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年少那会,于家乡的遭遇堪称凄惨。自幼家境贫寒,亲人相继离世,他为求生四处奔波,当过放牛娃,做过和尚,还被迫流浪乞讨,这些经历满是心酸与苦难。
元朝至正四年四月,灾荒与瘟疫肆虐。年仅17岁的朱元璋,短短一个月,就接连痛失父亲、母亲、大哥以及侄子这四位至亲,命运在这残酷之际,给了他沉重一击。
为求活命,朱元璋只好与余下几位兄弟各奔东西去逃难,大家满心不舍,却也只能忍痛分别,就此踏上各自艰难的求生之路。
朱元璋与兄弟们分别之际,彼此满心悲戚,“兄为我落泪,我为兄哀伤,朗朗乾坤下,悲痛几欲断肠”,着实难料往后岁月里,是否还能有重逢之时。
随后,朱元璋投身皇觉寺出家为僧,之后又投身红巾军。在那动荡的年代,他就此踏上崛起之途。一路拼搏奋进,凭借自身能力与机遇,最终成功开创明朝,登上开国皇帝的宝座。
随着朱元璋的境遇日益优渥,那些曾与他失散的亲戚以及他们的后辈,都陆续寻来,依附于朱元璋,期望在他这里谋得生活的依靠。
朱元璋对他那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及其后代,究竟采取了何种态度和做法?他如何对待这些亲人,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01、朱元璋的3个哥哥,全都早早去世,朱元璋只能善待侄子】
朱元璋家里有三位兄长,他们名字分别为朱重四、朱重六与朱重七 。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命名方式颇为常见,这几位兄长与朱元璋一同度过了特定时期的生活。
17岁的朱元璋在那场灾祸里,痛失四位亲人,大哥朱重四便是其中之一。而朱重四的大儿子,也于同一时期不幸夭折,这一连串变故,给年轻的朱元璋带来沉重打击。
然而,朱重四的老婆王氏连同小儿子朱文正并未遇难,而是与朱元璋各自奔命,踏上了不同方向的逃难之路,在混乱中试图保全性命。
随后,朱元璋投身红巾军,凭借赫赫战功声名远播。王氏听闻朱元璋的大名,当机立断,领着未满20岁的朱文正,前去投奔朱元璋。
在那个年头,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尚未降临人世,彼时,朱家能延续香火的独苗,就只有朱文正。
朱元璋极为看重侄子朱文正,简直将其视如己出精心养育。不仅如此,还为朱文正创造诸多奔赴战场、建立功勋的时机,全力栽培这个侄子。
朱文正没让朱元璋失望,打起仗来那叫一个猛,脑子还特别好使,总能想出奇招。没多久,他就凭借出色表现,斩获诸多战功。
朱元璋打算对他进行封赏,他谦逊回应:叔叔大业已成,我还怕没荣华富贵?您可别急着给亲戚封官,不然难以让众人信服,还是以大局为重。
朱元璋听闻后,愈发觉得这侄子朱文正颇具潜力,是个难得的可塑之才,对朱文正的喜爱之情也愈发浓烈,心里对他高看几分。
朱文正一生最显赫的军功,当属朱元璋与陈友谅相持阶段,成功守住洪都。彼时局势胶着,他凭借出色指挥与顽强毅力,为朱元璋阵营稳住关键据点,这一战功意义非凡。
洪都这地儿位置关键得很。往前,能当攻打应天的跳板;往后,能掌控长江中下游。走陆路,能断陈友谅粮草;走水路,守着鄱阳湖与赣江交汇口,能把陈友谅困在鄱阳湖里动弹不得。
可陈友谅率着号称六十万的大军攻打洪都时,朱元璋这边呢,他的主力部队正和另一个对头张士诚僵持不下,根本抽不出身来应对陈友谅的进攻。
他能够调配给洪都守城将士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两万多人。
