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当我觉得与人相处是有所图的时候就很难受;
我愿意为了谈话的和谐,选择不说破的附和;这应该是成熟的表现,而且照顾他人的感受,应该不算世故;
但是我做不到为了某个目的,而故意去和某人交朋友,我只喜欢交能看得上的朋友;
这显然不符合人脉的定义。
我是不是该放下这个想法?可一旦放弃,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就离我而去了;
我害怕自己会成为那种自己讨厌的人,害怕自己把握不住世故的界限;
我想变得成熟,但不想变得世故;我想融入这个社会,但不想被社会化;
这个分寸该怎么拿捏?
(2)
我们在学校里接受的社会生存道理,是理论层面的;是剔除了人际冲突,剔除了人与人之间在性格,成长经历,家庭思想观念灌输,以及教育修养之间的差异以后,整齐划一建立的理论;
而这些道理一旦回到了真实社会中,只要遭遇哪怕一点点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会带来一些扭曲和畸形的应用。
所以,社会生存道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实践应用,内化成自己头脑中的认知构成,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助力于自己的社会生存。
很多学生网友们,没有经过社会沉淀,往往对于朋友,人脉,讨好别人,照顾别人情绪,这些概念感到迷惑;
成熟与世故,究竟差别在哪里?
(3)
其实这个社会就是个利益场,每个人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接受社会的游戏法则;
只要利益存在,只要自己需要谋生存,就必须与人合作,沟通,互动,共同谋取生存资源。
既然是合作,互动,沟通,有时候我们会幸运的遇到令自己舒服的人,是自己愿意接触交往的人;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那么幸运,反而会遇到让自己不那么舒服的人;
此时我们究竟是该理也不理,扭头就走;还是该耐着性子去适应对方,给对方一个微笑?
世界之大,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
能给自己带来舒适感受的人毕竟太少了,我们遇到的更多的人都是让自己不爽的人,如果因此就拒绝这些人,不去交往,不产生关系,那么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太狭小了,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所以,此时此刻就需要去包容,理解,换位思考,去学习接纳不符合自己价值导向的那些人和事情。
但这么做,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和对方交往,我们就是一个企图心很强,私心很重的世故呢?
并不能这么看。
如果因此就说自己世故滑头,那我们根本就没办法在这世界生存了。
这些行为都是中性的,不要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看待;
如果不能很灵活的应用这些手段,就会让自己陷入固执己见,不懂变通的魔咒中;
此时的这些接触,合作,微笑,都是价值合作范畴的事情,就是各取所需,各自谋取生存资源,谋生。
也所以,交朋友是分距离远近的;
绝大多数的人,我们与其建立友谊,都是就事论事,就某个场合来一起合作;
极少数的人,才真正是我们内心承认,也愿意长期交往的深度朋友。
(4)
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看到事物全貌,并且接纳现实,无论好与不好,都欣然接受;并且有原则,有底限,成熟是中性色彩的;
一个人的世故,更倾向于利用社会的游戏法则,为自己赢得有利局势,有谋私利之嫌;但是世故的人也并非就没有原则,没有底限,只不过会比成熟的底线更低一些而已;
这两个究竟有多大差别?
差别只在于每个人的底线和原则;
而每个人的底线和原则又是来自于个人的教育,学识基础,成长经历,以及自己对于世界运行规则的领悟,综合得出的;
这个答案可能是个终身任务,只能随着自己一路成长,不断加深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不断调整这个分寸和度。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