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庞德与关羽相比,二人能否相提并论?差距太大了

谈史论文漫漫评 2024-03-31 08:08:44

曹营猛将庞德抬棺出征的决心和战平关羽的能力,让人印象深刻;而庞德酒醉杀嫂、和兄恩断、与主义绝的行为,也让震憾人心。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庞德这位西凉猛将。

庞德曾与关羽大战一百余合不分胜负。他们之间差距有多大?

关羽兵锋直逼襄阳,大将曹仁闻讯也不由"大惊",欲坚守不出。无奈部下骁将夏侯存与翟元等人执意请战,曹仁只得率军迎敌。

双方一交战,关羽用计二日连退四十里。曹仁大军中埋伏,关平、廖化将曹军杀得大乱。

曹仁率军欲退回襄阳。离城数里,绣旗招展下,关羽勒马横刀,拦住去路。曹仁胆战心惊,不敢交锋,望襄阳斜路而走。

云长不赶。须臾,夏侯存军至,见了云长,大怒,便与云长交锋,只一合,被云长砍死。翟元便走,被关平赶上,一刀斩之。

关羽挥军冲杀,曹军大半死于襄江之中。关羽一战便攻陷了襄阳城,可谓神兵天降!

曹仁退守樊城。部下来报,关羽渡江杀来,攻打樊城。"曹仁大惊",再次主张坚守不战。

部将吕常自告奋勇,率二千人马出城要"半渡击之"。

吕常想法很好,也符合兵法,可他面对的是如日中天的关羽。

吕常来到江口,只见前面绣旗开处,云长横刀出马。吕常却欲来迎,后面众军见云长神威凛凛,不战先走,吕常喝止不住。云长混杀过来,曹军大败,马步军折损大半,残败军奔入樊城。

这时的关羽,可谓是威风八面。曹军参谋满宠多次强调"云长有勇有谋,不可轻敌,坚守是上策。"身经百战的主将曹仁听到关羽来战,连续三次"心惊"。夏侯存、翟元不信邪,结果被秒杀;吕常执意出战,可部下一见天神般的关羽,不战而逃。吕常没有被斩杀,要感谢部下不战先走,让他有了时间逃回樊城。

关羽的赫赫威名,让大多数对手未战先怯。但也有敢于主动迎战关羽的大将,庞德与徐晃就先后挺身而出战关公。

一,庞德请战关羽

率领七军前往樊城的主帅是于禁,先锋是庞德。

曹操接到曹仁的求援信后,便指派大将于禁率领精锐的七军解樊城之围。于禁并不是主动请战的,所以,在他被擒后,才会向关云长求饶:

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于禁接到解围任务后,便请求再派一将作先锋。曹操便询问谁敢担任。庞德奋然道:

某愿施犬马之劳,生擒关羽,献于麾下。

曹操见是庞德,大喜道:"关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令明,真劲敌也。"

可见,在曹操心中,武艺高强的庞德是有可能战胜关羽的。

二,庞德大战关羽

庞德率领大军,耀武扬威,鸣锣击鼓,杀到樊城前线。当然,四名亲兵抬着那口棺材不离左右。

关羽听闻,勃然大怒,美髯无风飘动,当场就要提刀上马去斩杀这不知天高地厚的"竖子"。

关平劝告父亲"不可以泰山之重,与顽石争高下。"最后,关平代父试战庞德。

少年英雄关平拍马舞刀,直取庞德。庞德抡刀迎战。两人大战三十余合,不分胜负。各自收兵回寨。

关羽横刀出刀,亲自迎战。

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两军各自看得痴呆了。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兵。关平恐父年老,亦急鸣金。两将各退。

第二天,关羽与庞德二将齐出,更不答话,直接交锋。斗到五十余合,庞德诈败而走,用暗箭射中了关羽左臂。

后来,关羽利用襄江雨季水涨,于禁屯兵低洼之处,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活捉。

庞德被捉后,关羽有心劝降,但庞德骂声不绝。关公令刀斧手推出斩首,并将庞德妥善安葬。

三,庞德与关羽的差距

1,武艺上的差距

二人大战一百余合不分胜负,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最后结果是"魏军恐庞德有失,先鸣金收兵。"显而易见,庞德并未占上风。

这时的关羽,年纪已近六十岁,武力早已下滑。但第二天出战前,关羽就对关平道:"吾不杀此人,何以雪恨?吾意已决,再勿多言!"可见,关羽是有把握凭刀法胜庞德的。

二人再战五十余合后,庞德诈败用箭,这也可以看出,庞德刀法无法胜关羽而被迫用上令人不齿的暗箭。

而这时,庞德正处壮年,武力正值巅峰期。

就是壮年庞德与老年关羽相比,还稍有差距。如果庞德与巅峰期的关羽相比,差距更明显。

巅峰期的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这神级表现庞德肯定是望尘莫及。

两人都曾"奋力"杀敌,也可放一起比较下。关羽被许褚与徐晃堵住去路,困在土山。他担心在下邳二位嫂嫂的安全,想夺路回城,便挥刀奋力杀退许褚与徐晃二人。夏侯惇回援,三人才将关羽逼退。

汉中之战,魏延诈败将护卫曹操的庞德引开,又折回一箭将曹操射落马下。魏延挥刀冲向曹操。庞德赶到,奋力杀退魏延。

"奋力"就是竭尽全力之意。这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庞德杀退魏延也要奋力而为,而许褚与徐晃二人,任何一个人的武艺都不在魏延之下!从中可看出,庞德与巅峰期的关羽相比,武艺上的差距是很大的!