击败张士诚后,等待朱元璋大军回援并保卫洪都这一关键任务,交到了朱文正手中。此任重大,关乎局势走向,而朱文正挑起了这副重担。
洪都之战里,朱文正的指挥与判断才能极为亮眼。彼时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围攻洪都,可朱文正仅凭借两万多人,就成功抵御住了陈友谅大军的进攻。
朱文正顽强坚守长达85天之久,终于盼来朱元璋亲率主力部队火速驰援。随后,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摆开阵势,展开激烈的生死对决。
在此次战役里,朱元璋把陈友谅打得一败涂地,随后被众人拥戴成为吴王。而这辉煌战果,朱文正85天的顽强坚守功不可没,没有他的坚守,胜利恐怕难以实现。
但朱文正,本应迈向人生顶峰,却在这时遭遇了人生的无情变故,命运的轨迹在此陡然转向,没了原本那通往辉煌的顺畅之路。
鄱阳湖之战大获全胜后,朱元璋开始论功行赏。他依据众人在这场关键战役中的表现,对麾下将士们的功绩一一进行考量,按功给予相应的奖赏与恩赐。
照理来讲,朱文正凭借坚守洪都85天,成功扭转了这场战争的局势,让战局出现重大转变。在这场战役里,他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大功臣。
或许,朱元璋一方面记挂着朱文正曾讲的无需急着给亲戚封赏赐爵,另一方面,没准是想给朱文正来个“下马威”,让他冷静冷静。
总而言之,朱元璋对麾下众人都一一给予了封赏,可自始至终都没提及朱文正。在这场论功行赏中,众多将领都获殊荣,唯有朱文正被晾在一边,好似被遗忘了一般。
朱文正刹那间,整个人的心态就崩了。刚刚还看似沉稳的他,此刻内心的平衡彻底被打破,像是原本平静的湖面被投入巨石,泛起层层难以平复的波澜。
他放任手下肆意抢夺良家女子,行事毫无章法、肆意妄为,自身也愈发贪图享乐、荒淫无度。之后,有人检举揭发,称他竟偷偷投靠了朱元璋的对头张士诚。
朱元璋盛怒,直接将朱文正关押起来。就在洪都保卫战结束刚过两年,朱文正便离世了。
对于朱文正的离世,向来有诸多阴谋说法在坊间流传。有人认为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各种猜测众说纷纭,都围绕着他死亡背后可能存在的阴谋展开。
不少人认为,朱文正身为朱元璋独一无二的亲侄子,实在没道理去投靠张士诚。朱元璋动杀心,源于忌惮他功劳过高,生怕日后会对从未征战的继承人朱标的地位构成威胁。
要知道,一位战功卓著的皇族成员,对那些从未经历过战事的第二代而言,所构成的威胁程度有多高,这事儿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要知道,朱文正可是朱元璋兄弟仅存的后人。即便朱文正离世,朱元璋还是将其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把桂林这片地方划作他的封地。
朱元璋针对朱守谦所做的部署颇为独特。他以一种极为特别的方式,对朱守谦进行了妥善安排,这其中蕴含着不一般的考量,此安排在当时的情境下别具深意。
需明确,靖江王属王爵。明朝时,除朱元璋直系后裔,就仅这一脉能封王,足见其地位非同一般,在封王体系中独具特殊之处。
然而,被封到桂林这块地儿,在明朝那可是偏远得很,皇帝的影响力都有限,这待遇,着实算不上好。
大概是这么个情况,朱元璋对朱文正心里头意见着实不小。可他寻思着,毕竟是大哥的后人,要是一点名分都不给,也说不过去,就挺纠结这事儿。
要知道,朱元璋有三个兄长,可诸多侄子里,唯有朱文正顺利长大。他的其余侄子,或因乱世夭折,或因困苦早亡,独朱文正能成人,也显得格外珍贵。
