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广东省委书记骑车访光明日报社,为何被门卫拒之门外?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4-06-28 13:36:56

1980年代末的一天,《南方日报》的记者收到广东省委的通知,同意他到省委来采访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

这天正是夏末,太阳起得比较早,记者一大早来到省委门口,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穿一件短袖白衬衫,一条普通的米色裤子,蹬着一辆自行车由远及近缓缓而来。

这个记者眼尖,恍惚中觉得来者好像很面熟,便不由自主地举起相机拍了一张照片,果然来人就是老书记林若。

那时候林若已经60多岁,可还是天天骑着自行车上班,他说:反正自己家里距离省委也不远,骑自行车就当是锻炼身体了。

林若从1982年担任广东省委书记以来身居省部级高位14年之久,配秘书、配司机、配警卫员那都是按规定可以享受的待遇。

骑自行车上班

职责最重的时候,林若一人身兼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三大职务,但衣食住行都很朴素,他年轻时就参加革命,身板硬朗,上下班不用公车,一辆自行车就成了标配的交通工具。

关于林若爱骑自行车这件事,坊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说是某年春天,林若到北京参加“两会”。

林若有位老朋友杜导正,当年曾经在新华社广东分社担任过社长,而林若那时候则是《南方日报》社的党委副书记,二人在广州相识相知甚深。

而这时杜导正已经升任副部级的《光明日报》总编辑,他专门打来电话,请林若到报社相聚一叙旧情。

林若接到电话以后十分高兴,他没有让人大派车送自己过去,而是借了一辆老式自行车,习惯性地单车赴会。

《光明日报》社

不料林若来到《光明日报》社后,见门口把守森严,报社门卫挺胸叠肚,几乎是拿鼻孔看人。

对方见到一个老头骑着辆旧旧的自行车,还以为是哪里来的退休职工来反映情况,遂不屑一顾。

等林若一开口“同记”,门卫更是确信无疑了:这口音,妥妥的广东乡下老头,绝对不能放他进去,否则自己要吃不了兜着走。

林若见对方不为所动,只好解释说:“我是来见你们总编辑杜导正同志的,他早上给我打了电话,就约在报社见面。”

整个对话中最大的问题是:林若并没有说明自己的身份。当然了,像他这样骑自行车的老头子,全北京城一抓一大把,说自己是广东省委书记估计都没人信。

就这样的老头

该门卫上下打量一番这个小老头,冷笑道:“您弄错了吧,来拜访我们杜总编的人海了去了,但从来没有像您这样骑个破单车就来闯大门的。”

随后坚决挡驾,林若好说歹说,愣是不得其门而入,堂堂的一省书记,中央委员,副国级干部,居然被个小小的门卫给难住了。

估计后来应该也是杜导正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打电话去问,才把林若放进报社,这个门卫的结局估计也很难说了。

不过光是“我曾经把副国级领导挡在门口”,这件事也够该门卫吹一辈子的了。

这件事可能是戏说,但同事眼中的林若确实没有什么架子,他这么个瘦巴巴的老头走在大马路上,估计也没谁会想到他是这么大的领导。

在工作中

虽然人称“铁面书记”,其实在大多数时候林若都好说话,唯有一点例外,那就是如果有人给他送礼送东西,挨顿批评都算是轻的。

曾经有几个林若家乡潮安的干部到省里开会,给林书记带来了一些家乡的土特产和水果,被林若骂得狗血喷头,灰溜溜地走了。

秘书知道以后觉得这样做未免也太不近人情,劝林若说:“林书记,您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给全省各级干部立了榜样,坏处是搞得人人都怕您,疏远您,以后您想听真心话就不容易了。”

林若想想觉得有道理,于是采纳了一半:从此之后,如果还有地方上的干部给自己带水果和土特产的,他一般不会拒绝,而是收下以后转赠给值班的战士或者机关幼儿园的孩子们。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林若领导广东省十余年,他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吸引外资,鼓励出口,关注全省协调发展,粤人治粤,为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能吏风范

