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华夏重历史、善著史,早在先秦时期便有《春秋》等史书现世。历史是什么?是历史人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因此华夏的史书惯以记人、记事、记言,以历史人物为主体来记载历史。不过要论起描写人物的生动,莫过于小说,没有小说作为补充的历史是生硬的,有了小说补充的历史则更加细腻和传神。很多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而构建出的文学形象就远比本尊更为深入人心。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广为人知,里面的各色人物均是有血有肉的,围绕着这些人物展开的故事也都入情入理,让人一时间很难分清真实和虚构,仿佛108好汉都是历史人物一般,其中又以“宋江”这个角色最为饱满,有句话叫做“《水浒传》有多火,宋江就有多招人恨”。今天我们便一起来了解下宋江这个人物,看看他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频频被黑?
呼保义宋江
一、宋江在宋元时期的形象1、不讲忠君,只讲义气
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同样是生活在北宋末年。当时宋徽宗各种瞎折腾,百姓怨声载道,东南有方腊闹事,山东有宋江等三十六人揭竿而起。史载宋江率众横行山东、河北和江淮等地,地方军皆不敢敌,一直到宋江率众南下被海州知府张叔夜痛揍了一顿后才算消停,和小说中如出一辙的是宋江最后也被朝廷招安了,不过和“忠君”无关,只是形势所迫。
有“《水浒》之先声”之称的《大宋宣和遗事》用了较大篇幅来叙说宋江等水浒好汉的故事,其中关于宋江的“题反诗”和“招安”等事迹皆能找到相应对照。不过书中对宋江的刻画整体比较简略,只能从他义释晁盖和梁山聚义等情节中看出他的江湖义气,诸如“忠君”和“爱民”等良好品质和他无关,好人做不出“劫掠子女玉帛”的事情。
北宋末年真实的宋江之乱
元代的陈泰作为被鲁迅称为第一个记录水浒故事的文人,在他的《所安文集》中提到三十六水浒好汉在聚义处设了三十六个石制座位,等于说三十六人是“坐而论道”,比较团结,而且宋江等人还搞出了一个颇为提气的口号,“来时三十六,归时十八双”,众兄弟相约同生共死,一个也不能少。从中可以看出宋江此时的形象是一个讲义气的江湖草莽。
相比宋江后来的两极分化,这个阶段的宋江形象比较“中庸”,既谈不上有多喜欢,也谈不上有多讨厌,说他是乱世英雄,有些高看他了,说他是阴险小人,又有些小看他了。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平凡”,一个平凡的绿林头子。有一说一,这种平凡才是最贴近宋江原型的,没有接受更多文人的“化妆”,呈现出几近于素颜的样子。
梁山聚义
2、没有腹黑,脾气火爆
宋江在宋人的笔下有“勇悍狂侠”之评价,他在灭了阎婆惜后,不是第一时间逃跑,而是提笔在墙上写下“要捉凶身者,梁山泺上寻”,足见他的悍勇和狂妄。元代杂剧兴起,诸多文人以此为基础,编排了许多段子来进一步丰富他的这种形象。《杏花庄》的第二节一开场就是宋江喊着“旗帜无非人血染,灯油尽是脑浆熬……某乃宋江是也”。
《黑旋风双献功》的第一节中宋江出场同样很勇,很狂,且看他嘴里念叨的出场词“刀磨风刃快,斧蘸月痕圆……风高敢放连天人”。《燕青博鱼》中燕青因为多休了几天假,被大怒之下的宋江下令“斩讫报来”,得亏吴用等人极力求情才改为“脊杖六十”,结果气急攻心的燕青双眼失明,孤身流落汴梁。
梁山108将中最喜欢的燕青
受元代杂剧的影响,明朝初期的一部杂剧中同样有宋江下令暴打鲁智深的段子,结果鲁智深颇感憋屈,下山重新当起了和尚,直到宋江气消了后,鲁智深才回山。据有关统计,元代文人编了不下二十余部关于水浒好汉的杂剧,可惜流传下来的仅寥寥数部,而这几部中但凡有宋江,都充分刻画了宋江的火爆脾气。
一个脾气火爆的人往往是藏不住心思的人,是没有城府的人。真实的宋江既然能够将数万官军拖着到处跑,且常有胜仗,足见他还是有些手段和城府的,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粗暴的人。至于这个时间段的文人为何给他安上这样的标签?无非是更接地气,更有草莽气息,正好和元朝时期此起彼伏的绿林草莽相呼应。
这么燃的鲁智深,宋江都敢打
二、宋江在明清时期的形象1、有忠有义,忧国忧民
