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骂纣王了,这些姓氏可能都是他的子孙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2024-12-30 12:03:31

子姓(殷本读依燕颖声),为上古姓之一,殷商的国姓,此外其后裔还建立了如下诸国国家:

箕子朝鲜:殷商王族箕子在朝鲜半岛建立的国家。

宋国:中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公爵,国君子姓,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

萧国:微子之支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於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世居丰、沛之间。

邓国:商朝第23位国王武丁封季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建立子姓邓国。

孤竹国:商朝初年封墨台氏为君,建立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

代国:商朝初期商王汤将同姓之人封为代子,立代国。公元前475年被赵襄子所灭。

以上国家的王族及其重要臣子,基本也是子姓的衍生姓氏。

昝姓:人名为姓,朁[cǎn]单,殷商时任职掌水土之职的土正,就是后世所称的大司空。

“朁”字,在上古时期是“出人意表、特别、竟、乃”的意思。在秦始皇统一汉字时期,被宰相李斯规范为“朁”字。

在朁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朁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笔误为昝氏,以讹为正,世代相传至今。

彭姓:国名为姓,彭姓出自颛顼帝的后裔,颛顼帝有一曾孙名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

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有第三子名篯铿,后来被封在大彭,为商朝时的诸侯国之一。

汤姓:人名为姓,商汤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领,本名履,字汤,又称成汤,任夏朝方伯一职,专管征伐之事。后积累实力,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省商丘)。

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开国君主,遂以其名讳为氏,称为汤姓。

商姓:国名为姓,商姓得姓始祖为契,其在唐尧时被封在陕西省商县一带,号为商国。

契的子孙传到了第十四代,就是灭夏而得天下的成汤,商氏后人一般奉子契为得姓始祖。

隗姓:国名为姓,大隗[wěi是夏朝王族的后代,被商汤封到隗邑,建立了大隗国。大隗国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公元前634年被楚国所灭。其后世子孙以原国名为氏,称为隗姓。

空姓:地名为姓,商王朝的时候,成汤手下有位贤重之臣伊尹,辅佐成汤灭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伊尹出生于空桑之中(今河南开封),后来就给自己的长子起名叫空桑。

空桑的后裔子孙都以空桑为复姓,称空桑氏,后来简化为单姓空氏、桑氏,世代相传至今,尊空桑为得姓始祖。

阿姓:官名为姓,伊尹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因此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

其支孙有的以祖上官职为荣,遂以阿字为姓,称为阿氏。

伊姓:人名为姓,商王朝的开国贤臣伊尹,姒姓,是夏禹的后代。他曾居于伊川(今河南伊川),因此以其居住地伊水为姓氏。

伊尹后来辅佐成汤战败夏桀,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伊尹生有儿子伊陟,成为伊氏的始祖。

汝姓:人名为姓,在殷商王朝时期,有贤人汝鸠,传说是大禹的后代,为商汤执政时期的大夫。

在汝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汝氏,世代相传至今。汝氏族人大多尊奉汝鸠为得姓始祖。

迟姓:人名为姓,商汤王朝初期有个大贤人叫迟任,迟任的后人遂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尊奉迟任为得姓始祖。

南门姓:地名为姓,南门,是古代看守城郭南门的官,居住于南门附近的人便以此为氏。

商汤王朝有七位重要佐臣,分别是: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西门疵、南门蠕(即南门蝡)、北门侧,其中的南门蠕,被后人奉为南门复姓的得姓始祖。

沃姓:人名为姓,殷商的第六世帝王名沃丁,是太甲的儿子。太甲曾因不理朝政而被大臣伊尹放逐曲沃,沃丁即位后,在位19年,励精图治,商朝更加强大。

沃丁死后,其后世子孙,就用他的名字“沃”作为自己的姓氏。

巫姓/咸姓:官名为姓,巫咸是商朝的第九任君主,太戊身边的一位贤臣。相传他发明鼓,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又是一个著名的占星家。

其后代以祖先名字为姓,分为巫氏、咸氏两姓。

戎姓:人名为姓,戎胥轩,是伯益长子大廉的后裔,为商王太戊御手中衍的曾孙。他奉商朝命令驻守西部边陲,与西戎之人一起生活,被称为戎胥轩。

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戎胥氏,后简化为单姓戎氏。

耿姓:地名为姓,祖乙,商朝第十三代君王,因苦于东南方夷人的侵扰,由相(今河南内黄)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市龙门县)。

下传至盘庚时,又由由耿迁都亳,留居耿之公族,即以地为氏,称耿姓。他们尊祖乙为得姓始祖。

祖姓:人名为姓,商王朝的开国君王叫“汤”,汤的六代孙开始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祖己……都曾是商王朝君王的庙号。

其中的祖乙,名字叫子滕,是这些商王中最有作为的帝王,他任用巫贤为相,励精图治,使当时已经衰落下去的商王朝中兴起来。在祖乙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祖氏。

