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原有旧式水师,而无近代化的海军。水师连江河湖海的治安与缉私都不能胜任,更遑论保卫海防了!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一部分当权派认识到西方强敌均自海口破门而入,“天朝上国”却无力抗敌而接连败北。沉痛的教训使他们痛感采用西法编练海军、筹设海防亦刻不容缓。
再加上镇压太平天国也急需使用西式坚船利炮进攻南京等沿江城池,于是清政府根据当时任粤海关副税务司赫德的建议,委托当时回英国休假养伤(被太平军击伤)的总税务司李泰国(H.N.LAY),订购8艘中小型舰船和一部分军火以组建新式水师。
同治二年(1863年)舰船购齐后,李泰国却妄想充当中国皇帝的“代表”和“唯一的海军大臣”,并擅自在英国招募600多名官兵和水手,宣称成立所谓的"中英联合舰队",任命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S.OSBRM)为舰队司令,"事事欲由阿思本专主,不肯听命于中国"。
是年八月(9月),阿思本将舰队带到中国。清政府断然拒绝接受李泰国肆意践踏中国主权的行径,严正指派中国武职大员任管带,只委派阿思本为副手,并限令这支舰队必须接受所在地区的督抚节制和调遣。
李泰国、阿思本拒不执行,清政府遂将舰队解散,革除李泰国总税务司职务,并将其驱逐出境,舰只由阿思本带回英国变卖以抵作"遣散"费。清政府总共花掉白银160多万两,到头来却一无所得。
清政府购买舰船以建立近代化水师的活动破产了,但是一向倾慕西洋坚船利炮的洋务派并未放弃建造近代海军的计划和努力。因此,编练海军和筹建海防构成自强运动的又一主要内容。
同治五年五月(1866年6月),闽浙总督左宗棠提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这项“整理水师”和设局造船的建议,成为筹建近代海军的滥觞。
但他所强调的只是制造近代化的兵船(即轮船舰艇)。同年十月,左宗棠再次上奏强调造船和整理水师的重要。他认为,自通商以来,各海口大小码头到处都是洋船,而中国海船则日渐减少,海防师船则名存实亡,致使泰西各国群起轻视中国之心,动辄寻衅逞强,靡所不至。"此时东南要务,以造轮船为先者,人皆知之"。
当时,类似的意见颇为流行,其目的是要求把造船和整顿水师为核心的筹设海防的事业作为洋务运动的重点,以便能够有效地防御外国侵略,并与洋商争夺利权。
同治六年十二月,丁日昌提出《创建轮船水师条款》,建议创建北洋、中洋和南洋三支海军。但因当时洋务派的注意力集中在造船上,并没有把筹设海防和编练海军付诸实行。
同治十三年四月(1875年5月),日本在美国支持和怂恿下,悍然派出2艘铁甲舰和3000 名官兵入侵我国台湾的事件发生后,引起朝野的震惊和关注。为防御日本等国再次入侵而要求加强海防、建立海军和购买铁甲战舰、水雷等先进武器的呼声高涨起来,并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展开海防问题的大讨论。
丁日昌(已任江苏巡抚)进一步提出《海洋水师章程》6条,再次建议分别在天津、吴淞、南澳设立北、东、南三洋提督。"每洋各设大轮船六号,驳轮船十号。三洋提督,半年会哨一次"。总理衙门基本上接受了这一建议。后将东洋(或中洋)的名称改为南洋,将原《章程》中的"南洋"改称粤洋。
光绪元年四月(1875年5月),清政府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派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拨款400万两作经费,计划在10年内建成南洋、北洋和粤洋3支海军。但因财力未充,重点先建设北洋海军。
光绪五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水师营务处,总管海军的日常事务,并调准军提督丁汝昌主持北洋海军的工作。李鸿章从英国购进8艘蚊船,还向德国订购定远、镇远两艘大型先进的铁甲舰。七年,李鸿章正式奏准由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
光绪十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南洋海军归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节制,拥有舰船18艘(大多是闽、沪两局所造),防卫江浙海域;北洋海军归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节制,拥有舰船14艘(大多从英德购进),防卫山东、直隶、奉天海域;福建海军归闽浙总督节制,拥有舰船11艘(均为福州船政局所造),防卫闽粤海域。
表面看来,三支海军蔚为壮观,拥有舰船总计43艘,总吨位为22124吨。但是从总体上看,船的质量差,吨位小,行速慢,缺少铁甲舰,特别是三洋各成派系,畛域分明, 互不统属, 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这些致命的弱点在日后的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表现出来。在中法战争中,福建海军遭法军袭击,致使全军覆没。清政府从中得到教训,遂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海军指挥权,总管海军和海防事宜;任命醇亲王奕譞为海军衙门总理大臣,奕劻和李鸿章为会办,但实权操在李鸿章手里。
李鸿章乘机加快北洋海军的发展速度,仅用4年的时间就从外国购进铁甲舰、新式快船和鱼雷艇共14艘;用巨款修建旅顺、威海卫军港;营造船坞,修筑炮台,聘请外国教官训练官兵。
光绪十四年八月(1888年9月),北洋舰队正式建成,拥有新旧大小船舰共25艘。但是,海军衙门从此不再添置新的舰船,也不更新海军装备,就连海军训练也松弛下来。
更有甚者,奕譞为了讨好慈禧太后,竟把每年 400万两的海军经费大部分挪用,修缮颐和园,致使海军的建设停滞不前,装备日趋落后。
与此同时,日本却乘机扩充海军,不惜血本购买铁甲舰。李鸿章对此无所警觉,反而踌躇满志,声言“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他们对国际形势的错误认识和停止海军建设,导致日后北洋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的严重后果。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得了重内伤的人,涂点跌打酒就能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