朱元璋登基称帝时,其大哥朱重四已离世二十余载。可怜大哥没能赶上这好时候,无福消受弟弟成为皇帝后所带来的显赫富贵。
然而,朱元璋并未忘却为大哥追加封号。他虽身处高位,却仍记挂着大哥,以追封之举,彰显对兄长的情谊,让大哥在身后亦能获得尊崇。
他替大哥取了个超响亮的名儿叫朱兴隆,后来还追封大哥为南昌王。这名字喊起来特有气势,追封的举动也凸显对大哥的敬重,让大哥的名号更具分量。
之后,朱元璋再度下旨宣称,朱兴隆乃是朱文正儿子靖江王一系的老祖宗。
朱兴隆有个女儿被留了下来。在过往岁月里,尽管朱兴隆或许经历诸多,可最终,他给世间留下了一位千金,这位女儿承载着朱兴隆家族血脉的延续。
通常情况下,皇帝侄女大多封郡主。可朱元璋因对早亡大哥的深厚情谊,打破常规,将大哥朱兴隆之女封为福成公主,还精心为其挑选了驸马。
朱元璋有三个哥哥,其中朱兴隆之外的两位兄长,在朱元璋登基称帝前就离世了,且都没留下后代。
朱元璋称帝后,给二哥朱重六更名朱兴盛,追封其为盱眙王;三哥朱重七则被改名为朱兴祖,并追封。那些不幸夭折的侄儿们,同样都得到了追封。
这已然是朱元璋对早早离世且未留下子嗣的兄长们,所能付诸的唯一行动。毕竟兄长们走得早又无后人,朱元璋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略表对他们的心意与追念。
【02、朱元璋对两个姐姐,态度迥异】
朱元璋共有两位姐姐,然而他对这姐妹俩的态度,那可说是大相径庭。对待其中一位,或许是关怀备至,而对另一位,却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模样,这种反差极为显著。
朱元璋有位大姐,可惜其真实姓名已无从知晓。咱们在这篇文章里,就简便称呼她为朱大姐,如此称呼,也便于叙述相关内容。
朱大姐年纪轻轻就嫁给了王七一。从朱元璋后续的态度能猜到,朱大姐嫁人后,对生活艰难的娘家人没怎么帮扶,故而朱元璋对她也没多少感激之情。
另外有种讲法,朱元璋刚开始起义那会儿,遭元兵追捕,慌不择路逃到朱大姐家求助。可朱大姐担心给自己招来灾祸,面对朱元璋的求助,她愣是没肯施以援手。
或许这事儿能说明,为啥朱元璋称帝后,对朱大姐一家颇为冷淡。然而正史上没记载这事儿,究竟是真是假,如今根本没法弄清楚了。
朱元璋称帝后,立马追封了已离世的三位兄长和二姐。奇怪的是,大姐同样早亡,可朱元璋却并未对她进行追封,不知其中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缘由。
洪武三年时,朱元璋二姐之子李文忠回故乡祭扫祖坟,寻得朱大姐夫妇棺木,随后奏明朱元璋。如此,朱元璋才勉强追封朱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朱元璋功成名就后,连曾拒绝帮他葬父的刘地主都予以封赏,然而对自己的大姐,态度却极为冷漠,这反差着实令人意想不到。
很明显,他们俩之间压根就不存在那种姐弟间该有的深厚情谊,相处状态毫无姐弟情的影子,彼此的关系并未体现出姐弟之间应有的亲密与关怀。
朱元璋对待二姐的态度,与大姐那可是天差地别。他对二姐可能关怀备至,而对大姐却或许相当冷淡,两种态度截然不同,形成极为鲜明的反差。
朱元璋有个二姐,唤作朱佛女。这名号或许并非其最初所用之名,极有可能是朱元璋功成名就后,为二姐重新取的。
朱佛女年长朱元璋11岁,于朱元璋尚处童年之际,便嫁给了李贞。彼时,朱佛女开启与李贞的生活,而年幼的朱元璋,尚在经历他那独特的童年岁月。
在朱元璋那些家境贫寒的亲戚里,李贞家算得上颇为殷实。正因如此,李贞与朱佛女常对朱元璋一家伸出援手,给予各种帮扶。
