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及历史人物时,毛泽东时常提到一些经典的军事战略,而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谋士与政治家,常常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诸葛亮虽才智过人,但他未能完成统一三国的伟大使命,究竟是何原因?毛泽东晚年曾深入分析过这个历史课题,认为诸葛亮至少犯了三个重大错误,这些错误也正是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所在。
首先,毛泽东认为诸葛亮在战略决策上过于理想化,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诸葛亮所制定的“隆中对”计划,明确提出蜀汉应该先占领益州,再图荆州,以此实现联吴抗曹的战略目标。毛泽东认为,诸葛亮选择益州作为蜀汉的根基并无不妥。益州地形险要,成都平原的丰富资源也为蜀汉提供了宝贵的粮食支持,这些都是蜀汉立足的天然优势。
然而,诸葛亮的战略选择并不完美,特别是在荆州的选择上。毛泽东指出,荆州虽地理位置优越,战略价值巨大,但同时也处于魏吴两国的夹击之下。在当时蜀汉国力有限,未能充分考虑到自身增援的困难,荆州成为了一个极其危险的战略区域。在蜀汉占领荆州后,东吴势必不会坐视不管,这使得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变得复杂,为曹魏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因此,诸葛亮在战略选择上未能充分考虑到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过度依赖理想化的扩张计划,最终导致蜀汉陷入了被动局面。
其次,毛泽东指出,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和系统性建设。诸葛亮一生致力于蜀汉的政务与军事,但他始终未能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毛泽东认为,诸葛亮在蜀汉北伐过程中,几乎所有重要事务都由自己亲力亲为,缺乏有能力的将领或谋士能独立分担重任。以蜀汉的战略决策为例,诸葛亮的北伐依赖于极为有限的人才池,除了少数几位重要将领如姜维,其他将领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
而诸葛亮的去世,又使得蜀汉几乎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困境。相较而言,毛泽东则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不仅自己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还善于发现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无论是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许多优秀的人才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脱颖而出。正是有了这些人才的共同努力,才使得新中国的建设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个错误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决策失误,尤其体现在街亭之战的指挥上。街亭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北伐计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主将马谡的失误更是让整个蜀汉陷入了困境。毛泽东认为,诸葛亮在选将时,未能根据马谡的实际能力做出合理的安排。马谡虽是一个聪明能干的谋士,但缺乏实际的军事指挥经验。诸葛亮将他派去指挥如此重要的战役,显然是一个过于冒险的决定。街亭之战的失败,虽然马谡负有主要责任,但毛泽东认为,这也暴露出蜀汉在用人上的严重问题。诸葛亮虽在军法上对马谡做出了严厉处理,但这一决策实际上也对蜀汉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失去了一个有潜力的将领,且这种“失误即斩”的态度,必然影响其他将领的士气。
毛泽东在用人方面则始终保持着宽广的眼界,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人才。在长征、抗战及解放战争等关键时期,毛泽东不仅选拔了许多卓越的军事指挥官,还注重培养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人才,形成了一个强大且互补的团队。无论是刘伯承与邓小平的军事合作,还是其他将领与政治委员的配合,都体现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