殷姓:地名为姓,契是帝喾之子,商部族始祖。传说契是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朝。

商朝前期国都频繁迁移,至商朝第十九位国王盘庚,迁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后,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权姓:国名为姓,商汤灭夏后,传至第二十三代君主,为商高宗武丁(子昭),他将自己的后代子元封于权邑(今湖北当阳),公爵爵位,建立了权国,史称权文丁。

亡国之后,权国的贵族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故国名、迁居地名为权氏者,史称权氏正宗,族人大多尊奉权文丁(子元)为得姓始祖。

母姓:地名为姓,商高宗武丁在位时,意识到王族亲贵大臣们威胁君权,便大力从外面选拔贤能的人才,“殷道复兴”,作为商王朝太宰的子戊逐渐远离了权力中心。

后来,其家族被改封于商城(今河南商丘),封号为“母”,子戊因此成为母戊,也就是母姓的得姓始祖。

邓姓:国名为姓,商高宗武丁灭姒姓邓国后,随之封其叔父曼季于河北的邓地(今河北省邯郸市),建立邓国,并赐姓曼,侯爵。

傅姓:地名为姓,商高宗武丁决定振兴商朝, 在一个叫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东)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后世便以其名为姓。

武姓:人名为姓,商高宗武丁,姓子,名昭,是商朝第23位国王。武丁即位后任用贤臣、励精图治,使商朝再度复兴。后代为了纪念,便以其名字为氏。

甘姓:人名为姓,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便是甘氏的始祖。

苑姓:国名为姓,商高宗武丁,封庶子文(其母为妇好将军)于苑(属地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是为苑国,后人以国为氏。

那姓:地号为姓,商王武丁的后人子元,史称权文丁,被封于权地(今湖北境内),建立权国。

春秋时,楚武王灭掉权国(今湖北沙洋县北),改置为县。公元前676年,权县尹斗缗率领权国人举行暴动,被楚武王镇压下去。

楚武王把权人迁往那处(今湖北沙洋县西南那口城),后有人就以地名"那"为姓。

索姓:地名为姓,商朝的七公族(索氏、繁氏、陶氏、施氏、邽氏、樊氏、饥氏和邽氏‌)之一,源自子姓。

商朝第二十四任君主祖甲,封其子丹于京索之地(今河南荥阳),丹的后代因此以地为姓,形成了索姓。

瞿姓:人名为姓,商朝第二十七任君主武乙,子姓,名瞿,又称“瞿父”。

殷商遗留下来的青铜器中,就有一件“瞿父鼎”,其后世遂以祖上尊名“瞿父”为姓,后又简化为瞿姓。

元姓:人名为姓,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帝乙的太史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后来元姓就以元铣为始祖。

郝姓:地名为姓,商族在契的第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

到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

禄姓:人名为姓,商纣王有个儿子叫禄父,后来禄父的孙子,取禄字为姓,世代相传。

宋姓:国名为姓,微子启,子姓,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周灭商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封微子启于宋,建立宋国,管理殷商遗民,后世以国为姓。

林姓:赐姓为姓,商末,纣王无道,比干犯颜直谏被杀。比干正妻夫人陈氏,逃入长林山中,生下了儿子坚。

周灭商后,因为其父比干坚贞不屈,坚又是在树林里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赐姓。

鲜姓/鲜于姓:地名为姓,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胥余曾授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称为箕子(箕为地名,子为子爵)。后箕子对纣王的荒淫无道经常提出劝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他监视起来。

周武王灭商以后,放出箕子,要封他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支庶子孙授封鲜地,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乃成“鲜氏”。故鲜姓的得姓始祖是胥余(箕子)。

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邑,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故鲜于姓的得姓始祖是鲜于仲。

梅姓:地名为姓,梅伯,商朝末年直臣,因为劝谏纣王被处死。周武王灭商后,封梅伯后裔于梅邑(今安徽怀宁梅城),号为忠侯。

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封地为姓氏,称梅氏,史称梅氏正宗。

时姓:地名为姓,西周初,商王子微子启立国于宋。其后裔宋国大夫公子来,在周宣王时期,受封于时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子孙以封邑命氏,于是有了时姓,并尊宋公子来为得姓始祖。

乐姓:人名为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宋国国君为宋戴公子撝,他有个儿子叫子衎,字乐父。

子衎生子倾父泽,倾父泽又生子夷父须,他以祖父子衎之字“乐父”命姓,称乐氏。其后裔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就是乐羊和乐毅,史称乐氏正宗,尊奉夷父须为得姓始祖。

萧姓:国名为姓,周平王时期,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讳叔,字正义),诛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今安徽萧县一带),并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后世以国为姓。

戴姓:谥号为姓,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周成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商丘(河南商丘),建立宋国。

