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说老子》现代政治学理论,竟然都没有脱离《道德经》的思想核心?

日月堂易经风水馆 2021-11-16 11:15:54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因此,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自全。)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01

第三,再讲一个政治界曾国藩的故事:

1854年,曾国藩奉命讨伐天平天国。他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威望,麾下迅速聚集了一大批人马。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几个月,幕僚们就渐渐离散。那么这些人去了哪里呢?都纷纷投奔到了另一位湘军首领——胡林翼的门下。

曾国藩百思不得其解,就问幕僚赵烈文:

“众人都是出自我的门下,为什么都跑到胡林翼府上了?”

赵烈文直截了当的回答说:

“人人都有私心,跟着你一不能升官,二不能发财,不走干什么?”

曾国藩赶紧请教说:

“那该当如何?”

赵烈文说了一句名言:

“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①”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做出一番出于公心的事业,也必须要满足众人的私心和利益才能成功。

02

幕僚们为什么选择弃曾投胡?我们再看两组具体的数据就了然于胸了。

1854年,曾国藩攻下武昌:

保奏人数是三百,受封赏者占总人数的3%。

后来太平军反攻,清军退出。1856年,胡林翼又重新夺回武昌,而且战争的规模还不如曾国藩的大,保奏人数是多少呢?

在三千以上,受封赏者占总人数将近30%。

一句话,跟着胡林翼是高风险高回报;但跟着曾国藩呢?同样是为国家效力,同样是出生入死,回报率却渺茫的跟买彩票一样,如果你是幕僚,你会选择追随谁呢?

03

显而易见,曾国藩犯了一个“书生意气”的错误,他以为凭着“道义”两个字就能感召天下人。他对将士们求全责备,用人和奖赏都十分严格。再加上施政严苛,以致于湖南军民诚惶诚恐。最后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

“曾剃头”。

赵烈文一眼就看出曾国藩这种痴人说梦的空想,所以提醒他说:

“苟唯贤杰以天下为己任,流俗之情大抵求利耳。”

04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每个人都有私心,所谓圣人亦不例外。

区别在于:

圣人的心里装的是一个“义”字,常人的心里装的是一个“利”字。

故孔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但是“义”与“利”真的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吗?非也!

所谓义,是利他,是天下之大利。

所谓利,是利己,是个人之小利。

也就是说:

圣人的私心装的是天下之大利,常人的私心装的是一己之小利。

所以,“义”与“利”其实指的是同一件东西,“义”只是“利”的别名。

故墨子曰:

“义,利也。”

05

因此本章可以理解为:

天地不自生,为众生而生。圣人不自利,为众人谋利。

也就是老子在第四十九章中所谓的 :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受到批评后的曾国藩后来幡然醒悟,痛改前非。

对部下小胜必赏,细行必嘉。体察幕僚之私心,谋求众人之利益。不遗余力地推荐和保举各路能人贤士。自己则不争功不贪名,甘居人后。

几年后,他的幕府便成为了当时的“神州第一幕府”。以至于造成朝廷之上“名臣能吏,半出其门”的局面。

06

曾国藩为什么虚怀若谷,甘当众人的垫脚石呢?他写给江忠源(湘军初期统帅)的一封信中说:

“大局糜烂至此,不欲复执守制不出之初心。能尽一份力,必须拼命效此一分,成败利钝,付之不问。”

曾国藩所谓的“成败利钝,付之不问”不正是对“外其身”和“后其身”的生动阐释吗?无论曾国藩是诚心实意也好,虚情假意也罢。他最终也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官至两江总督,封一等毅勇侯,位居晚清中兴的四大名臣之首。

这不是正如老子所说的“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吗?

【参考资料】:

1、《曾国藩全集:书札(引赵烈文语)》

2、《论语·里仁》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