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清新自然”的语言艺术

老谢语文 2025-03-02 18:50:38

散文“清新自然”的语言艺术

【典型例题】(福建厦门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2月联考《生活里的光与暖》李娟)

知名评论家林宇认为:“本文语言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一评论的合理性。(6分)

①语言清新自然体现在用词质朴,如描写清晨醒来“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脸上,带来丝丝暖意”,用简洁平实语言营造温馨氛围;(2 分)

②叙事和描写贴近生活,如街头早餐摊、家庭晚餐等场景,真实可感,让读者产生共鸣;(2 分)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如“鸟儿欢快地歌唱,它们用清脆的嗓音唤醒沉睡的世界”,拟人手法使描写生动活泼,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让读者更易感受生活美好。(2 分)

【知识梳理】

散文语言的“清新自然”是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它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舒适与惬意,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运用

1.选用质朴日常词汇

清新自然的散文语言通常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生僻或晦涩的词汇,而是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质朴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这些词汇贴近人们的生活,读起来亲切自然。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文中用“小帽”“大马褂”“棉袍”“蹒跚”“探身”等平常的词汇,生动地描绘出父亲的形象和动作,毫无雕琢之感,却充满生活气息。

2.巧用口语化表达

适当融入口语化的词汇或短语,能使散文更具生活味和自然感。比如汪曾祺的散文,常常带有浓郁的口语特色。在《故乡的食物》里,他写道:“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文中“觉得很亲切”“咯咯地嚼着”等表述,就像与人面对面聊天一样自然随意。

二、句式特点

1.短句为主,简洁明快

清新自然的散文多采用短句,短句结构简单,节奏明快,能够迅速传达情感和意象,给人一种干脆利落、清新爽朗的感觉。例如,冰心的《小桔灯》中有这样的描写:“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短短几句话,长短结合,以短句为主,简洁地表达出作者的感受,读起来朗朗上口。

2.灵活多变,错落有致

在以短句为主的基础上,散文语言也会适当穿插一些长句,使句式富有变化,避免单调。长短句错落排列,形成一种自然的节奏感。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是诗歌,但也具备散文般的灵动自由。“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短句的轻盈与长句的舒缓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优雅、自然的韵律美。

三、修辞手法

1.善用比喻,生动贴切

清新自然的散文常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或事物具象化,而且比喻往往取材于自然或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受。比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写道:“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把紫藤萝比作瀑布,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繁盛与壮观,清新自然又充满美感。

2.拟人手法,赋予生机

通过拟人赋予自然景物或事物以人的情感、行为和思想,让它们变得鲜活灵动,增添散文的自然情趣。如郭风的《山中访友》:“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将微风拟人化,“撞了个满怀”生动地表现出作者与自然相遇时的喜悦,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四、情感表达

1.真挚自然,不做作

清新自然的散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是真挚而纯粹的,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实表达内心的感受。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简单的话语饱含着无尽的深情,感人至深。

2.平和冲淡,意境悠远

这类散文的情感基调往往比较平和、冲淡,不会有强烈的大喜大悲。作者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去描绘生活中的点滴,营造出悠远的意境。如周作人早期的散文,常常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淡淡的情思,如《乌篷船》,通过对家乡乌篷船细致入微的描写,传达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情感含蓄而自然。

五、贴近生活

叙事和描写贴近生活,真实可感,易读者产生共鸣。如朱自清《背影》,叙事围绕父子间平凡小事,如车站送别。描写父亲蹒跚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语言质朴,贴近生活。没有华丽辞藻堆砌,却凭借真实细节,将深沉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生活温度与真挚情感。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