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名虽写的是神话故事,或者历史,或者言情,其实每一本写的都是作者生活的当下社会实况。
《三国演义》是一本写历史的小说,其实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人情世故,在《三国演义》中有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折射出不同领导对下级批评的态度。
第一个是“祢正平裸衣骂曹”,说名士祢衡狂放不羁,不仅公开羞辱曹操,而且把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都骂了个遍,骂得还非常损:“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曹操手下众人大怒,欲杀之以泄愤,不料曹操却另有打算,虽然也恼恨祢衡出言无状,但并不想因此背负杀害狂士的骂名,以至于让世人讥笑自己度量狭小。
因此,曹操派祢衡出使荆州,打算借刘表之手除掉他,刘表也容不下祢衡,故又把祢衡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果然职业喷子祢衡因再次羞辱黄祖,被这个无脑武夫杀死。
一代奸雄绝非浪得虚名
后人李白读史至此感慨不已,有诗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另一个则是袁绍和谋士田丰的故事,曹操出兵攻打占据徐州的刘备,刘备向袁绍求救,田丰得知消息后认为打垮曹操的机会到来,便劝说袁绍立即出兵偷袭许昌。
不料袁绍却因小儿子生病六神无主,一脸不爽地对田丰说:“吾儿病矣!何喜之有!”拒绝出兵南下。
这让田丰大失所望,没想到自己跟随的竟然是个胸无大志,优柔寡断的领导,因此愤恨地说:“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气量狭小的袁绍听说田丰公开表达对自己的不满,不由得怀恨在心,从此疏远田丰,最终将他杀死。
从纳谏听劝层面袁绍已经输了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定律,那就是但凡不听下级意见的上级,最后基本上都会输得很惨,简言之就是“听人劝,吃饱饭”。
不要说长期被立为反面典型的袁绍、袁术,就算是称雄一时的刘备,孙权,都逃不脱这个规律。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越是有能力的领导,越喜欢听取下级的意见甚至批评,越是没有能力的领导,越听不得下级的批评意见。
从人之常情来看,有能力的领导对大事怎么做往往有自己的成熟考虑,听取下级的批评意见可以对原先的方案进行补充或者完善,这不会影响他的权威。
再退一步讲,就算下级的意见非常好,超越了原定的方案,这也不过是偶尔出现的情形,总体来说接受下级的意见不仅无损于自己的位置,反而能够给其他人传递一个自己善于采纳建议、格局很大,能够团结大多数的正面反馈。
唐太宗因此留名千古
而能力欠缺的领导在大事来临时往往没有准备,匆忙决策,漏洞很多,这就给了相对更加熟悉情况的下级提出更优方案的机会。
但这时领导却不愿接受更优方案,因为他会觉得,平时树立自己权威的机会就已经不多了,现在要把自己的方案推倒重来,不就显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下级吗?长此以往,还怎么领导这个团队?
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一点,就是人会主动学习,当平庸的领导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下级的正确建议,甚至打压有能力的下级,这就会导致一个团队中的群体性缄默。
对于有能力而不愿意逢迎上意的人而言,说真话不行,说实话也不行,那我不说话总可以了吧。
而对于另外一些善于投机钻营的人来说,既然上级不喜欢真话、实话,那我就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
如图
这就引出了一个典型政治困境:平庸的上级会如何选择助手。
平庸的上级选择助手时一般有两个选项:第一个是找一个能力胜过自己的助手,第二个是找两个或者更多能力不如自己的助手。
选第一个的不是没有,但不多,因为毕竟要冒下面的人取代自己的风险。比如明穆宗皇帝,虽然自己能力不怎么样,但穆宗朝连续两任内阁首辅:徐阶、高拱都是帝国政治资深玩家,明穆宗干脆放权给下面,也还能维持大明朝的表面稳定。
第二种情况则比较普遍,比如明穆宗的儿子明神宗,不过是中材之主,自张居正以后他亲自选出的首辅大臣却是一蟹不如一蟹。
在神宗朝长期担任首辅大臣的申时行,一直被后世视为“首鼠两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既无主见,也无能力,更无作为的人。
明神宗
反正大权集中于皇帝,申时行找到了最简单、最牢靠、最省力的生存之道:一切按照皇帝的意思办,皇帝不表态我就不办事。
你不能说申时行是个奸臣,更不能说他是个忠臣,只能说他是个庸臣。
继申时行之后,首辅大臣沈一贯也是个长期混迹官场,逢迎拍马的老油条,至于再之后的王锡爵、王家屏等人,虽然力图有所作为,但在已经完完全全乌烟瘴气的大明朝廷四处受气,干不了多久就相继辞职回家了。
从内阁再往下面一级,到职能部门的问题也是一样:如果平庸的首辅大臣需要选择助手,他会选择一位有能力的还是几位没有能力的?
答案显而易见:不仅要选没有能力的,而且还要多选几个,这样大家相互牵制,就不会危及自己的地位了。
彼此彼此
于是,这样的逻辑层层继承,四处蔓延:平庸的六部尚书要选择平庸的六部侍郎,平庸的总督、巡抚要选择平庸的布政使、按察使,整个国家都上下弥漫着一股平庸的腐朽霉味。
但你说平庸的人就不搞事情了吗?不,越是平庸的人,越要搞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否则岂不是向上级表明自己这个位置没有价值?
但他们已经庸俗化的脑子根本想不出,也更加做不了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所下达的指令实际上都是让机构空转,压根就不产生价值。
于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只会越来越浮肿,而且每一级官僚都看似很忙,其实忙着一些没有啥意义的事情。
官僚队伍过于平庸还有一个恶果:大家结党营私。理由也很简单,我没有什么能力,因此我肯定要找一群没能力的人抱团取暖,以免自己的无能凸显出来。
无题
这些抱团取暖的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开始和另一些抱团取暖的人明争暗斗,争权夺利,是为党争。
明神宗自己没有能力,又长期不理政事,导致满朝大臣纷纷结党营私,比如楚党、浙党、齐党,宣党,昆党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大家为了自己的小算盘彼此争斗,内卷严重。
这几帮人谁也见不得别人的好,你上台了我在下面拆台,我上台了你在下面拆台,整个大明朝廷终于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因此后人评价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越自信越能听取别人意见,下属越觉得被尊重越忠诚,领导的地位越牢固。自大与自卑,则反之。马太效应
拭目以待
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没有自信,当然就行事乖张
职场里挑拨离间的搅屎棍可多了,人鬼分不清,早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