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邓小平南巡视察,路过南京,想去看望居住在中山陵8号的许世友。
许世友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匆匆地就要亲自去车站接邓小平。然而,这一年的许世友已是年近80的耋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家人都劝他在家里等着,可是他并不愿意。
直到邓小平亲自打来电话说到:“车站太冷,在家等着就好”,许世友才肯作罢。
2月1号上午,这个戎马一生的老将军再也坐不住了,身着笔挺军装,急匆匆地就往邓小平下榻的酒店赶去。
此时,邓小平的车队恰巧抵达,两位许久不曾相见的老友在酒店门口遇个正着,两双手激动地握在了一起,互相搀扶着步入酒店。
当天晚上,一起用餐。席间,邓小平拿出了一瓶茅台并说到:“这瓶酒可是为了提前庆祝你80岁生日特意准备的。”许世友一听,十分高兴,这可是他此生唯一的爱好。两人就此边吃边喝边聊了起来。
当他们谈到“特批土葬”的时,邓小平给了他肯定的答复。许世友激动地说到:“听你这么说,我就安心了,终于解开了我几十年的心结,死后也可以瞑目了。”
晚宴结束后,许世友还破天荒地要求随行记者为两人拍了张合照。可是,谁也不曾想到,这南京的匆匆一聚,竟成了两位老人的最后一面。
01 生前尽忠,死后尽孝许世友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早逝,靠着母亲四处乞讨为生。
在寒冷的冬天,许世友几次差点保不住性命,全靠母亲紧紧抱着他,并将乞讨来的食物放到胸口暧热,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吃。也许是上天的眷顾,每次都能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
因此很小的时候,许世友就懂得长大后一定要报答母亲,让母亲不再挨饿,过上好日子。
8岁时,许世友的家乡来了一位云游的武僧。听他说少林寺不要钱还管饭,为了在灾荒中活命,许世友只好辞别母亲,拜入少林寺做了杂役,这一待就是八年。
因过度思念母亲,16岁的许世友下山回到家乡。然而,还不到三天,就碰到了地主李静轩因交租与乡亲发生争执,他的儿子还打伤了许世友兄弟的事情。许世友武艺高强又嫉恶如仇,三拳两脚就把地主的儿子打死了,不得已他只能再次离开家乡。
因武艺不俗,年轻气盛的许世友想到了投军报国。参军后的许世友常年在外打仗,几乎没有时间陪在母亲身边尽孝,这让他一直很愧疚。
1931年,许世友回家探亲。辞行时,母亲偷偷将几个鸡蛋塞到他的衣内。望着满头白发的母亲,想着她艰难的日子,许世友泪流满面。
他的母亲见状,赶紧上前安慰:“儿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大丈夫有可为有可不为,你只管好好为国尽忠。为娘的虽然只是一个农妇,也知道尽孝只关乎我一个人,尽忠却能让天下所有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
母亲的深明大义让许世友愧疚不已,在即将迈出家门时,许世友忽然转身跪下并郑重说道:“娘,我这次离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归家看您,儿子不孝,就让儿子给您磕个头吧。如果活着的时候没有机会在您身边伺候您,那么死后我一定要埋在您的身边,日日夜夜守着您。”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漫长的17年。
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才命人将母亲接到济南。
当晚,他便在客厅放下一把椅子,认真地给母亲磕了个头,说到:“娘,是儿子不孝,让您受了这么多年的苦。今后,儿子一定好好照顾您。”
这天晚上,儿媳田普给婆婆做了一桌非常丰盛的家乡菜。母亲看着这满桌的鸡鸭鱼肉,就对许世友说到:“儿啊,虽然你现在当了大官,但也不能忘了我们的出身,要艰苦朴素,一定不能浪费,要知道现在还有很多像娘一样的老百姓吃不上饭呢”。
吃完晚饭,田普又把特意为母亲做的新衣拿了出来,让母亲换上。母亲不肯,摸着衣服说:“以后不要再做了,还是要自己亲手种的棉花,自己纺的线,自己织的布做出的衣服,穿着舒服,心里踏实”。
母亲在这里虽然每天都可以见到自己思念已久的儿子,每天有孙子,孙女承欢膝下,非常开心。但劳苦人民出身的母亲,过不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清闲的时间久了,就觉得浑身都不习惯,开始担心起家里的鸡鸭,田里的蔬菜。于是,就跟许世友提起了回家乡的事情。
刚刚2个月,许世友还没有好好地给母亲尽孝,自是不肯答应母亲的请求。结果,母亲一病不起,无论怎么治疗都没有任何好转。拗不过母亲的许世友没有办法,只能依着母亲,派人将她送回了家乡。回到家乡的母亲身体立刻好转,第二天就能下地种田,喂鸡喂鸭了。
1958年,许世友利用勘查后方战场之机返乡看望母亲。远远的,他就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背着柴火,艰难前行的老人。当老人走近时,许世友才发现正是自己的母亲,无比心酸的许世友立刻跪在了母亲面前,而这一次,也是他此生最后一次见到母亲。
