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蒋介石三次提出出兵赴朝参战,为何全都被拒绝?

丰银历史 2024-03-16 09:50:09

1950年6月,朝鲜半岛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之后逐渐在不同程度上波及了许多其它国家,多国陆续参战,这场原本为解决民族间争端的内战,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最终,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局面,并没有随战争的落幕而终结,反而进一步恶化。

7月,美军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参战。彼时,蒋介石已经带领国民党部队退守台湾,一心想再找到机会反攻回大陆,而朝鲜战争的爆发让蒋介石看到了可乘之机,蒋借此机会向美国提出了参战的请求,并希望得到美国的武器、装备等支持,美国高层经过商讨未予采纳。

随战线逐渐拉长,美国也因此越来越难支撑,在朝鲜战场上付出的巨大代价。前前后后,蒋介石共计三次向美国军方高层表达了出兵赴朝参战意愿,以缓解美国在战场上的压力,但却都被驳回。到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终于结束,而美方也在这次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那么,蒋介石究竟为何要参加朝鲜战争,他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美国对于蒋介石究竟是什么态度?明明蒋介石加入战争可以缓解美国的战场压力,美国究竟为何要屡次拒绝蒋介石的参战请求?在进入正题之前,新进来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不错过未来精彩内容。

内战失利 伺机反攻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结束。外患解决之后,内忧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经过不断谈判、交锋,国共双方最终达成《双十协定》。然而和平并未长久,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进攻,国共内战。经过将近四年的内战,国民党节节败退,从南京、重庆、成都,一直退守到了台湾,才稍得喘息。

蒋介石并不甘心这样的结果,一直在寻找机会重新打回大陆。但此时国民党的军事实力已经被大幅度削弱,无论如何是无法和我党硬碰硬地打起来,于是蒋介石不得不设法寻找其他出路。

台湾的地理位置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四面环海,易守难攻。加之当时我党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和空军力量,所以一时也无法奈何蒋介石。在历史上,台湾多次被侵略者侵犯,又被作为谈判筹码被拱手相让给别国。而其与大陆的空间距离,也使得双方交往沟通多有不便,故而台湾人民对大陆并无强烈归属感,为国民党的统治提供了民众基础。

1895年的《马关条约》曾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抗战胜利后,台湾又回到了中国手里。经过日本五十多年的建设,台湾的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相较于之前有了较大提高,而为了满足战争需要,日本也在台湾进行了军事方面的发展,总的来说,相较于以往,台湾的整体经济水平也取得了较大提升,为国民党的统治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但是,仅靠这些还不够,即便台湾的发展已经不错了,但对于野心在全国政权上的蒋介石来说,台湾的人力、武力、经济实力、军备实力都还远远不够,他需要寻求其他帮助让自己东山再起,打回大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从中看到了自己浑水摸鱼夺回大陆的机会。如果自己加入了这场战争,那么对朝鲜的战争美方一旦获胜,自己就可以趁机出兵东北,继续与我党争夺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到时有了美国的援助,大陆便唾手可得。

蒋介石想当然地认为:在美方对国民党的支持下,苏联要想保住好不容易在中国烧起的社会主义,势必也要介入其中,在其中再稍加运作,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有可能发生,此时,美国必然全力支持自己的夺权行动,到时大陆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那事实上,美国是否真的会如蒋介石所想,尽心尽力帮助其反攻大陆,美国对待蒋介石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的?

相爱相杀 关系错综

众所周知,蒋介石的国民党与美国的关系一直暧昧不清。自抗日战争开始,到蒋介石退守台湾,美国前前后后为蒋介石提供了不少经济和军事上的援助,可谓是尽心尽力,看起来二者关系甜甜蜜蜜,但仔细回顾就会发现,美国对国民党的态度有时温和有时冷漠,可谓错综复杂。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对美国实行南联英美的外交政策,但这一政策收效甚微,国民党并未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抗战中期,随战局扩大,美国不得已改变了对国民党的外交政策,在国民党的努力争取下,获得了几笔小额援华战争贷款,缓解了中国的压力。

到后期,美国被迫加入战局,为牵制日本战场,美国对国民党投入了大量资金、军备、人力支持,为国民党提供了极大助力。但在这次合作中,双方存在着极大分歧。为支援国民党,美国派出其高级将领史迪威中将前来中国,协助蒋介石解决问题,但二人在诸多军事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双方矛盾日益激化,到1944年,史迪威被调回美国。

按理来说,双方经历了这种不愉快的事件,短期内应该不会再多有往来。事情却并未如我们想的那样发展。在1949年美国发布的中美关系的白皮书里曾提到,在1944到1949年短短几年时间,美国对蒋介石的国民党进行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多达22.5亿美元。

而按照杜鲁门的口述自传,二战结束后,美国为培养国民党牵制我党,对其进行了大量援助,包括金钱、武器、装备、粮食等等,折合下来共计五十多亿美元,为蒋介石发动内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但即便是争取到了美国的援助,蒋介石最终还是失败了。经过长期抗战,国内民族资本已经非常虚弱,急需一个宽松的环境休养生息,恢复发展。但是之后国民党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错误估计了社会实际,基本就是在乱世中艰难求生的民族资产阶级雪上加霜,导致了民族经济的全面奔溃。

随着国民党的失败,美国认为应该重新衡量蒋介石的能力,开始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一方面要放松对新中国施加的压力,防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另一方面,又不放弃与国民党的往来,以此来牵制我党。

