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常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真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渣叔罗影的人生 2023-12-02 10:55:13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渣叔罗影

编辑|渣叔罗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唐代作家王昌龄描写战争残酷的著名诗句。

在古代战争频繁,各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以及资源,但在交战的过程中,各国之间存在着某些不成文的规定。

那就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就说是两个国家发生战争,不斩使者遵循这一基本的外交规则,即便是到了近代,这条规则依旧沿用。

那么使臣为什么不能杀?杀了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呢?

绣户桢户清明时,两国交战不伤来使成外交常规

战国纷争,诸侯用兵频繁不断,举国上下都处在紧绷状态,即便如此,战国七雄中的楚、越等国还能保持仁政文治,楚庄王曾斥巨资重金聘请博士辅佐朝政,殷商后裔微子也幸存于越,并成为越王勾践的心腹谋臣,他们推行的治国方略也影响了外交礼仪。

后来周武王为巩固统治,制定一系列法规,其中就有保护外交大使的安全:“使者犹在耳目之外,身之节也,客既来矣,未可杀也。”这就是不成文的“两国交战不伤来使”规则的由来。当时战事频仍,沟通使节安全尤为重要,此后历代战国诸侯都奉行此规,令交战双方都习以为常。

春秋末年,寡不敌众的宋国惨遭楚国大军围困都城,宋共公亲自出城,只带数十骑突围,目的是争取援军,解国家之危,共公临行前,赐予大夫华元玺绶以示全权,令其前往楚国大营谈判,华元自知前路险阻,生死难料。

然而不待楚将攻击,他便径自闯入帐中对质,以国之存亡相向,高谈阔论,华元机智过人,言辞犀利,楚将被其论理说服,同意撤退三十里解围,此仗楚军坚守军令,未加杀伐,使者安然完好,宋都得以解围。

而华元在楚营长期充当人质,也未遭刁难,就此,宋楚之战印证周武王不杀使节的外交礼仪已成为两国共识。战国晚期,齐国和燕国数次交战,即便形势千钧一发,两国交手亦极有分寸,都避开使节来往要道,充分体现了勿伤外交使节的共同理念。

燕齐之战前夕,芒裟革命将步入尾声,老臣太傅在晋僖公面前分析局势,公输子将乘乱,不远千里而来会盟,他的安危攸关两国音信联络,两国交恶不等,要对公输子万无一失,不能伤其性命,即便被扣为人质,也不可为难。

这一言论自然得到晋僖公赞同,两国交战后,打败燕军的是齐师,其主帅孙膑联合籍犯、魏犨将公输子扣押三月后,仍将其毫发无损地遣返,战国七雄间虽然相互征战不止,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彼此的文化风俗和礼仪。

哪怕是极端残酷如秦国,也不敢在交战时候轻易动杀害来使的主意,这毕竟有损名声,犯上作乱要杀全家,必定禁锢其中使臣,以防生变反作乱党出力,但来使的生命仍是无碍的,所以两国交战不杀伤使节,这种规定大抵上还是被各国遵守的,也能为日后战后复交留下契机,总之不斩来使,利大于弊。

使者的作用:信息传递与战略谋划之工具

春秋时期已有“行人”即使者之设,其第一要务,便是两国之间的信息传递,使者来往频繁,可使两国获知对方动向,蜀汉司马懿便通过使者窥知诸葛亮之病重,此外,使者还可探听敌国守备薄弱之处,为出兵立功。

使者可进行谈判,代两国达成协议,东吴袭荆州时,关羽遣使与吕蒙议和,彭城之围中,刘宋张畅成功驳回北魏劝降,使者之身份令其言行影响两国关系,成为重要谋略工具,交战双方互通家书,可动摇敌军斗志。

关羽听闻己方失守江陵,士气大挫,终至失败,所以说优待来使也是一种战略,可左右战局,礼遇来使更能显示仁义,北魏李孝伯谈判时,双方使节尊重有加,体现文明作风,其后更分别致赠对方君主礼物,堪称典范。

所以说,使者的作用很大,可以传递信息,利于掌握先机,谈判协商,可避免无谓战损,动摇士气,助取得胜利,彰显仁义,建立良好外交,此乃“不斩来使”之重要缘由,使两国维持联系,防止后路断绝,春秋以来,多有实践,可资借鉴。

蒲甘王朝灭亡之路

但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斩杀来使的情况。

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其始祖披因比亚于公元849年建立此王朝,定都于蒲甘,因此得名,经历两个世纪的发展壮大,到11世纪中期,时任国王阿奴律陀成功统一缅甸全境,使蒲甘王朝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13世纪中期,蒙古族崛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开始向外扩张,他的孙子忽必烈于1260年登基为帝,建立元朝,对外用兵更加频繁。1271年,忽必烈继续扩张版图的步伐,将目光投向了西南方的蒲甘王朝。

当时蒲甘王朝国内政权稳定,军事实力强大,被认为是东南亚的一个大国。忽必烈欲征服此国,以彰显元朝的威武。

于是忽必烈先后两次派使者前往蒲甘王朝,要求其臣服于元朝,承认蒙古皇帝的宗主地位。然而当时的国王那罗梯诃波桀骜不驯,多次在使者面前表示“我的国家已经很强大了,不需要依附任何外国势力”。

他不仅两次拒绝元朝使者的要求,还在第二批使者面前大肆侮辱,最终下令将使者杀害,这无疑是对元朝的公然挑衅和宣战。

得知此事后,忽必烈大怒,誓言要让那罗梯诃波付出惨重代价,不久,那罗梯诃波又发兵数万襄莹中国云南,虽然后来被元军击败,但这更加重了双方的仇恨,1280年,忽必烈终于亲自率大军征讨蒲甘王朝,那罗梯诃波也集结全部国力应战。

两军在蒲甘城外展开残酷肉搏战,蒲甘王朝的战象一度使元军陷入苦战。然而元军的弓箭手配合骑兵的机动打击,终于击溃缅甸大军,1285年,蒲甘城被元军攻破,那罗梯诃波被迫向忽必烈投降。蒲甘王朝至此成为元朝的附庸,名存实亡。

两年后,那罗梯诃波在准备向忽必烈正式称臣时,被自己的大臣所杀,缅甸因此进入200多年的动荡时期,蒲甘王朝的灭亡,与那罗梯诃波的桀骜不驯有很大的关系,他不仅拒绝臣服,还公然挑衅和宣战,导致元朝出兵征伐,即便是面对元军的进攻,他也未曾低头,最终注定了蒲甘王朝的覆灭。

结语

两国外交,来使的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地位是否会发生改变,民主思想的萌芽是否会削弱他们的权力,这些问题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可以确定的是,只要还有国家,就还会有使臣,只要还有外交,他们就还会扮演重要角色。

0 阅读:8

渣叔罗影的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