他刚刚担任广东省委书记那年,全省的GDP约340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人均633元;在他卸任省委书记调人大主任的1991年,全省GDP升至1893亿元,人均2941元,居全国第一位。

可以说,广东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发展成了解决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治安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药方。

在多年改革之后很多地方经济好了,环境却变差了,林若把自己的工作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坚决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另一部分则是消灭荒山,绿化广东大地。

1991年3月,林若担任省委书记的最后一天,他一早起来就带着夫人和秘书去从化太平镇的某个造林点种树。

他们一行就三个人,不带办公厅人员,也没有记者,到了从化就和等在那里的县委书记一起开始种树,过程中一言不发。

植树留影

等到给树苗浇了水之后他才深情地说:“今天是我做省委书记的最后一天,我想以种树来纪念,同时表达对十年绿化广东的决心和愿望。”

在造林行动最高潮的时候,林若还专门坐上直升机视察全省的绿化情况,广东造林多年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1991年还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称号。

即便手上掌握着数以十亿、百亿计的经济资源,林若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以至于家里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家具。

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还在湛江任职时,某天林若下班回家后发现家里多了一张新椅子,深感诧异,因为夫人彭惠兰了解他的脾气,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去买什么新的家具。

问了以后才知道,这是彭惠兰当时工作的单位省二轻局木工场送的样板产品,这种样品质量往往有缺陷,但如果扔了未免浪费,于是领导就做主意送给了林家。

林若夫妇

林若得知后很不高兴,让彭惠兰立即退回去,因为他给家里立的规矩就是“不多占多用”。

其实林若心里很清楚,身为广东全省的“一把手”,而且工作业绩是有目共睹,你吃点用点压根不算什么。

但当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繁荣,腐败之风也开始侵蚀部分干部,林若在担任省委书记期间抓的一件大事就是清理全省的特权分房。

短短几个月内,全省清理了55万平方的违规用地,收回了大批已经违规分出去的房子,还收了1亿多的罚款和补交房款。

但退一步讲,如果林若自己不是带头清廉为官,甚至自己就接受了特权分房,那清理“特权房”的工作绝不可能推进得这么顺利。

音容宛在

任何机构都是一样,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作为一把手,林若身上不知汇聚着多少双目光,如果他都多拿多占,那么下面的厅长、局长、市长、县长都可以多拿多占,全省的风纪就会出大问题。

因此,林若在自己,包括家人的言行举止各个方面都十分在意,不仅自己的妻子一直得不到提拔,而且三个孩子也没有一个在体制内当官的。

这也是很简单的道理:他的一句话可以决定太多的事情,因此难免有人巴结讨好,就算巴结不上他,那么也会花心思巴结他的家里人。

在充满人情世故的社会上,既然我“照顾”了你的家里人,你肯定要“回报”我,那个时候问题就大了。

从省人大主任位置上退下来后,他曾经推心置腹地对儿子说过这样的话:“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身不由己。”

一家人合影

曾经担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张帼英从1990年开始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和林若共事过很多年,她对林若的作风印象深刻。

1990年前后,广东省纪委打报告给省委,打算根据工作需要,将内设的处升格为副厅级的室。

林若批示道:“同意,但我林若的老婆不能提。”当时彭惠兰是省纪委干部处处长,正处级干部,一旦处升格为室,彭惠兰的级别也就水涨船高成了副厅级。

当然论资历、论能力、论表现,彭惠兰担任副厅级干部也没什么问题,但林若却有他的考虑。

他解释说:“如果我的老婆提升了,人家就会说纪委内设机构升格是我想提高自己老婆的级别。”

二老合影

根据张帼英的回忆,从省委到人大,这么多年来老书记的日子都很简朴,也从不为子女谋私利。她言简意赅地说:“这对领导干部来说特别重要,你若为子女牟利,就没有威信。”

林若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高尚人格和为广东人民所做的杰出贡献却依然为我们所缅怀纪念。

0 阅读:2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