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重视男孩早期的品德教育,既要抓得早,又要抓得严;既要纠正男孩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又要让男孩明白一定的道理,逐渐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
别忽视对男孩良好品德的培养有的父母对纠正男孩的不良品行和错误思想重视不够,觉得男孩年纪小,长大懂事后自然会变好。其实这种“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的思想危害极为严重。培养男孩的品德,就要从小开始。男孩年龄小,可塑性极强,模仿能力强,是父母培养良好品德的好时机。可是如果父母的教育不合理,男孩就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而此时父母又不注意帮助男孩及时纠正,这将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严重危害男孩的健康成长。
比如,男孩常常把一些小画书、小玩具之类的小东西拿回家,这些东西有的是别人送的,有的是自己捡的,有的是拿别人的。虽然男孩知识少,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父母如果对此不闻不问,不及时纠正,就会养成男孩拿别人东西的习惯。今天的小偷小摸很可能发展成明天的江洋大盗,常言说得好“小偷针,大偷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据少管所对押少年犯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时候的不良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父母要想培养男孩的良好品德,就绝不能姑息男孩的任何细小错误行为,要坚决把男孩的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父母要及时让男孩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使男孩产生一种过失感、内疚感、羞耻感,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
育人和育树是同样的道理,人们不是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但是有些父母却只相信那些歪理。
常常听到有些父母说:“那个首富谁谁谁,就是初中毕业,所以男孩不必要求那么高,长大了自然就好了。”抱有这种观点的父母是目光短浅的,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将来的人没有充分的实力就会遭到淘汰。
也有一些父母这样认为:“这么小的男孩懂得个啥!再大一点儿教育不是更好吗?”持这种观点的人比那些干脆不教育男孩的父母要好得多。但是,这也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从教育观点看,三四岁的男孩是教育开始的最佳年龄。常言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教育男孩应该从他刚刚懂事时就开始。特别是当男孩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了某种不好的苗头时,要引起注意,他们的小脑瓜已经开始有复杂的思维活动了。如果“以恶小而为之”,原谅男孩,等“树大自然直”,让一种不好的思想和习惯在男孩身上积成恶习,这岂不是父母的过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男孩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父母长期、精心的培养。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男孩会逐渐明确好与坏、是与非的界限,提高自己的认识,克制自己的错误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男孩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统一过程,不能割裂开来,不能孤立地逐个培养,也不能先培养这一方面后培养那一方面。父母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克服片面发展的思想,从体、智、德、美几方面综合培养,促进男孩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男孩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成才铺平道路。由于对男孩的品行发展的忽视而酿成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总会上演,父母都应该警惕了,对于男孩品行的培养,千万不能忽视。
有这样一位家长,一直放养自己的儿子。当学校找到他告诉他男孩被拘留了的时候,这位家长忽然不在乎地说:男孩进拘留所是对他的锻炼,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
某校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家访时发现有一男生就在家的地上睡觉,原来这名男生的父母经常外出打麻将,根本不管男孩的生活。后来由于父母疏于管教,这个男生渐渐地回家次数越来越少,在外面交上了不三不四的朋友,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个时候他的父母才开始反省自己,但是已经晚了。
有的家庭父母离异,男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有的父母是个体户,无暇顾及男孩,这些特殊的环境都会在男孩的心灵上重重地打上家庭的烙印。那些整天忙着赚钱的父母,很少关心男孩的成长。也许因为自己有钱,就给男孩买很多高档的玩具,给男孩雇保姆、请家教,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父母的爱和教育。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男孩就像是一块未曾雕刻的璞玉,如果父母能够精雕细琢,他就会成为一件很美的艺术品。反之,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男孩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件人见人爱的“工艺品”。
在这里,对那些忽视男孩品德的父母要多说几句,爱子是人的天性,但作为父母要有理智、有目的地表达对男孩的爱,而不能只是沉溺于本能的爱,要选择适当的表达爱的方式。当然,这个尺度很难拿捏。如果我们在塑造一件雕塑,将要完工时,发现雕塑不理想,我们可以弃之重塑一件新的作品,而对男孩的塑造却只有一次。所以,父母要不断反思自己对男孩怎样做才能让男孩有一个好品德。
男孩的品德要从小慢慢培养,绝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树大自然直”,认为不管男孩如今怎么样,长大了自然就会变好的。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从小一点一滴积累的。男孩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思想道德都要从小加以培养。
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男孩就像小树苗,父母和老师就是园丁,树苗在长成大树之前要经过许多次的修剪,不修剪或者修剪得不及时,就长不好,不能成材。小幼苗只有进行不断的修理、培育,让他们在风雨中锻炼自己,明天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少灌输给男孩不吃亏的思想孩子一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后天的影响和教育让这张白纸慢慢地变得五颜六色起来。最初,在男孩的心里,是不知道讨价还价的,也不知道什么是吃亏,什么是赚便宜的。
我们似乎经常见到这样的场面,父亲很严肃地对男孩讲:“在外面跟别的孩子打架,你要是打赢了,回来后我奖励你,给你买好吃的、好玩的。如果是你打输了,吃了亏,回来后等着挨皮鞭!”
