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6岁的张玉凤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那时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姑娘,带着无数幻想和对毛主席的敬仰,渴望能有一次与毛主席的近距离接触。当时,她并未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毛主席的身边人,陪伴他度过晚年。
初次见面时,毛主席的身影如同她想象中的那样高大,充满威严,却又和蔼可亲。张玉凤紧张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傻傻地笑着。毛主席看到了她的紧张,主动开口询问:“不要紧张,你在列车上负责什么工作呢?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面对毛主席的关心,张玉凤激动得结巴了许久,最后才勉强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和工作内容。
那个时候,毛主席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吸引着张玉凤。她注意到,毛主席每天都喜欢阅读,并且有着严格的习惯。每当毛主席看完书,他总是随意地将书放到一边,服务员会按照惯例来整理。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方便,导致有时候毛主席不得不浪费时间重新寻找自己需要的书。张玉凤便有了一个小小的发现——她不动毛主席的书桌,而是将书本放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个细心的举动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许,他高兴地夸奖了张玉凤。
几年后,张玉凤成为了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开始了更加亲近的工作关系。那时的毛主席已经年老,身体也逐渐衰弱,每当处理工作文件时,他往往会忘记吃饭。张玉凤见此情况,便开始坚决地督促他按时进食。毛主席有时笑着对她说:“你只要对我发脾气,我一定记在小本本上。”尽管毛主席口中带笑,但他心里清楚张玉凤是在为他着想。因此,毛主席总是乖乖听从她的劝告。张玉凤的关心与坚持,不仅让毛主席的身体得到了一些照顾,也使得他感到一丝温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970年代初期,他已经无法像年轻时那样健康活跃。张玉凤常常陪伴在毛主席的床前,成为他孤独日子的唯一陪伴者。尤其是毛主席的晚年,身边的亲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见到他,这让他感到异常孤单。有一次,李敏从报纸上得知父亲的病情危急,赶到中南海来看望毛主席。见到父亲的那一刻,毛主席显得格外高兴,他紧紧抓住李敏的手,像普通父亲一样叮嘱她要保重身体。然而,这竟然成了他们父女之间的最后一面。
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深厚友谊也是张玉凤回忆中难以忘怀的一部分。1976年,周总理因病卧床,尽管两位老朋友都十分挂念对方,却已无法再见面。毛主席在得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后,呆坐了整整一天,目光呆滞地注视着周总理的画像。那个时候,毛主席已经无法再亲自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甚至连行动都变得艰难。张玉凤曾回忆起毛主席在这段时间的孤独,他不愿见人,总是一个人独自落泪。
毛主席的晚年充满了痛苦和思索。每当他提起儿女,眼神中便流露出一丝深深的忧伤。“儿女们有没有来看我?”这是他常常问张玉凤的问题。张玉凤每次都只能摇头,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当毛主席提到自己想回湖南时,张玉凤便安慰他说:“等你病好了,我们一起回湖南看看。”然而,她知道,这个承诺永远无法兑现。毛主席最后一次的悲痛心情,也深深地刻在了张玉凤的记忆中。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永远离开了人世。张玉凤回忆起那一年的最后时光,毛主席已是个孤单的老人,面对着无尽的思乡和怀念,尽管身边有她这样的陪伴,却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毛主席虽然有着无数的伟业,但晚年他依然怀念着亲人,怀念着故乡,怀念着和老友们并肩战斗的日子。在张玉凤看来,毛主席的晚年是那样的孤独,却又那么的伟大,始终放不下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深挂念。
晚年的张玉凤,时常会回忆起毛主席那些落寞的时刻,那样高大威严的一个人,却常常在寂静中偷偷流泪。这段记忆,成为了她一生中最为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