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拥有高可靠性刚柔耦合灵巧手的“天问”,在复杂地面如履平地的“神农”……新春首个工作日,湖北10款“楚才”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各展绝活,刷新人们对机器人的认知。
这个春节,机器与人类的互动协作更加多元,尤其是在情感和社交智能领域已展现出某种“拟人化”特征。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和DeepSeek深度聊天、逛AI科技庙会、机器狗舞狮、机器人写春联写福字、造型逼真的机器人“财神”……从简单的程序控制到深度学习,从单一功能到多场景应用,机器人正在突破工具的单面属性,向情感交互、文化传承、创意生产等价值领域延伸,人机协作也从“执行指令”逐渐转向“价值共创”。
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最早的纺织机器到现代的自动化生产线,机器的运用不仅使得生产更加高效,也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负担。长期以来,人与机器的关系主要是机器为人类服务,人类控制和操作机器,机器被视为提升效率的“工具”,其角色被框定在替代重复劳动、优化工作流程等实用价值层面。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精度传感器以及先进材料等技术的强力支撑下,机器的发展迎来巨大飞跃。机器人热潮带来的“破圈效应”,一举打破了在大众对机器人“机械感”的刻板印象。这种新型人机关系,呈现出更加复杂的互动性和共生性。当机器能够深入理解语境、共情人类需求、创造文化体验时,它们就不再是冰冷的代码或器械,而将深度融入并改变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
当然,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看法并非完全乐观,机器“取代”人类的声音一直存在。这种担忧,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加明显。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必将重新定义劳动力市场的边界,导致人类的部分工作逐渐被替代。这既带来了生产力解放的机遇,也提出了人类能力进化的命题。当机器在特定领域展现出超越人类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时,人类应当着重强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即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复杂决策水平以及深化情感联结能力。这种能力重构,既是应对技术替代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阶梯。未来,湖北将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湖北造”人形机器人将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家庭服务、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是家居护理的温情陪伴,是抢险救灾的英勇尖兵,是教育教学的智慧导师,以超智能之姿与人类并肩同行。
站在文明演进的历史坐标系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发展,正在对人类的认知框架、社会形态、文明范式进行系统考验。当我们惊叹于机器“类人”的智慧时,更应清醒认识到:机器最终能否真正成为人类的伙伴,取决于人类如何定义它、规范它、使用它。将“人文主义”植入技术基因,建立贯穿研发、应用、监管全链条的伦理准则,让技术向好向善,确保机器始终运行在“服务人而非支配人”的正确轨道上,才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人与机器“共生共智”的时代。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