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据“广东交警”消息,近日,广东云浮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高速公路三大队交警发现,一男子在高速上边开着智能驾驶边睡觉,同时是超速驾驶,开车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行程超过100公里。
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官方账号“广东交警”发布的视频显示,涉事司机开车时双眼紧闭,瘫倒在座椅上。涉事司机向交警承认,自己当时因为“太困”,打开了智能驾驶。
交警对涉事司机作出处罚:超速20%未达50%的,计6分、罚款200元;过度疲劳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罚款200元。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个体安全意识的严重缺失,更折射出当前社会对智能驾驶技术认知的普遍误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智能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任何将生命安全完全托付给机器的行为,都是对生命的极大漠视。
涉事司机的行为看似极端,却并非个案。近年来,类似事件在全国各地屡见报端:2025年2月,湖南一司机在华为智驾系统接管下睡觉;2025年3月,包茂高速上一司机开启“智能驾驶”功能后打盹导致追尾事故。这些案例背后,反映出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将L2级别的辅助驾驶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
这种认知错位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成因。一方面,部分车企在营销宣传中存在技术夸大倾向,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模糊概念,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另一方面,公众对新兴技术往往存在“自动化偏见”(Automation Bias),即过度信任自动化系统,忽视其局限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类将控制权交给机器时,容易出现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等现象,这在突发情况下可能造成致命后果。
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市面上的智能驾驶系统仍处于“辅助驾驶”(L2级)阶段。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分级标准,L2系统仅能实现部分自动化,需要驾驶员全程监控环境并随时准备接管。即使在最理想的路况下,现有技术仍面临三大挑战:
其一,感知系统存在物理局限。激光雷达在雨雾天气下精度下降,摄像头在逆光条件下可能失明,毫米波雷达对静态物体识别率低。2024年特斯拉在美国一起致命事故中,系统就因强光干扰未能识别白色卡车。
其二,决策算法难以应对复杂场景。面对突发事故、临时施工、异形车辆等非标准化场景,系统往往表现僵化。北京某自动驾驶测试基地数据显示,现有系统对“中国式过马路”等复杂交通行为的处理成功率不足70%。
其三,人机协同存在天然迟滞。研究表明,从系统报警到驾驶员完全接管平均需要3-5秒,而高速行驶时1秒就能驶过30多米。这种"控制权交接"的时滞在紧急情况下可能是致命的。
不脱手!不脱脑!不脱眼!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驾驶人应当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这确立了智能驾驶时代的基本责任原则:技术再先进,驾驶员始终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再智能的铁骑,也需要一颗敬畏生命的心。”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为了让出行更加便捷、高效,但绝不能以牺牲生命安全为代价。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敬畏生命,遵守规则,绝不能让智驾成为危及生命的“危驾”。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