2,人品上的差距

出战前,因故主马超和其兄庞柔都是刘备的臣子。庞德曾在曹操面前为自己辩解:

德昔在故乡时,与兄同居,嫂甚不贤,德乘醉杀之;兄恨德入骨髓,誓不相见,恩已断矣。故主马超,有勇无谋,兵败地亡,孤身入川,今与德各事其主,旧义已绝。

庞德乘醉杀死亲嫂,理由是"嫂甚不贤"。嫂嫂不贤理应由兄长处置,他有什么理由杀她?潘金莲也不贤,武松起初也只是避开她,在她谋杀亲夫后,武松为兄报仇才将她杀死。

而庞德的哥哥也不赞同他杀了自己的妻子,否则不会"誓不相见";庞德醉后杀嫂,他自己并不感到愧疚,一句"恩已断矣",说得轻描淡写。

父母不在世时,长嫂为母。嫂嫂就是长辈。关羽为保二位嫂嫂,不惜屈身曹营。无论何时,关羽都要定期向二嫂问安;无论何事,关羽都要请示嫂嫂,从未有过半句怨言,更别提像庞德一样杀亲嫂。这事情二人一相比,何止是云泥之别!

庞德一出道,就追随马腾,马腾去世后,又顺理成章跟随少主马超。潼关争锋,渭桥六战,庞德都是马超的左膀右臂。马超兵败时,庞德也一直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直到入川投张鲁。

在外人看来,庞德就像是马家的家臣,这忠诚是牢不可破的。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张鲁派马超兵犯葭萌关时,庞德因病不能出征,留在成都。后来,因张鲁听信谗言,马超被逼得无路可走,直接在前线投降了刘备。到曹操征汉中时,庞德又投降了曹操。主仆二人就这样分事二主。本来这也是形势所迫,无可奈何的事。现在庞德竟指责故主"有勇无谋,兵败地亡",并且干脆利落地保证"旧义已绝。"

刘备与关羽也有被迫分散时,关羽为追随故主,不惜挂印封金,历尽艰险,过五关斩六将。这份忠义,庞德与关羽相比,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也难怪关平一见庞德,便骂他是"背主之贼。"关羽与庞德大战前,也感叹"可惜我青龙刀斩汝鼠贼!"

3,格局上的差距

庞德在曹操面前辩解时,一边向曹操表明忠心,一边"免冠顿首",磕头竟得磕得"流血满面"!可见他立功决心之大。

这时,在庞德心中,"兵败地亡"的马超,已不配做他的主人;兵多势大的曹操才是他值得效命的主子。

庞德既然是他主动要出战并"生擒关羽",现在又遭众人怀疑他动机不纯。那么,庞德已经无路可退,他只有与关羽决一死战。

性格偏激的庞德又做出惊人之举。他回家后,命人迅速做成一口棺材。次日,对众亲友宣布:"今去樊城与关某决战,我若不能杀他,必为彼所杀;即不为彼所杀,我亦当自杀;故先备此梓,以示无空回之理。"庞德对亲友表完决心后,又对众部将道:

吾今去与关某死战,我若被关某所杀,汝等即取吾尸置此梓中;我若杀了关某,吾亦取其首置于此梓内,回献魏王。

曹操听闻此事,见庞德似乎有些做过头了,便提醒庞德"关羽智勇双全,不可轻敌。能胜则取,不能胜则谨守。"庞德一听,又是心里不高兴,对众将道:

大王何重视关某也?吾料此去,当挫关某三十年之声价。

完全将曹操的告诫抛到九霄云外!

本来,大将上阵,就要做好马革裹尸的心理准备。这是常理。但庞德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做出了抬棺出征的"壮举"。这轰轰烈烈的做法是有画蛇添足之嫌的!

并且,庞德出征前又交待其妻子:

吾今为先锋,义当效死疆场。我若死,你好生看养吾儿;吾儿有异相,长大必当与吾报仇也。

两军相斗,各为其主,生死有命。庞德却怀有"输不起"的心态。如果大家都像他一样,把国仇与家恨混为一谈,恩冤相报,何时会了!他这做法也太狭隘了。

后来,刘禅在成都降魏,庞德的儿子庞会遵父遗言,将关羽在成都的后人斩尽杀绝!

关羽大战黄忠时,想用拖刀计赢对方,不料黄忠的战马失前蹄,先将黄忠掀在地上。关羽不乘人之危,叫黄忠换马来战,可谓光明磊落!

东吴大将陈武与庞德大战,后面又无兵马接应,被庞德赶到峪口,树林丛密;陈武再欲回身交战,被树株挂住袍袖,不能迎敌。庞德乘机将陈武斩杀。

从格局上比较,庞德在顶天立地的关羽面前,就是个猥琐的小人。庞德可以让儿子杀关公的后人,那么,被他乘虚而杀的陈武等人,是不是更应该让后人来杀庞德的儿子?

(图片来自网络)

(主要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本文头条首发,若有搬运,必全网维权)

0 阅读:8

谈史论文漫漫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