国民党退居的台湾面积虽小,但其战略地位不可忽略。若有外敌入侵,能留出一定的应敌时间,但若是被敌方掌控,不仅有,更是封锁了大陆到太平洋的通商要道,对于大陆来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战略物资输送,都将时刻受到敌人的制裁,束手束脚,头上时刻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国民党需要依靠美国,美国必然要把握这个机会,若拉拢中共不成,则也可对其造成极大威胁。

总的来说,美国对于蒋介石不过是将其视为牵制中共、谋取在华利益的利用工具而已,二者的所谓合作也只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只不过,巨额援助之下蒋介石依旧败北,让美国看到了其才干得不足,无法带来更大的利益。在此情况下,美国拒绝其出兵朝鲜的建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请求参战 三次被拒

朝鲜战争刚开始,美国便派遣太平洋舰队进入高雄、基隆两个港口,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阻止我党对台湾的进攻,明面上看是保护蒋介石,但是事实上,美国也禁止蒋介石对我党有任何动作。

这样的行动,一方面可以牵制我党,使其既不敢贸然进攻台湾,也无法抽身开往朝鲜,但是又不主动出击,实际上是在向我党隐晦示好,因为此时美国已经看到了我党的能力,其态度也由扶持国民党打败我党,转变为阻止我党成为苏联的附庸;一方面美国又保护了国民党,拉拢了蒋介石,可谓一举多得。

1950年6月28日,蒋介石第一次向美国国务院表示了,出兵赴朝参战的意愿,希望派遣在内战后唯一完整的第五十二师共三万余人出兵南朝鲜。美国将领麦克阿瑟将军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将会提供全套美军装备。

事实上,美国虽然打的是联合国军的旗号,但各国派出的军人数量实在少得可怜。美军伤亡日益增加,此时若有新的力量加入,无疑将大大减轻美国负担。国民党的军队人数不少,军事素养也不错,如果此时加入,必然会扭转局面。

然而,经过美国国会商讨,最终还是否决了蒋介石的参战提议。一方面,美国担心国共双方都加入战争会吸引苏联加入,导致无法控制战争规模,还容易在舆论面前造成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口实;另一方面,美国的部分盟友,如英国、意大利已经与新中国建交,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站在新中国的一边,自然不希望国民党加入战场。美国需要考虑这些盟友的意见,而自身也同样希望可以拉拢我党,同意蒋出兵反而会激怒中共,得不偿失。因此,美国最终否决了蒋介石的参战提议。

1950年10月,麦克阿瑟不顾实际情况发起的圣诞节攻势,在新中国派出的志愿军的协助下被瓦解,联合国军被歼灭3.6万余人,麦克阿瑟急火攻心,于是直接去电蒋介石甚至直接送去装备,希望其可尽快出兵朝鲜。就在蒋介石风风火火为出兵朝鲜做准备的时候,杜鲁门再次否决了蒋介石出兵朝鲜的要求。

美国高层认为,我党已经加入作战,此时国民党再加入支援美国,必然会落得干涉别国内政的口实,之前为拉拢中国做出的一些努力和让步也就白费了,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外交上,同意蒋介石出兵赴朝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1952年底,整个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朝鲜战场上美国依旧无法取得成功,反而颓势尽显。于是美军新任将领再次提出让蒋介石派部队增援。为此,美国驻台湾军事顾问团团长蔡斯被专门从台湾召回以了解情况,蔡斯认为蒋介石的国军部队战力低下、训练差劲,难以担当大任,而台湾的军队一旦出了问题,又会危及台湾防守问题,到时美国的一切努力就功亏一篑了。

要减轻美国在朝鲜的负担,可以加强韩国军队的力量,效果也是一样的。同时,美国也为过于漫长的战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军事资源,国内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因此正决心调整政策,尽快结束战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之下,蒋介石第三次提出的出兵赴朝建议被再次驳回。

1952年,艾森豪威尔在美国总统竞选中获胜,成为了美国第34任总统。蒋介石又将出兵朝鲜的主意打到了这位美国新任总统的身上,遗憾的是,新政府上台之后便声明政府不希望扩大战争,力求战争的早日结束。至此,蒋介石出兵朝鲜的美梦完全化为泡影。不久之后,经过长期谈判,朝鲜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总的来说,在朝鲜战争中,蒋介石三次提出出兵赴朝参战,却次次被拒绝,主要是错误地估计判断了美国对自己的态度和双方之间的关系。天生的人种差异、二战时期的史迪威事件以及手握巨额援助却依旧失败,搞得国内经济一塌糊涂,还有自以为聪明的利用……桩桩件件都让美国看到了蒋介石的能力和眼界的局限,因而转变了自己的策略。

朝鲜战争中,蒋介石试图出兵朝鲜,借助美国的力量帮助自己重返大陆,但是在美国眼里,这个昔日的合作者所能带来的收益,早已不足以让美国付出如此代价。

不过蒋介石的出兵计划,也随着朝鲜战争的局势,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在中美上甘岭战役结束后,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听到上甘岭的消息后,很是感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解放军的对手!

蒋介石的这句话,多少有些无奈。另一方面,他也深感自己反攻大陆的规划,已经越来越遥远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国对国民党过往所提供的帮助,说到底,都是利益使然。双方最后一拍而散,归根结底还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用生命拼出来的结局。

0 阅读:3

丰银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