不久后,朱元璋老家凤阳闹起饥荒,还爆发瘟疫。短短一月,朱元璋痛失4位亲人。无奈之下,他只好和哥哥们背井离乡去逃难,而姐姐朱佛女那一家人,选择继续留在故乡。
在随后的几年间,凤阳频繁遭受灾荒与瘟疫的侵袭。原本村里有二百来号人,可一番折腾下来,仅仅剩下三四十人得以活命。
为帮乡亲们共克时艰,李贞慷慨解囊,掏出自己的积蓄,还杀掉家里养的牛和猪,毫不吝啬地与村民一同享用,用实际行动与大家携手应对困难。
可李贞那点家当,哪扛得住乱世灾祸?没多会儿,乱兵就打到家乡。无奈之下,李贞赶忙带着家人,拼尽全力一路逃到淮东。
在元朝至正十二年,朱佛女不幸因病离世,年仅三十六岁。算起来,从她与年幼的弟弟朱元璋分别,到此时已足足过去了八年光阴。
就在朱佛女离世那年岁末,她丈夫李贞听闻了朱元璋的事儿。据说,朱元璋已然当上红巾军的将领,此时正带兵在滁州安营扎寨。
兵荒马乱时,李贞领着儿子保儿,四处颠沛流离。这一个多月,他们风餐露宿,险象环生,多次命悬一线。历经艰辛,最终在滁州成功寻到朱元璋。
自那之后,李贞的生命安危总算是有了靠谱的保障,不必再像之前那般担惊受怕,生命安全的防护网已然稳稳罩住了她。
在朱元璋四处征战那会儿,李贞究竟做了些啥,史书中并未留下相关记录。在那风云变幻的征伐岁月里,李贞的行踪与事迹,就这么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没有被史书所记录。
然而当时,他已不算年轻,或许是打定主意安心待在后方了。
朱元璋称帝后,兄长与姐姐皆已离世。姐夫李贞,成为他在世唯一同辈亲属。往昔朱元璋困苦之际,李贞没少照料他,这份情谊在皇室宗亲关系里显得尤为特殊。
所以,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对李贞关怀备至。不仅特准他身着绣有五爪金龙的龙袍,这种待遇极为罕见,还赏赐给他位于皇城内的宅邸,彰显对他的厚待。
面对骤然降临的荣华,李贞心里满是忐忑。往昔困苦岁月始终铭记于心,在生活方面,他极为简朴。吃穿用度从不讲究,就连身上衣服,也时常缝着补丁,丝毫不因富贵而改变质朴作风。
他常常跟晚辈们念叨往昔做农民那会的艰难困苦,叮嘱子孙们,即便日子好了,也得时刻牢记着要在安乐之时想着可能出现的危机,不能忘本。
洪武十一年,李贞走到了生命尽头,终年76岁。在明朝那个时代,如此年纪,绝对算得上是高寿之人,其一生就此落幕。
朱元璋二姐朱佛女离世颇早。而李贞呢,在朱元璋打天下、成就一统霸业的进程里,并未有显著功绩,没发挥出啥突出作用。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们有个特别出色的儿子,平日里大家都亲切地喊他的小名——保儿。
朱佛女离世、李贞归附朱元璋之际,保儿年仅14岁。当时,保儿处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生活的轨迹因着这些重要人物的变动,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走向。
他一路艰难跋涉,历经诸多磨难,才跟着父亲李贞好不容易来到朱元璋身旁。一见到朱元璋,他立马冲过去,紧紧抱住,忍不住放声大哭。
那会儿朱元璋还没跟马皇后生下朱标。他眼泛泪花,跟保儿讲:外甥见舅舅,就好似见着母亲一般。打今儿起,你别姓原来的姓了,随我姓朱吧。
朱元璋曾给外甥取了个名,叫朱文忠。过了好些年,朱元璋儿子增多,朱文忠也凭借战功崭露头角,这时候,朱元璋才让他把姓氏改回李姓。
此人便是李文忠,明朝开国名将中战功卓著者。他在明朝建立过程中,屡立奇功,声名远扬,为大明江山的开创,立下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名将。
