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张歆
2月5日,“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展示会上,“劳动者”系列人形机器人展示的多项“才艺”令人啧啧称奇。因负载能力强,陈学东院士还给“劳动者”起了小名——“大壮”。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时,来到“劳动者1号”身旁,询问了它的应用场景、研发进度等。现今,“大壮”不仅能载重,步态也明显更加稳健,更像人、更懂人。
“大壮”一月初长成
从去年五月以来,每周二上午,只要没有出差,陈学东院士都会风雨无阻来到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格蓝若”),参加会商会,与研究人员交流沟通,反复商讨攻关细节。
“劳动者”由陈学东院士团队与武汉格蓝若携手研发。格蓝若公司在电力领域深耕多年,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力运维场景中“以机代人”的迫切需求,而陈学东团队则拥有人形机器人的前沿技术。“我们经常与公司的工程师一起上班,这让很多高校成果转化中遇到的难题得以迅速解决。”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欣告诉记者,2024年5月份,团队拿出人形机器人的图纸,借助武汉格蓝若的工程师团队和供应链,仅一个月,“劳动者1号”的机械部件全部配齐,组装后就可以简单行走。“如果是高校独自做,本体成型这一步至少需要4个月。”罗欣说。
本体成型后,团队非常兴奋,认为“劳动者1号”很快就能跑起来,但问题出现了:在计算机模拟仿真下的“大壮”是完美的,但真正行动起来,“大壮”的关节驱动总是“打折扣”。
罗欣介绍,每一个动作的小误差积累后就会导致“劳动者1号”重心不稳,出现“抽筋”或“摔倒”。问题到底出在哪?团队夜以继日展开故障排查:改造电机控制系统,优化运动控制算法,提升关节动态响应能力……经过多轮迭代,不仅实现了直膝行走,更让“大壮”升级了仿生关节和直驱电机的手臂,让“大壮”能轻松举起重物,在国内同类机器人中负载能力最强、自重最大,并且,从电机到控制板全部实现自研自制。
校企联手催生“两兄弟”
眼下,湖北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体系,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从5年前的37%提高到67%。
罗欣回忆,2018年到2022年,他制作了国内最大的重载电驱动四足机器人,当时团队自己去寻找组件供应商,制作周期长。此次和武汉格蓝若合作,核心技术被科研团队攻克后,产品就能够迅速实现迭代,2024年4月至今产出的三代“劳动者”中,“劳动者2号”“劳动者3号”基本在企业内完成,“有想法,马上就能变成现实。”
目前,这款机器人已与产业应用单位签订框架协议,预计今年底将投向变电站巡检-运维场景进行试点应用。
“现在需要攻克的难题还有不少,每天都在不断调试、改进,但是我们目标明确,技术路径清晰。”罗欣介绍,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是一个交叉融合过程,团队正和企业以及学校人工智能、电气、软件、网络安全等多个学院联合,步伐迈得更快更稳。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