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电告各省选派参议员。1912年1月28日,陆续抵达南京的各省区参议员举行临时参议院成立大会。临时参议院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立法机关。各省都督府代表会即告结束。
根据《临时约法》第3章第27条关于"参议院法,由参议院自定之"的规定,临时参议员议决通过了《参议院法》18章共105条,由孙中山签署、内务总长程德全副署于4月1日公布。
《参议院法》以《临时约法》有关规定为基础,对参议院本身的组织系统、职权范围、会议以及委员会等作了详细确定;就参议员的参选资格、义务和责任以及人身安全都作了明确规定。
4月29日,北迁的临时参议院在北京举行开院典礼。
为获得执政权,争取在第一届议会选举中成为议会多数党,在孙中山、黄兴支持,宋教仁组织下,8月,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等小党协商后共同改组为国民党。
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当时中国人口4亿多,根据选举法规定,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42933992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清末谐议局选举相比扩大了10倍,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
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但是,普通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毕竟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人们有权决定国家事务的观念由此得到传播。
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参加选举的各个政党,利用本党势力把持各地的选举机构,力图控制和操纵选举。1912年底至1913 年初,各地在选举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贿选事件,甚至发展为打斗抢票。
第一届国会的选举结果如下:参议院议席274个,其中国民党籍议员123 名,共和党55名,统一党6名,民主党8名,无党派44名,跨党者38名:众议院议席596个,其中国民党议员269名,共和党议员120名,统一党18名,民主党16名,无党派26名,跨党者147名。参众两院合计870个席位。在国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国民党、共和党和统一党。
1913年1月,国会召集令正式发布。所有当选的参众两院议员,限三个月以内齐集北京。4月8日,两院议员在众议院召开国会第一次开幕礼。
依《临时约法》规定,国会成立,临时参议院的参议员同日行解散礼。4 月25日,张继、王正廷分别当选参议院正、副议长;4月30日和5月1日汤化龙、陈国祥分别当选众议院正、副议长。至此,第一届国会正式成立,但距1912年3月公布《临时约法》已是一年有余。
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绝对优势,使其不仅有单独组阁的能力,而且因总统也为两院选举,国民党还有问鼎总统的可能。由此,袁世凯与国民党的矛盾开始突出。
1913年3月20日,国务总理赵秉钧指使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4月,北京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借款合同》,遭到国民党人的坚决反对,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随即,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了对善后借款合同的否决案。湘、赣、皖、粤四省都督谭延闺、李烈钧、柏文蔚、胡汉民亦联名通电反对。
5月,通过梁启超策动,共和、统一、民主三党合并成进步党,占据议席223个,成为国会中仅次于国民党的第二大党。国民党主张限制总统权力,扩大地方自治;进步党主张扩大总统权力,实行中央集权。国会出现了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党争雄的局面。
在袁世凯指使下,北方七省都督联名通电指责黄兴、胡汉民等只从国民党利益出发,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冯国璋等81名将领更是宣称:“只知有国,不知有党。只问乱不乱,不问党不党",声势逼人。
6月9日,袁世凯下令罢免江西都督李烈钧,随后调任胡汉民和柏文蔚的职务,北洋军奉命大批南下。国民党人遂决定武装反袁。
7月12日,李烈钧在湖口起兵,15日,黄兴通电就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南方其他各省也纷纷响应,但不久即告失败,这就是国民党领导的“二次革命”(亦称“讨袁战役”、“癸丑之役”和“赣宁之役”)。
袁世凯很清楚其政权依赖于北洋军队的支撑,然而,此时中国毕竟不再是大清帝国时代,仅靠武力不足以服众。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袁氏要想由临时大总统成为正式大总统,要想独揽政权,就必须通过民众选举这一程序。而最大的障碍,便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规定,“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而正式总统则应于宪法公布后依法选举。这样一条民主政治的途径与袁世凯的意志却是南辕北辙。
于是,为控制国会,操纵选举,袁氏大施政治权术。他用权利和金钱不断分化议会议员,使第一大党国民党的议员也出现了诸如政友会、相友会、集益社等小团体。
另一方面,袁又让进步党领袖熊希龄组阁,成立所谓由“第一流人才”组成和具有“第一流经验”的内阁。进步党尽管只得到内阁中教育、司法、工商等无足轻重的职位,但已足以使之倒向袁世凯。
由于“二次革命”,一部分国民党议员被逮捕杀害,一部分被拉拢、分化和收买,国会内部渐趋瓦解。9月,由军阀、官僚和进步党人组织的内阁成立,进步党人秉承袁世凯之意提出改变国会制宪与选举程序,要求先选举正式总统后制定宪法。国民党议员被迫同意。
9月5日、8日,众参两院先后通过选举总统案。宪法起草委员会仅用了5天就完成《大总统选举法》,10月5日公布。6日,在军警荷枪实弹的恐怖气氛中,在"今天不选出我们中意的大总统,休想出院"的恐吓声中,议员们历经14小时、3次投票的选举,终以2/3 的多数选举出首任总统袁世凯。
随后,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了“宪法草案”,它规定,总统受国会和内阁制约、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国会虽已选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却又制定一部限制总统擅权的宪法,使袁世凯感到维护这块民主招牌的代价太大。
10月25日和11月4日,袁世凯先后通电各省都督及民政长,指责宪草"以分权为原则",是"国会专制",并攻击国民党"但知构乱,以便其私,早已置国家危亡、国民痛苦于度外,乱国残民,于斯为极!"各省官吏纷纷响应。
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籍议员资格,追缴其议员证书及徽章。从当天下午4时起至次日早晨,被追缴议员证书的参、众两院议员达438人,"湖口起事前已脱党者,亦无一幸免",致使众、参两院都因法定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12月29日,袁世凯召集政治会议,决定停止国会两院议员职务。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正式下令停止两院议员职务,第一届国会第一次常会被非法取消。不久,又据甘、鲁、晋、湘、豫等省民政长官“指控”各地自治会“平时把持财政,抵抗税捐,干预词讼,妨碍行政”,下令将其停办。至此,中华民国共和制的象征国会,被袁世凯消除了。
1913年4月至1925年4月间,第一届国会在军阀淫威下时断时续。12年间只有1913年4月至1914年1月、1916年6月至1917年6月和1922年6月至1924年10月计三年零四个月处于活动状态,其余时间则在军阀干扰和禁止下无法活动。
在内阁组成上,自袁世凯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后,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军阀势力的此起彼落以及国会权力的不断被削弱,成为内阁频繁更替的主因。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先后竟有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段祺瑞、熊希龄、孙宝琦、徐世昌、段祺瑞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初政治史上一道奇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