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核算办法

追逐潮流范 2020-04-24 20:19:14

学经济

上衣的例子说明,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生产千千万万种最终产品。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这些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就等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这被认为是该国在该时期内真正生产的价值,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定义含有如下几方面意思: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假如某国一年生产10万件上衣,每件上衣售价50美元,则该国一年生产上衣的市场价值为500万美元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例如,如果把棉花、纱、布及制衣厂手中的成品的价值都算作这一时期生产的价值,则其总额将是:15+20+30+45+50=160美元,而不再是50美元,但其卖价只能是50美元,因为50美元的价值才是这件上衣生产中真正被创造出来的价值,而绝不能把重复计算的价值计算在内。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若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80万美元,所剩20万美元产品可看做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同样应计人GDP。相反,虽然生产100万美元产品,然而却卖掉了120万美元产品,则计入GDP的仍是100万美元,只是库存减少了20万美元而已。

(4)GDP是计算期内(如2010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若某人花20万美元买了幢旧房,包括19.8万美元的旧房价值和2000美元的经纪人费用,这19.8万美元不能计入GDP,因为它在生产年份已计算过了,但买卖这幢旧房的2000美元经纪人费用可计入GDP,因为这笔费用是经纪人买卖旧房过程中提供的劳务报酬。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美国的GNP中,但不计入美国的GDP中,而计入日本的GDP。反之,一个在美国制售造业中开设公司的日本老板取得的利润是日本GNP的一部分,不是美国CNP的一部分,但它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因此,若某国一定时期内的GNP超过GDP,说明该时期该国公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超过了外国公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而GDP超过GNP时,说明的情况则正相反。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数国家都用GDP,同时,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则较易测量,再加上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状况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当然,对美国来说,GDP和GNP的差异较小。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的入GDP中。

上衣生产的例子不仅说明了产出是指增值,或者说产出等于新增价值,而且还说明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以及产出总是等于支出。为什么说产出总是等于收入呢?仍以上衣生产为例,假定棉农共生产15万美元棉花,并假定这15万美元就是新增价值,那么,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假定这15万美元价值就是生产棉花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的。这15万美元棉花卖给纺纱厂纺成纱卖20万美元,增值5万美元,怎么会增值的呢?因为纱厂把棉花纺成纱也需要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这5万美元的增值被认为就是这些要素共同创造的。由于企业使用要素必须支付代价,雇用劳动力要付工资,使用资本要付利息,使用土地要付租金,这些要素报酬都被认为是这些要素在生产中做出的贡献,因而这5万美元的增值要转化为要素提供者的收入。假定工资是2万美元,利息是1.5万美元,地租是0.5万美元,则5万美元售价中还剩余1万美元,这一余额就是利润。

纱厂情况是这样,织布厂、制衣厂、售衣商的情况也是这样。它们生产的价值,都要转化为生产要素报酬和企业利润,即转化为要素提供者和企业经营者的收入。由于把利润看做是产品卖价扣除工资、利息和地租等成本支出后的余额,产出(生产的价值)才总等于收入。上例中利润为1万美元;若工资、利息、地租之和为4.5万美元,则利润为0.5万美元;若三种报酬之和为5.5万美元,则利润为-0.5万美元,说明企业亏损了。一个企业的产出总等于收入,一个国家的总产出也必然等于总收入。

为什么产出又总等于支出呢?这是因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例如,生产了一件上衣卖50美元,就是购买上衣的消费者支出了50美元,这50美元就是生产和经营上衣的五阶段的厂商(棉农、纱厂、织厂、制衣厂及售衣商)创造的价值即产出。上衣是这样,千千万万最终产品生产都是这样。因此,从全社会看,总产出就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然而,假如社会某年生产了1万亿美元最终产品,只卖掉0.8万亿美元,总产出又怎么说是等于总支出呢?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中,这未卖掉的0.2万亿美元产品仍被看做是本企业在存货方面的投资支出,称存货投资。由于企业把存货变化也看做是自己购买自己产品的投资支出,因此,上例中的总支出就不是0.8万亿美元,而是1万亿美元了。

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又等于总支出,对于弄清如何核算GDP有着重大意义。上面说过,GDP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从理论上说,似乎只要把所有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加总就可以得到GDP了。如果用Q代表各种最终产品,P,代表它们的价格,则GDP=≥PQ。然而,事实上不大可能这样来核算GDP,这不仅因为无法找到明确的标准来区分最终产品,而且即使真能按产品差别来划分最终产品,最终产品的清单也是为数众多的一长串。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它们乘以各自的价格并加总,实际上几乎不可能,为此只能采取其他方法来核算。上面说过,最终产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总和,因此,GDP可以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从上述分析又已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因此,GDP也可以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从上述分析还已知,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因此,GDP还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这种方法叫做收入法。常用的就是支出法和收入法

0 阅读:190

追逐潮流范

简介:为女性朋友推荐穿衣搭配技巧,提供购物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