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渗透?我国军工研究院出现内鬼,被抓时人赃俱获,作案过程曝光

未央史默事 2025-04-15 12:24:35
前言

这年头,间谍真的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我们常以为间谍活动只存在于电影中,没想到在军工研究院这样的保密单位,竟然出现了内部“间谍”。

而在被抓的时候,他的作案过程也被曝光了。

被“发展”的间谍

4月12日,央视报道国家安全机关破获了一起间谍大案,而涉案的竟然是某军工研究院的网络管理员兼保密员卫某。

据了解,卫某是来到研究院不久,性格内向孤僻,在研究院里几乎没交到什么朋友。

工作上也磕磕绊绊,时不时因为疏忽犯下错误,自然少不了被上级领导批评。

每次挨批,他都不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反而满心愤懑,认定领导是故意针对他,心里那股委屈和怨气越积越深。

而闲暇时,卫某没有别的消遣,就爱到单位附近的公园散散步,试图在自然的怀抱中舒缓心中的烦闷。

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一双双不怀好意的眼睛紧紧盯着。

在军工研究院周边,有个心怀鬼胎的间谍长期蛰伏着,时刻寻找着下手的机会。

这个间谍把目标锁定在所有带着工牌出入的人身上,而卫某独来独往的行事风格,以及总是形单影只的状态,很快便被列入重点观察名单,成了间谍眼中“大有可为”的目标。

一日,卫某如往常那般在公园漫步,那个间谍瞅准时机悄然靠近。

一开始,间谍只是随意地和卫某搭话,从当天的天气聊起,再扯到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看似云淡风轻的闲聊,实则每一句话都是在试探,在拉近与卫某的距离。

卫某平日里本就缺少能倾诉的对象,突然有人主动和他交流,内心的孤独感瞬间被这份“热情”驱散了一些,不知不觉间,就和这个陌生的“路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

此后,间谍更是频繁邀约卫某外出吃饭,饭桌上,间谍对卫某关怀备至,各种嘘寒问暖,饭后还时不时送上一些或精致或实用的小礼物。

卫某哪里经得起这般“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心里一热,很快便把这个心怀叵测的间谍当作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在间谍的“悉心经营”下,卫某彻底放下了防备,而间谍也不再遮遮掩掩,露出了他的真实目的。

他向卫某抛出了每月2万元的“兼职”诱饵,这对于薪资并不高又心怀不满的卫某来说,宛如一块巨大的磁石,瞬间吸引住了他。

在金钱的诱惑下,卫某鬼迷心窍,彻底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和职业操守,一头扎进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作案过程

卫某身为研究院的网络管理员,他利用这个便利,选择在夜深人静之时,单位里空无一人,偷偷登录内部系统,开始疯狂下载核心图纸。

除了窃取电子资料,卫某偷偷配了领导办公室的钥匙,趁着周末,大家都在享受休息时光,整个办公区域冷冷清清之时,潜入领导办公室,翻箱倒柜,窃取纸质机密文件。

为了防止被监控发现,他甚至模仿电影里“碟中谍”的桥段,用口香糖粘住监控探头,自以为这样就能瞒天过海,不留下一丝痕迹。

为了更方便地转移这些涉密资料,卫某把特制的微型存储设备缝进运动袜里,每次过安检时,便假装“脚气发作”,捂着脚喊疼,顺势脱下鞋子,以此来躲避安检设备的检查,成功将大量机密带出单位。

不仅如此,卫某还在会议室的吊顶夹层安装军工级拾音器,又借着维修之名,在茶水间装设信号放大器,他时刻监听着单位的重要会议内容。

据统计,他累计窃听时长高达172小时,窃取了6份机密级军工图纸,泄露了536份秘密文件和400余份会议记录。

这些数据背后,是国家机密如决堤的洪水般外泄,给国家的安全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威胁。

露出马脚

公安部的网络安全监测系统最先捕捉到异常,发现一个关联卫某的邮箱频繁传输加密文件,且数据流量远超正常办公范畴,异常数据警报迅速拉响。

国安部门接到线索后,即刻出动,暗中对卫某展开全方位跟踪。

国安人员发现,卫某常在一些偏僻路段与陌生人员会面,举止鬼鬼祟祟,每次碰面时间不长,但离开时神情都格外紧张,这些可疑交易,愈发坐实了对他的怀疑。

为掌握铁证,国安部门动用高科技手段,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对卫某的行动进行严密监控。

终于,在一次交易现场,国安人员果断出击,当场从卫某身上搜出大量涉密照片和文件,人赃俱获。

很快,案件移交司法机关,公诉机关以间谍罪对卫某提起公诉。

法庭上,公诉方依据前期调查掌握的证据,清晰还原了卫某从被策反到疯狂窃密的全过程,论证有力,铁证如山,而卫某面对如山铁证,无法狡辩,只能默默低头。

最终,法院经审理认为,卫某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安全,性质恶劣、后果严重,依法判处其无期徒刑。

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2025-04-12《出卖千余份资料!国安部公布卫某重磅案例》

0 阅读:141

未央史默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