有时候,男孩和小伙伴打架被打哭,受了委屈回家,谁知父亲不但没有一句安慰,反而还严厉地对着男孩训斥道:“你为什么不还手,他比你个子还小,却能把你打哭,真是窝囊!如果下次你还哭着回来,我也要揍你。”
这种教子方式显然是可怕的,也是非常错误的。让男孩以拳还拳,以牙还牙,男孩就会成为一个缺乏爱心、喜欢打架的顽劣之徒。天下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顺利,每时每刻都会享受爱和关怀,然而,有很多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男孩享受家庭之爱很重要,但是培养男孩的爱心更重要。男孩不仅要懂得爱家人,爱自己,同样也要学会爱他人。男孩将来要立身社会,为人处世,要参与社会竞争,不仅仅要依靠父母的爱,同样离不开同伴的爱、集体的爱、社会的爱。所以爱永远是双向的,要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爱心的人,父母必须先要有爱心,并且善于将爱心施与他人,让父母、同学、同事甚至是陌生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心。教育孩子具有竞争意识是没有错的,但是教男孩以牙还牙,就是错误的了。培养男孩的爱心,教男孩善待他人,给予男孩积极的正能量,才是家庭教育之本。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在一所幼儿园做过调查,专家问一个男孩:“你玩得好好的,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你碰倒了,你怎么办?”这个男孩脱口而出:“我就用脚踹他!”其他57.1%的男孩也都是同样的心态:不能吃亏,要把吃的亏赶紧找回来!有些回答更让人心惊肉跳:“打他屁股”“告警察抓走他”“用鞭子抽他”“让大灰狼把他吃了”,等等。
虽然不是所有的男孩都如此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不能容忍别人,甚至对人有些残酷,但是却提醒我们,教育孩子做个有爱心的人多么重要。如果这些男孩长大成人后仍然有以上这种心态,生活在一个自私、残酷,没有爱、同情心、没有宽容、没有正义的世界里,将是多么可悲。
如今父母不断向男孩灌输不吃亏思想,跟现在的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系。过去是一母同胞弟兄多个,家庭中自然形成了兄弟姐妹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的局面,养成了关心、照顾他人的品质。如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疼爱孩子,都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父母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时不时地向男孩灌输不能吃亏的思想,很容易使男孩斤斤计较,事事从个人利益出发。几个男孩在一起玩时,总有个别男孩,他们不是置身游戏的快乐之中,而是总是比别人多玩几次,多享受几回,一旦没能达到自己的心愿就开始发脾气,和同伴们赌气。本来很愉快的游戏,闹得自己一肚子气。
父母灌输给男孩不吃亏的思想容易使男孩变得孤僻。如今的男孩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找不到同龄人的共同语言和游戏的伙伴,只有和其他家庭的子女才能实现“互惠”。孩提时期,孩子最大的心理需求就是和同龄人在一起。因为同龄人有着平等的能力、智力,有共同语言,他们在一起很容易相互学到知识和智慧,从而带来各自的心理满足。
所以,做什么都讲究不吃亏的男孩,在集体中会受到排斥、孤立。他们只能独自待在家里,感受孤独,也学不到同龄人的知识和智慧,显得比同龄人幼稚。父母灌输给男孩不吃亏的思想,使男孩将来难以适应社会。一个人的价值可以用他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我们这个社会所不提倡且人人反对的。人们往往不愿意与这种人协作,这种人也难以在社会生活或工作中找到一席之地。
总之,为男孩的将来考虑,要培养男孩乐于奉献、甘于奉献、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幼时家中无人需要他们关照,而将来的社会,几乎全部由独生子女组成,要想让男孩融入社会,就要有意识地补上这堂“关怀”课,让男孩试着吃点儿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