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锅炉房到中控室:一个电厂老兵的十年漂流
2010年刚进电厂那会儿,我戴着安全帽站在三十米高的锅炉平台上,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里,师傅扯着嗓子教我认压力表。那时觉得穿着灰扑扑的工作服特别神气——毕竟我们厂养活着半个城市的电灯泡。
头五年我在汽轮机旁边倒三班,巡检时闭着眼睛都能摸清128个阀门的位置。2016年竞聘班长成功那天,我在集控室盯着满墙的显示屏,感觉这些跳动的数字就是我的江山。后来跳槽到省里新投产的百万机组电厂,中控室全是触控屏,戴着AR眼镜就能巡检设备,工资也跟着翻了一番。
去年行业寒冬来得猝不及防。厂区里新装的智能巡检机器人让我后背发凉——它们24小时不眠不休,红外摄像头比人眼精准十倍。上个月聚餐,干了二十年的老值长喝多了拍桌子:"现在电厂招人只要35岁以下的,会编程的优先,我们这些老家伙算什么?"
朋友圈里有人转行送外卖,有人借钱开奶茶店。我看着家里刚上小学的闺女,银行卡里还没还完的房贷,中控台上渐渐被AI取代的监控岗,突然发现这个曾经让人羡慕的"铁饭碗",不知什么时候裂了条缝。
上周去新投产的储能电站参观,看见老同事在教00后调教智慧能源系统。他指着光伏板跟我说:"咱们这些摸过锅炉的老骨头,输煤制粉的本事用不上,但二十年练出来的事故预判能力,AI十年都学不会。"这话让我想起上个月暴雨夜,要不是凭经验提前切换了备用线路,整个机组差点跳闸。
深夜下班的路上,手机弹出电力现货交易员培训广告。或许我们这代电厂人注定要边跑边换鞋,但那些年在震动的钢板上磨出来的茧子,总不该白白褪掉。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表内容及图片,标原创内容为本人原创,对转载分享的内容均标明了文章来源。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原创、转载和分享的内容只以学习为目的,仅供参考,不代表本人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和错误,请联系删除或修改,欢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