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中旬,毛主席从邯郸视察回到北京后,与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及刘少奇等人一起在中南海颐年堂的小会议室里举行了一次商讨会,会议讨论的内容就是解放军高级将领的授衔、授勋相关事宜。
会议开始时,毛主席特意提到了粟裕,并说道:“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都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不过由于当时粟裕已经向毛主席提出了辞帅申请并获得了批准,所以毛主席又补充道:“粟裕可以做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提交军委讨论最后通过。”
而在商讨完粟裕辞帅一事,新的元帅人选即将确定为陈毅时,刘少奇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由于当时毛主席拒绝了大元帅的授衔,并提出凡是已经不在军队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不宜再参与军衔评定,所以刘少奇认为当时已经离开军队体系的陈毅,也不应该评军衔,在这种情况下,粟裕仍是元帅的最合适人选。
粟裕与陈毅刘少奇对陈毅评元帅军衔有异议,转而力荐粟裕,足见当时粟裕在国内的影响力有多大,不过即便有刘少奇力荐,粟裕最终还是与元帅失之交臂,被授予了大将军衔。那么,粟裕为什么只被授予了大将军衔?是他的战功不够元帅资格?刘少奇又为何如此举荐粟裕做元帅呢?
刘少奇与粟裕相识的时间其实很晚,一直到“皖南事变”发生前,两人才有交集,当时粟裕和陈毅刚刚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准备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会师,当时身为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也在第五纵队中。两支部队合并后,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应运而生,陈毅任代总指挥,刘少奇为政委,而粟裕则为刘少奇麾下的一员战将,因为初来乍到,刘少奇对粟裕的印象并不深刻,粟裕不爱说话,身材也不壮硕,所以在人群中并不是那么起眼。
但不到一年的时间,刘少奇就对粟裕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期间,粟裕指挥了曹甸战役和盐城保卫战两大战役,战斗中,粟裕所表现出来的沉稳智慧与卓越的见识一度让刘少奇刮目相看。1940年11月,曹甸战役爆发前夕,刘少奇本想以激进的手段一劳永逸的解决韩德勤和苏北问题,但却遭到了粟裕的极力反对,当时粟裕就表示:“立即灭韩固然便利,恐先给蒋以大举反共之口实,于政治上不利。”后来曹甸战役失利,刘少奇对粟裕的见解更深有体会,如此一位能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战士,已具备当帅才的能力,从这以后,刘少奇便开始注意粟裕。
战场上的粟裕1941年7月,盐城保卫战爆发后,粟裕再次表现出了非凡的谋略和指挥艺术,面对日伪军猛烈的攻势,当时粟裕在激战中仍保持清醒的头脑,此战粟裕以“围魏救赵”的战法突袭日军南浦旅团部驻地泰州,如此一来,日伪军只能南下回援泰州,最终使日伪军的围歼阴谋不攻自破。1942年3月,刘少奇奉命返回延安,进入核心领导层主持工作,虽然与粟裕共事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刘少奇却敏锐地看出了粟裕的出色才干,在总结工作时,刘少奇更是不吝词藻的夸赞道: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回到延安后,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刘少奇再次向毛主席提到了粟裕,当时刘少奇着重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新四军第四师的政委邓子恢,一个就是粟裕,这两位“黑马”的能力让刘少奇非常满意,因此他建议着重培养。
1945年8月底,刘少奇在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时,代替毛主席暂时处理我党的相关工作,此时,他与粟裕再次有了新的交集,当时华中局建议让粟裕留华中任司令,并由年长粟裕九岁的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得到了刘少奇的批准。但接到命令后,素来谦和有礼的粟裕当即请求华中局收回成命,并表示张鼎丞乃军中长辈,而且素有功绩,在执行党的政策和掌握全局方面,张鼎丞远超自己,由他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更有利于工作和团结,因此粟裕建议让张鼎丞做司令员,自己做他的副手。
尽管当时刘少奇并没有同意粟裕的建议,但粟裕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数次回电请求让张鼎丞做司令员,这种不计个人名利的公心与谦让品格让刘少奇非常感动,最终粟裕的请求被批准,张鼎丞成为华中军区司令员。正是因为这种大公无私的品格,让刘少奇对粟裕非常看好,除此之外,粟裕还是军中罕见的亲善将军,即使是一向沉默寡言的林彪,见到粟裕都会多说几句,林彪很少外出交际,但和粟裕却经常往来。
而粟裕除了品格出众以外,战功更是鲜有人及,从新四军组建时开始,粟裕就一直战斗在抗战第一线,官陡门奇袭、小丹阳战斗、三仓争夺战、丰利争夺战、斜桥伏击战、谢家渡战斗、车桥战役等众多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后来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又在淮海战役中大显身手,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杜聿明兵团的相继被灭,让我军的解放速度瞬间提升了数倍,这其中粟裕功不可没,正是因为粟裕身上的这些闪光点,所以刘少奇才会在对陈毅评元帅军衔有异议后,力荐粟裕为元帅。
只不过,刘少奇说的虽然在理,已经不在军队岗位上工作的人员,确实不宜再参与军衔评定,但周总理却有不同的看法,周总理表示: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的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周总理之所以会这么说,并不是故意“偏袒”陈毅,因为当时评定元帅军衔并非只论军功,论军功,粟裕确实无可挑剔,但除此之外,还有资历、职务等其他四项硬性指标。首先第一点,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将军,需要是革命根据地的参与者与创建者。第二,元帅评定者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第三,在我军军史上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要有卓越的战功。第四,在授予元帅军衔前,需在党内担任很高的职务。
1955年授衔如果加上这些条件的话,粟裕当时距离元帅确实还有差距,粟裕虽有卓越的战功,但这些战功多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建立,红军时期粟裕还不算出众,最高职务也只是红一方面军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的参谋长,而同时期其他元帅的评定者,基本已经是军团长或者军长职务。从这个层面来说,粟裕确实有差距,而建国后,粟裕的职务虽然不断变化,但因为种种原因,粟裕直到授衔之前,还只是参谋总长,其他几位元帅评定者要么是军委副主席级别,要么是大军区级的司令员或政委,粟裕明显与他们差距甚大。
所以,综合评定之后,粟裕最终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虽然结果出来后,很多人因为粟裕没能评上元帅而争论不休,但粟裕本人却表现的非常淡然,在被问及看法时,粟裕笑着回答道:“评给我大将,就已经足够高了,我还要什么元帅呢?我只会嫌高,不可能嫌低。”
粟裕正在部署战场如此高风亮节的态度确实很符合粟裕大将一向的行事作风,虽然粟裕没有评上元帅让不少人甚感可惜,但对于大多数而言,粟裕仍是心目中的无冕之王,其在战争年代创下的卓越战绩足以让世人敬叹。#大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