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着西工大挖项目,风投机构尝尽甜头。
数据显示,该校200余项专利成果作价近5亿元,作价金额连续两年排名全国高校前十,组建成果转化参股企业50余家。凭着这份科技成果转化的“成绩单”,哪路资本来了不赞一句,“真香”!
陕西高校众多。
西工大已“遍地开花”,有些高校的“种子”,则尚待破土。
近日,西安理工大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理工大资管”)挂牌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西安芯晖设备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西安芯晖”)部分股权,让部分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略显逊色的高校,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当然,生态要完善起来,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正如理工大资管负责人向镐媒体·镐科技(ID:Hao-keji)表示:“在当前整个政策体系之下,理工大资管公司层面的执行力度还是不够完善。下属企业中,也就只有几家和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系。”
敢于直面不足是好事。
业内人士指出,高校圈的科技成果转化似乎呈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对陕西大部分高校而言,“三项改革”的火还得烧得更旺一些。
5年增长近5倍
近日,西安芯晖4%股权在西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底价1122万元,转让方为理工大资管,挂牌时间为2024年2月29日—3月27日。
以相应比例折算,西安芯晖目前或估值2.805亿元。
镐媒体·镐科技从理工大资管处了解到,西安芯晖成立之时,理工大资管以技术入股的形式,注资300万元,占股5%。而此次挂牌的4%股权,折算后为240万元的知识产权,与1122万元的转让底价相比,5年时间,价值几乎增长近5倍。
作为理工大资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之一,西安芯晖专注于半导体领域产品与技术研发,产品涉及半导体用晶体生长设备和集成电路专用量测设备。
据报道,西安芯晖的核心技术来自理工大刘丁教授团队,其研制出的新一代大尺寸半导体硅单晶生长成套设备,可产业化制备半导体硅单晶材料,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对于解决我国半导体芯片“卡脖子”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综合多方信息,镐媒体·镐科技发现,西安芯晖与奕斯伟材料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基于理工大刘丁教授相关科技成果,奕斯伟将其纳入生态链投资孵化企业阵营,注资支持项目迈向产业化。
企查查显示,西安芯晖2019年成立时,奕斯伟材料作为大股东持股75%,技术团队通过西安芯磁智能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20%,剩余5%股权由理工大资管持有。2023年6月,奕斯伟材料退出,其参投的浙江芯晖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浙江芯晖”)受让所持75%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芯晖是一家中外合资背景的半导体企业,除了奕斯伟材料、国内资本机构、地方产业引导基金,其股东阵营还出现了多家国外资本。
譬如,其中的日本VTECH公司,在华直接投资4家公司,曾与咸阳市彩虹股份下属子公司合资成立咸阳虹微新型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显示面板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强者愈强的时代
镐媒体·镐京笔记曾刊文《西工大又要赚一笔?》,讲述了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实际案例与相关成绩,作为科创实力强劲的头部高校,西工大踊跃竞逐科创圈,从其取得的成绩来看,可以说是“赢麻了”。
那么,与“卷王”西工大相比,学科优势不明显的其他高校表现如何?
“在当前整个政策体系之下,理工大资管公司层面的执行力度还是不够完善。下属企业中,也就只有几家和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系。”理工大资管负责人向镐媒体·镐科技说道。
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一些科研实力强、人才集聚的高校,基于科研投入、成果转化经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优势,可能更容易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其科研和转化能力。而相对科研实力较弱、创业资源较少的高校,则可能面临更多现实问题,比如技术转移执行效率低、难以对接外部资源等。
不过,自“三项改革”以来,理工大于此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
譬如,修订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管理办法,运用“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管理,探索社会资本、横向结余经费共同出资成果转化模式。
2023年,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张延超教授团队,将“高温超高速轴间动态密封”技术作价1900.38万元,与陕航集团、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公司,在此过程中,理工大资管以知识产权形式出资150.03万元,持股3%。
据悉,该公司在成立当年就实现1000万元营收,几年后,如果理工大顺利退出,或将大赚一笔。
谈及西安芯晖本次股权出让,理工大资管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公开挂牌20个工作日,如果没有意向受让方的话,那也没办法,但也算学校在退出机制上有所行动。”
困局如何破解?
近年来,陕西众多高校乘着“三项改革”的东风,大量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实际财富。
陕西唯一的C9联盟高校——西安交通大学,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与相关公司,较早地建立起高校内科技转移、成果转化、股权管理、产学研合作的综合运转体系。
截至2024年1月,西交大在陕西省内就地转化成立了203家科技型企业,部分企业已成长为行业“黑马”。譬如,从事软磁材料和相关器件研发的锐磁电子、深耕柔性有机发光和封装材料领域的思摩威,均出自西交大。
另外,西北工业大学已将200余项专利成果作价近5亿元,作价金额连续两年排名全国高校前十,组建成果转化参股企业50余家。
这些从学校中走出的企业,遍布在航空工业、新材料、半导体等行业,破解了诸多核心领域"卡脖子”难题,甚至少数还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囿于学科优势、科研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诸如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还很长。高校内部教学及科研工作与市场需求联动程度不足,或是部分高校科技变现进程缓慢的深层次原因。
好在,一切正在发生变化。
据理工大官微信息,学校已成立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可靠性研究院,并与陕西科控集团联合共建陕西省半导体先进制造与应用中试基地,结合产业实际需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从校园中走出的西安芯晖进入资本市场,股权出让能否顺利找到下家,结果还需要等待。
但是,对于众多西安高校而言,聚焦产业发展动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深化产学研融合、积极破解科转领域的困局,规避高校圈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马太效应,或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图片来源:西部产权交易所官网、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