不难发现,李文忠的名字历经多次变更。不过,为便于大家理解,在这篇文章里,咱们一概就叫他李文忠,不再纠结其曾用名。
李文忠刚到朱元璋身旁那会,朱元璋安排了颇有名气的儒生做他的老师。当时,朱元璋深知教育对李文忠成长的重要性,特意挑了在儒道方面造诣颇深的人来教导他。
故而,李文忠小小年纪,便熟知诗词歌赋。部分史学家称,在朱元璋的一众亲戚里,他的文化程度堪称顶尖,于文学领域早早崭露头角。
19岁时,李文忠头一回随朱元璋奔赴战场。那场初次征战,他大放异彩立下战功,自此,踏上了成为一代名将的辉煌征程。
在朱元璋打天下成就霸业时,他战功卓著。数度击败张士诚,接连拿下桐庐、新城、富阳和余杭等地,还顺利平定建州、延州与汀州,为朱元璋一统江山出力甚多。
朱元璋称帝后,李文忠领命挥师北伐,成功擒获不少元朝的皇室贵胄与高官。不仅如此,他还数次助力朱元璋平定叛乱,为巩固明朝统治立下汗马功劳。
洪武十六年,年仅46岁的李文忠染病离世。朱元璋悲痛又愤怒,将火气撒到负责李文忠病情的淮安侯华中身上,不仅给华中降了官职,还处死了那些为李文忠治病的大夫。
李文忠获追封岐阳王,得谥号武靖,能于太庙配享。其画像置于南京功臣庙内,排名居第三,足见他在历史上有着颇高的地位与卓著功绩。
朱元璋落魄时,朱佛女一家照料过他。后来朱元璋称帝,朱佛女的丈夫成为他同辈中仅存的亲人,而且她儿子李文忠为大明江山屡立奇功,功勋卓著。
经诸多经历与成就的层层累积,朱元璋心里一直记挂着早早离世的二姐。那些过往与发展,让二姐的形象在他心中难以磨灭,哪怕历经风雨,二姐也始终在他心间。
洪武元年那会儿,朱元璋刚坐上皇位,便追封朱佛女为孝亲公主。过了两年,又把她的封号改成了陇西长公主 。
在洪武五年的时候,李文忠立下的战功日益增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鉴于此,朱元璋又一次将朱佛女改封为曹国长公主。
能明显察觉,朱佛女所受待遇与朱大姐大相径庭。要不是李文忠向朱元璋奏请,朱元璋压根就不想追封大姐。这待遇的差别,真可谓天壤之别。
不禁让人起疑,朱大姐莫非真干过对不住朱元璋的事儿?从种种迹象看,这说法似乎并非空穴来风,让人忍不住猜测,她是不是真有什么亏心之举对朱元璋。
特别要说到,李文忠家的儿子,便是后来名声大噪的“大明战神”李景隆。这李景隆在当时,那也是相当出名,其父李文忠的血脉,似乎也为他增添不少光环。
要是李景隆没那么不给力,朱棣搞不好没法靖难获胜,坐上龙椅。李景隆糟糕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朱棣顺利靖难登基。
明朝时,李文忠这一支备受皇帝厚待。其后人虽说屡有过错,可临淮侯的爵位始终稳稳传承,哪怕犯下不少错处,也未受影响,一直延续至明朝覆灭。
【03、写在最后】
能发现,朱元璋在年少和青年阶段,那遭遇可谓凄惨。从困苦生活到历经磨难,种种经历让人不禁感慨,他早年的时光满是艰辛。
等他千辛万苦坐上皇位时,3位兄长和2位姐姐都已离世。仅有大哥与二姐留有后人,其余几位兄长姐姐,均未在世间留下子嗣,已然故去。
朱元璋所能采取的举措,便是对早早离世的哥哥姐姐予以追封,同时以友善宽厚的态度对待尚在人世的侄儿与外甥,给予他们妥善的照拂。
令人称奇的是,朱元璋仅有一个侄儿朱文正,一个外甥李文忠,他俩皆是出众的将才。在明朝建立过程中,朱文正和李文忠大显身手,立下诸多赫赫战功。
如此看来,除去朱元璋教导得力,朱元璋家族的遗传基因,想必也颇为出色。
你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