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用航空制造业的“双雄争霸”已持续半个世纪——美国波音与欧洲空客,如同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令日本MRJ、加拿大庞巴迪等挑战者折戟沉沙。
但如今,一场由政治动荡与技术追赶交织的变局,正在打破这一铁幕。
波音的困境,始于技术,却因政治放大。2019年737 MAX系列因设计缺陷导致两起空难后,波音始终未能彻底挽回公众信任。而特朗普最近的一些动作,进一步将其推向深渊,比如贸易战冲击供应链,外交关系恶化等等。
连锁反应迅速显现:2025年一季度,波音净亏损扩大,而737 MAX订单同比暴跌,据称目前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取消波音的订单。
当波音深陷泥潭时,中国商飞的C919正悄然打开局面。这款对标波音737、空客A320的单通道客机,凭借两项关键突破撕开市场缺口:
性价比优势:C919目录价9900万美元,较737 MAX低15%。
本土化红利:截至2025年,C919已获国内航司1000多架订单,东航、国航等企业将新机优先投入京沪、广深等黄金航线,以上座率90%的实际表现回应“市场是否接受”的质疑。
海外扩张:目前C919也收到了一些海外订单,后续这些订单会越来越多。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重塑。C919的机体结构、航电系统、复合材料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达60%,长江CJ-1000A发动机完成装机试飞,预计2026年量产。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在航空领域构建了“自主可控”的产业闭环。
中国商飞的野心不止于C919。根据其“三步走”战略:
2025年前:实现C919年产50架,占据国内窄体客机30%市场份额;
2030年前:推出宽体机C929,对标波音787,主攻中欧、中美航线;
2035年前:研制洲际客机C939,挑战波音777X与空客A350的统治地位。
这一布局直击波音与空客的“利润腹地”。窄体机(如737、A320)占全球客机存量65%,但宽体机(如787、A350)才是利润核心——单机利润率高达25%,是窄体机的2倍。若C929能在2030年分走10%的宽体机市场,将直接动摇波音的复苏根基。
而这些突破背后,是近20年的技术积累——从ARJ21支线客机的“练手”,到C919的全面国产化,中国航空业已跨越“仿制消化”阶段,进入“正向研发”深水区。
挑战犹存:距离真正的“三巨头”还有多远?尽管形势向好,中国商飞仍需直面三大关卡:
产能爬坡:目前C919月产仅3架,要达到年产50架目标,需解决供应链协同、工人培训等瓶颈;
售后服务:航空业“卖飞机更是卖服务”,波音、空客的全球维护网络覆盖190国,而商飞仅在12国设点;
政治风险:C919的LEAP-1C发动机仍依赖美法合资的CFM国际,若美国升级禁运,短期内或导致交付延期。
全球航空业的权力更迭,从来不只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国力的角逐。当波音陷入困局,中国商飞凭借产业链自主与市场需求站稳脚跟,这场“新老三强”的博弈,或许将定义未来三十年的天空。
你看好中国商飞成为全球航空第三极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