明朝中期,水浒故事愈发深入人心,这其中属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五世孙—郭勋的助力最大。郭勋在正德朝执掌三千营,权势一般,等到嘉靖朝暴发“大礼议”事件时,他精准站队,得到了嘉靖皇帝的宠信,一度成为朝中最为炙手可热的勋臣。为了巩固权势,他竭尽所能地讨好嘉靖皇帝,比如写青词、荐方士。
别看他是武人出身,他颇为热衷组织编撰和出版书籍,当然,他自然不会无的放矢。就拿他编《英烈传》来说,他在书中刻意突出先祖郭英的功勋,让嘉靖皇帝对他们郭家更为看重。另外,他还大规模地推广了修订版的《三国演义》和《忠义水浒传》。既有“忠义”之前缀,他这个版本的水浒故事自然有些不一样的东西。
《水浒传》中那么多道教元素,很可能和嘉靖皇帝有关
书中大力鼓吹宋江“忠君报国”,将宋江的聚义行动说成是类似清君侧的“反不法之官,不反君父”。这样的宋江肯定不是真实的宋江,但是绝对是郭勋需要的宋江,只有这样的宋江才能得到嘉靖皇帝的认可,也只有这样的宋江才能让他固宠,像原本比宋江势力更大,更有说头的方腊则被他大肆抨击,其目的自然是进一步衬托宋江的“忠义”。
由于郭勋版的《忠义水浒传》流传度很广,宋江的正面形象吸引了不少“信徒”,甚至有人为宋江立庙。继郭勋之后,明朝文学家李贽搞出了一个由他本人点评的水浒版本,书中同样高度颂扬宋江之“忠义”,称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专图报国,妥妥的好人。可见宋江的“忠君”标签是到明朝时期才被贴上去的,并非生而有之。
宋江率领一众兄弟为国征战
2、不忠不义,腹黑虚伪
很少有人知道《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中版本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出现了130多种,如果按文字粗详来分的话,可分为“简本”和“繁本”,前者叙事比较口语化,比较粗糙,后者则比较文学化,比较详细。“繁本”又可按章回数大致分为120回、100回和70回三种。章回数越少,说明删减的内容越多,包装力度越大。
70回的版本中最有名的作者当属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他出于自己的特别考虑,极尽黑化宋江之能事,他对宋江简直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比如他在书中写到李逵丧母之事时,竟然说宋江在一旁大笑,意思是宋江“没人性”,写晁盖出征曾头市之事时,又各种暗示宋江是故意让晁盖送死的,意思是宋江“心黑手辣”。
晁盖一死,宋江上位
有人统计了下金圣叹在书中对宋江的批注,多达400多条,其中有350多条是直言了当地批判宋江,给宋江的“标签”也是丝毫不见手软,比如“小人”、“歹人”和“狭人”等。金圣叹和一般的批评家还不同,他惯以先改原著,再将删改的内容引申出来做点评,强化他本人的意志,比如他在写宋江与父亲告别时,把原著中的“宋江洒泪”给去掉了,只剩下“宋太公洒泪”。
如果只是这样的改动,读者或许还生不出其他想法,可他在后面附上自己的理解,“无人处却写太公洒泪,有人处便写宋江大哭”,读者很容易就认为宋江是个不讲孝道、虚情假意的小人。由于金圣叹的文笔功底深厚,且另辟蹊径,他的这一版差点一统《水浒传》,据说《水浒传》在20世纪前的海外译本之底本也就他这一版。他笔下的宋江形象也成为后世宋江“黑化”的基础?
率性而为的金圣叹
结语《水浒传》虽然不是历史书,可《水浒传》本身却又是一部历史,其中的宋江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金圣叹黑宋江的主要目的是因为他所心系的明朝是被李自成等流贼所灭,那么宋江这样一度被美化为“忠君”的绿林好汉自然被他所厌恶。此外,宋江既然是绿林好汉,对兄弟讲“道义”已经很不错了,又非得“忠君”,几乎是“完人”。
一个没有缺点的绿林好汉,真实吗?《水浒传》几乎把宋江写成“完人”,必然会出现“忠”与“义”的矛盾。金圣叹正是因为发现了这里面的矛盾,才能用最精妙的文字来刻画出自己想要的宋江形象。简而言之,宋江作为历史和小说融合在一起的人物,有优点固然是好事,可全是优点的话,远不如二者皆有之真实。有句话说得很好,恨一个人远比爱一个人更容易。
参考文献:
《水浒传》
《野获编》
《金圣叹版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