传到周平王时期,有第十一位国君宋戴公,其后裔即以其谥号“戴”为姓,尊宋戴公为始祖。

庄姓:人名为姓,周平王时,宋国有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一支。

孔姓:人名为姓,西周初期,成汤的后裔微子启被封于宋国,微子启死后,其弟宋微仲继位。微仲九世孙孔父嘉,在周平王时为宋国大司马。

因遭受迫害,他的后代逃到鲁国,以其名字中的“孔”为氏,也是子姓孔氏。孔父嘉的六世孙为孔子。

牛姓:人名为姓,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武公司寇(掌管刑狱)。周平王时期,游牧民族西戎长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

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得姓始祖。

穆姓:谥号为姓,周平王时,宋穆公去世,与夷继位,即宋殇公。因为穆公在做君主贤良和气,所以宋殇公给叔叔子和加封谥号“穆”,史称宋穆公。

“穆”,在谥号中是“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的意思。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史称穆氏正宗。汉族穆氏族人大多尊奉宋穆公为得姓始祖。

督姓:人名为姓,春秋‌周桓王时期,宋戴公子撝有一个孙子名叫子督,字华父,因此又称“华督”,为宋国贵族、太宰。

在华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华氏,尊奉华督为得姓始祖。

华姓:人名为姓,华督, 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周庄王时期官至太宰(宰相),位及 “六卿”之首,是当时宋国很有势力的大贵族。

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氏的人。华督的子孙中有一支取祖名“督”字为姓,称督氏。另一支取祖字为姓,称华氏。

鱼姓:人名为姓,得姓始祖是春秋‌周襄王时期,宋襄公的庶兄子目夷(字子鱼)。子鱼的子孙有一支以先祖的字为姓,称鱼姓。

邹姓:地名为姓,周桓王时期,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华乱,孔父嘉罹难,子木金父奔鲁,以亡父之“字”,即“孔”为姓;

嘉弟宣靖,世袭伯爵,留邑管理(据说其墓地在今南阳),其后人以先父食邑地“邹”为姓。“奔鲁者孔,留邑者邹。”

仇姓:人名为姓,仇牧,是宋哀公第九子吾的长孙,在‌周桓王时期,担任宋泯公大夫。

后来南宫万要杀泯公,他急忙前往救主,可惜寡不敌众,终遭杀害。他的儿子仇仲逃到宋国的附庸国萧国,过上隐居的生活,仇牧是中国忠义传统的最佳楷模,其后子子孙孙都姓仇氏。

钟离姓:地名为姓,宋第十九位君主桓公,有曾孙名伯宗,周简王时期在晋国任大夫,被称为“晋之贤者”,但因直言敢谏,得罪执政的权贵郄氏,结果被杀。

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奔到楚,后来贵为太宰,食采于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板桥镇),其后世子孙以居地“钟离”为氏,是为钟离复姓。

褚姓:官名为姓,周简王时期,宋共公有公子段,字子石,受封于褚地(今河南省洛阳市),由于品德高尚,被人尊称为“褚师”。

“褚师”本为掌管市场的官员,又叫“市令”。子段的后代子孙以“褚师”称号为荣,于是,有的就以“褚”为姓,称为褚氏。故褚氏后人多奉子段为褚姓的得姓始祖。

向姓:人名为姓,子戌,宋桓公之孙,子肸(字向父)之子, 任宋国左师,执掌国政。

公元前546年,他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

后代以向父的首字为姓,子孙沿续相传,称向氏,并尊向父为得姓始祖。

边姓:人名为姓,商朝有诸侯国边国,位于河南商丘一带,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

周灵王时期传到宋平公,他有一子,名城,又名御戎,字子边。子边的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尊子边为边姓的得姓始祖。

钟姓:地名为姓,钟烈是战国时期宋国开国君主宋微子的后裔 ,宋国末代君王偃的三弟。

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攻灭,钟烈避奔河南许州(今河南许昌),后于豫州钟离山定居。 后人以地名为钟姓。

皇甫姓:人名为姓,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以祖父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

古代”父”与” 甫”同音通用,在齐国灭宋国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再到了汉武帝时期,皇父遇的嫡系子孙叫皇父鸾,自鲁地迁居陕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称为皇甫氏。皇父鸾成为皇甫姓的得姓始祖。

辜姓:赐姓为姓,辜氏始祖为林正,字达中,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原姓林,为殷商比干之子林坚的后裔。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江南道大旱,民不聊生。林正悯民饥苦,不及禀奏朝廷,便毅然下令开官仓放粮赈济饥民。唐太宗起初大怒,诏令将林正逮捕下狱法办。江西百姓闻讯,联名上万民表与朝廷,代其辩冤。

唐太宗派人调查,方知林正真的是个清官,于是先对林正进行一番抚慰,又自我检讨,说:“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