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 中国古代医学用语。藏,亦作脏,指人体的内脏;象,指人体脏器的生理、病理所反映的现象。《内经》有《素问·六节藏象论》,明张景岳注曰:“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以为人体脏器组织的状况会在体表有所反映,而通过对这些人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可以得知人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整体观与联系观。
别异比类 《黄帝内经》中的一种类比方法。审察表面相似实质不同的情况,根据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作由此及彼的推论。“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素问·示从容》)认为人体是统一整体,各部分之间有着相互联系,通过人的表象的不同的辨别,可以推测内部的疑难病症。如,“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五藏生成论》)。体内五藏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通过手指感觉脉的搏动情况,辨别其大、小,滑、涩,浮、沉之差异,可以类推与之相关的五藏是否正常。但认为这种方法并非十全十美,“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素问·疏五过》)。
阴阳本始 《黄帝内经》用语。以阴阳为天地万物及生命之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脉要精微论》亦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并且以为阴阳平衡乃人体健康之根,“阴阳匀平”,“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因此进而强调“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由此可见阴阳学说在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
阴阳相错 《黄帝内经》用语。《黄帝内经》以阴阳学说作为医学理论的认识基础。《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以为阴阳之气是相互交错、互为作用的。而阴阳相错又主要表现在其是相互影响的,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并会相互转化,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同上)。用以指导医疗实践,“故善用针者,从阴入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