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金兰兄弟”—金汉鼎

千年史诗 2024-08-01 23:37:30

1909年,23岁的朱德考入云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是当时中国最为顶尖的军事学堂,在这里他接受了正规的军事知识,此外,他还结交了多名知心好友。

云南讲武堂

在这些好友中,和朱德关系最好的一位,他叫金汉鼎,从讲武堂毕业后,两人一起参加了蔡锷领导的云南起义,后来他们又一起担任滇军旅长。朱德与金汉鼎还是义结金兰的兄弟,两人相约“亲如手足,永不背叛”。

金汉鼎

金汉鼎1891年生于云南江川,1909年9月金汉鼎怀揣着习武报国的心愿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与一同考入讲武堂的朱德同编在丙班第二队,成为同窗。

金汉鼎与朱德有着相同的报国志愿,于是他们成了志趣相投的好友,常在一起探讨学问,评论时事。在教官李根源、李鸿祥、罗佩金和同学朱德的影响下,革命的思潮渐渐占据了金汉鼎的内心,并与朱德一同加入了同盟会,成为革命党人。

1911年10月30日云南重九起义爆发,金汉鼎与朱德等人投身其中,经过激烈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

云南重九起义

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云南以一省之力,在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领导下,共举护国义旗出兵讨袁,金汉鼎、朱德随第一军总司令蔡锷入川,金汉鼎在第一梯团第二支队任连长,1916年升为营长。

蔡锷

1916年7月初蔡锷离川赴日就医,护国军因内部矛盾滋生,川、滇军内争爆发,滇军主力部队陷入重围,为突出重围,朱德率部为前卫,金汉鼎则率部为后卫,使部队安全撤退。由于朱德、金汉鼎两部骁勇善战,以至于四川叙府一带流传着“黄柜盖,廖毛瑟,朱金支队惹不得”的民谣。

1917年7月北洋军阀废除《临时约法》,推翻国会,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宣布维护《临时约法》。云南省督军唐继尧于7月3日向全国发出通电赞成护法。朱德、金汉鼎两部被合编到了靖国军第二军下辖的两个旅,朱德为十三旅旅长,金汉鼎为十四旅旅长,战争结束后,朱德曾在四川自流井寓所邀金汉鼎等人吃过桥米线,并题诗一首:“百战余生者,群才可撑天,从征凭两两,大将剩三三。”

唐继尧

1921年秋顾品珍主滇,委任金汉鼎代理滇军总司令准备北伐,金汉鼎1922年2月28日代理云南省长。

顾品珍

唐继尧复辟返滇,顾品珍战死,唐继尧重新掌控云南大权后,金汉鼎与朱德等离滇入川,后到上海。

金汉鼎

金汉鼎受孙中山之托南下,准备整军讨伐叛变的陈炯明,但因滇军大权旁落,金汉鼎辗转到香港闲居。朱德赴欧洲学习,寻求共产主义理想,得到金汉鼎资助。

在香港的金汉鼎时刻关注着内地的局势,1926年国民政府出兵北伐,金汉鼎由香港赶到江西,筹款招兵2000余人后,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6师,金汉鼎任师长,参与攻克南昌的战斗,1927年春金汉鼎部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金汉鼎任军长兼警备司令,驻九江。

1927年金汉鼎与朱德在南昌再次重逢,在这段时间里,朱德经常向金汉鼎细谈革命道理。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南昌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为让朱德等人脱险,金汉鼎亲自护送他们到庐山暂避,并派人到南昌将朱德夫人和女儿接到庐山,直到他们平安离开九江。

1927年8月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撤离南昌时,路经第九军防地,金汉鼎未加阻拦,蒋介石对此极为不满,撤销了第九军番号,金汉鼎被降为师长。

1928年1月金汉鼎任第一集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云南省政府委员,11月兼任湘赣两省“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金汉鼎多次与朱德指挥的红军对峙,但金汉鼎知道自己与朱德是金兰之交,因此对红军没有恶意,每到围剿红军时他都会“放水”。蒋介石不满金汉鼎的作为,再次将他降为旅长,1931年5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34年任全国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赴云、贵各地督察禁烟事宜。

1934年金汉鼎为了改变家乡的教育面貌,创办了“铸民中学”(江川一中前身),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金汉鼎出任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察团主任委员,负责三、四战区军纪工作。在宁波、金华等地查处了多起军队违纪事件。

抗战胜利后,金汉鼎辞去了高参职务移居昆明。新中国成立前夕,金汉鼎认清了形势,在担任省参议会议员期间,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谴责蒋介石发动内战,支持进步舆论。

1949年9月云南省主席卢汉迫于蒋介石的压力,搞“九九整肃”,金汉鼎避居江川。云南和平解放后,金汉鼎返回昆明,陈赓和宋任穷曾到家中看望他,后随北上参观团到北京参观,同年11月,金汉鼎受邀进京,受到了朱德接见。

朱德与金汉鼎

1954年金汉鼎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1967年金汉鼎因病于北京逝世,骨灰存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1 阅读:210

千年史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