是一场营销制造的幻梦?今天咱们就来唠唠。

3 月 6 日凌晨,这家国内 AI 创业公司,悄然推出了 Manus。从演示视频来看,这产品确实有点厉害。你给它一个指令,比如 “筛选本月程序员简历”,它就能自动解压文件、分析资质,最后生成 Excel 排名表,甚至还能部署数据可视化网站。这种 “动嘴不动手” 的操作,简直太对打工人的胃口了,一下就戳中了职场效率的痛点。再加上首批体验的科技 KOL 们的宣传,Manus 迅速在中文互联网掀起热潮,官网被挤爆,邀请码在二手市场甚至被炒到了 5 万元高价,A 股的 AI 智能体概念也跟着集体爆发。
不过,随着热度上升,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开发者指出,Manus 所谓的 “技术创新” 可能并没有那么神,本质上它更像是个 “工具链整合者”。就拿股票分析功能来说,它不过是调用雅虎 API 加上 Python 脚本生成图表,和普通的自动化工具链没啥太大区别,甚至有人怀疑它是在动态调度 GPT - 4、Claude3 等模型,搞了个 “高级套壳”。而且在一些需要深度推理的场景,比如医疗诊断、法律论证,或者处理像《Nature》论文这样的复杂内容时,Manus 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表现远不如 DeepSeek。
DeepSeek 能输出 37 页的解读报告,Manus 却只触发了商业转化提醒,暴露了它 “强执行弱认知” 的短板。还有那 5 万元的天价邀请码和饥饿营销策略,也让不少人质疑,这是不是营销过度了?毕竟业内测算它单任务成本也就 2 美元左右,C 端用户却要支付溢价超百倍的价格,这商业模式能不能持续下去,真得打个问号。

说到 DeepSeek,这也是咱们国内 AI 领域的一员大将。它专注于成为 “超级大脑”,在一些关键技术指标上表现亮眼,像 HumanEval 代码生成通过率达到 82.6%,碾压 GPT - 4,在数学竞赛中更是达到人类前 5% 的水平。在法律文书生成、科研数据分析等需要复杂推理的领域,DeepSeek 优势明显。而且它凭借 MoE 架构,把推理成本压缩到了 GPT - 4 的 1/10。和 Manus 相比,DeepSeek 走的是另一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Manus 致力于打造 “数字打工人”,实现从需求理解到成果交付的端到端闭环,比如能自动生成含动画演示的教学课件,这点确实很有创意。但它也有局限,对预设工具链,像 Photoshop、Excel 等商业软件依赖度太高,跨平台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Manus 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方面,它过度依赖外部商业软件,可能陷入 “适配即落后” 的困境。软件更新换代快,要是跟不上节奏,产品性能就会受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复杂问题处理能力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GAIA 测试 Level 3 任务准确率才 59%,这认知天花板得想办法突破才行。而 DeepSeek 这边也没闲着,通过开源生态卡位,开放模型参数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已经衍生出超 9 万个垂直领域模型。同时和英伟达合作优化 H100 芯片适配,推理速度提升了 40%,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
短期来看,Manus 凭借 “看得见的效率”,在 C 端市场确实吸了一波粉。但长期要想站稳脚跟,必须攻克两大难题:一是实现认知 - 执行闭环,把 DeepSeek 级别的推理能力嵌入自己的执行框架,让自己不只是个 “干活的手”,还能有 “思考的脑”;二是实现去中心化部署,摆脱对云端算力的依赖,支持本地化轻量运行,这样才能更灵活地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
说到底,Manus 的爆火,反映了 AI 平民化进程的加速。当技术从极客玩具变成大众都能用的生产力工具,市场自然会用真金白银投票。但要是只靠营销驱动,不能真正跨越到价值驱动,那这场狂欢可能就像之前的元宇宙一样,热闹一阵就散了。而 DeepSeek 和 Manus 的路线之争,更像是 AI 进化路上的一次 “左右互搏”。不管最后谁赢谁输,真正的赢家其实是加速到来的人机协同时代。作为普通用户,咱们就擦亮眼睛,期待这些 AI 技术能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