1965年秋,正在巡查我国沿海防线的许世友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可此时他军务在身,只能让自己的儿子带母亲去南京看病。
等他结束公务,返回家乡时,母亲已经病逝。他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甚至连送葬都没能来得及。
这成了许世友一生的心病,他曾跪在母亲坟前哭着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活着的时候为了国家不能在您跟前伺候,死后一定守在您的身边,再也不离开您了!”从此,许世友便打定主意,死后一定要为母亲守墓。
02 推行火葬,不愿接受为了节约土地,保护耕地,1956年,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火葬倡议书。
但对于有着难以动摇的“入土为安”观念的老百姓来说,从心底接受火葬这一新的殡葬形式,并没有那么容易。
当时,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全国各界知名人士,都积极签字,以身作则。唯独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许世友拒绝了。
许世友并不想火葬。
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身居要职,应当承担起表率的责任;另一方面,他又迈不过心里母亲的这一道坎儿。
正在他左右为难之际,正巧碰到了刚结束会议的毛主席。许世友要求跟毛主席单独谈话,并说明了自己的难处。最后,还请求毛主席批准自己死后可以采用棺葬。
那时,许世友才50多岁,毛主席觉得谈论这个事情为时尚早,但他也能充分地理解许世友的爱母之情。所以,他一边说着:“你还年轻离死还早,以后会改变想法的。”一边同意了许世友的请求。
03 领袖批示,下不为例1979年10月,因为身体原因,许世友有了给自己准备后事的想法。于是他就给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到:“这是50元钱,帮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就把我埋在你奶奶的墓地旁边,让我可以一直守着她老人家。放心,我已经得到了毛主席的许可,死后可以不进行火化。”
1985年初,许世友的身体越发得不好了,他自知时日无多,便交代秘书给党中央写报告,请求党中央同意他死后施行棺葬。
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许世友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了,他经常在半睡半醒间询问秘书,党中央是否有了报告的回复。同年9月30日,许世友在最后的弥留之际,又再一次向党中央提出了自己施行棺葬的请求。
当邓小平看到办公桌上关于许世友同志丧事安排的报告时,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毛主席答应许世友棺葬请求的场景。他走到桌前,写下了“照此办理,下不为例”八个大字,算是满足了这位老友最后的心愿。
1985年10月26日,王震带着邓小平的委托来到了南京。为了见许世友最后一面,一下飞机,他就直奔医院。
同时,他也带来了邓小平对许世友后事安排的批复:“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的这次土葬,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随后,南京军区成立了治丧办公室,许世友成为我国倡导火葬以来,第一位被准予棺葬的将军。
04 遗愿得偿,实施土葬1985年10月31日下午3时,在南京军区机关大礼堂为许世友同志举行了庄严肃穆的遗体告别仪式。
仪式结束后,入殓仪式正式开始。许世友安卧在楠木棺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因为许世友土葬是特殊批准的,消息也并没有向媒体公开,所以没有鞭炮,没有哀乐,不准拍照,不准录像,也没有记者,整个过程沉默而哀伤。
当楠木棺材缓缓地移进墓穴,随着棺盖合起,许世友的妻子田普哭着说到:“娘,我把世友还给您了!”。
许世友被安葬在了离父母合葬墓约五十米的地方,终于,他如愿以偿地长眠在母亲身边。
许世友墓葬的通行证是特殊中的特殊,所以按照党中央的规定,并没有设置墓碑,也没有对墓地做任何的修饰。
然而,即使如此,出于对这位开国将军的尊敬与爱戴,祭拜者仍旧络绎不绝。甚至有人自发地向有关领导申请,希望可以给许世友将军立碑,以便后人瞻仰祭拜。
一年后,王震亲自提出,为许世友将军竖一块花岗岩石碑,并请知名画家范曾手书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从此,每年的10月22日都可以看到在许世友将军墓前的人们手持茅台瞻仰将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