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天,上火的孩子就特别多。
头面部“上火”:眼睛干涩、嘴巴干、咽喉肿痛、流鼻血、扁桃体发炎......
脏腑间“上火”:心烦、脾气大、小便发黄、大便干燥、睡不好,半夜出虚汗,手脚心发热......
一看舌头,舌质可能发红,舌苔薄薄的,或者没有舌苔,舌面干干的。

孩子上火了,很多家长习惯用一堆清热解毒的药,但有时不仅没用,火反而更大了。这是因为这种火大多是因为阴津亏虚、阳气相对偏盛导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火”,得滋阴清热、补津液才行。如果还按对付实火的办法清热解毒,火只会越来越旺。
那么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在点燃孩子体内的“虚火”吗?
1、经常熬夜:白天养阳,晚上养阴,熬夜首先会伤害到肝阴,表现是脾气大,性子急,其次就会伤到肾阴,接着心阴,长此以往,就会把五脏六腑的的阴全伤了。
2、重口味饮食:这些燥热的食物容易让身体热邪过盛,耗损阴液,特别是胃阴不足。
3、过度思虑: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多,容易伤心脾,暗耗阴血。
4、一直动个不停:动则生阳,静则养阴,如果孩子运动过多,一刻都停不下来,就没办法养阴,所以要玩,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安静下来,尤其是晚上。
5、积食内热:孩子吃多了,没办法正常消化,就会导致积食内热,这种火热之气会耗损体内津液,伤阴气。
老祖宗传下来的“去火”方朱雀汤——滋阴润燥、引火下行
朱雀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最大的作用就是引火下行。有些孩子口干舌燥、喉咙肿痛,但下半身发凉,这是上热下寒、阴虚火旺的体质。朱雀汤能引导上面的虚火往下走,平衡阴阳,让下焦暖和起来。

做法:把鸡蛋打到碗里,用筷子搅散,倒入开水冲成鸡蛋花,吃之前滴几滴香油。
米汤——补充津液、滋阴长力
米汤性味甘平,能健脾益气、养阴,还能润燥、调和脾胃,滋阴效果特别好。米汤表面那层 “米油”,营养更丰富。
做法:把大米洗干净,水烧开后下米,煮40分钟左右,把米汤沥出来就行。用粳米和水按 1:4 的比例搭配煮汤,滋阴效果会更好。

如果孩子上火症状比较轻,不妨试试以上方法。但要是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还经常反复,最好找医生辨证,这样更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好。
之前我接诊过一个9岁女孩,身高才125厘米,体重42斤,身高体重都不达标。孩子妈妈说,孩子脾气特别大,手脚心经常发热,晚上睡觉汗哗哗的出,大便干硬难排,严重的时候7天才排一次便。

我看孩子舌苔薄,舌质红,这是内热时间太长,伤到脾胃了。于是,我给孩子开了个清热健脾的方子:太子参、酒黄精、炒栀子、麦冬、连翘、茯苓、白术等。
才调理2周,孩子盗汗的情况就减轻了,大便也变软了,以前动不动就发脾气,这几天也不闹了,像变了个人似的。脾胃调理好了,长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坚持调理了2个月,孩子脾胃问题基本改善,长高了1.9厘米。
家长打算继续给孩子调理,这种意识特别好。早点帮孩子调理,追赶上来,以后能省不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