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业的“停货”潮水越来越汹涌了。
2月19日,泸州大成浓香酒类销售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暂停接收老头曲500ML装产品订单与发货的通知》,决定即日起暂停接收泸州老窖老头曲500ML装产品订单与发货。
2月20日,贵州习酒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公告,决定自2025年2月28日17:00起,停止接收53°习酒·窖藏1988(2020)500ml×6产品订单。

从2025年年初开始,“停货”就成了酒企们的常规动作。在这一轮罕见的“停货潮”中,包括五粮液、洋河股份、今世缘等头部企业在内的8家酒企,在50天内共计发布10份停货通知,涉及普五、梦之蓝M6+、窖藏1988等核心产品。
酒企们为什么纷纷“停货”?
如果从消费品的通常逻辑来看,是产品迭代与市场优化。的确,一些酒企是通过停货为新品铺路,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比如汾酒停供青花20和老白汾酒10,升级为“五码合一”新版产品;洋河暂停第六代海之蓝订单,计划推出第七代升级版;珍酒停售第三代珍十五,为第四代产品腾出市场空间。

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控货保价。
过去的一年里,中国酒业整体面临着库存高企与价格倒挂的压力。中国酒业协会市场专业委员会编写的《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的数字是,上半年2024年白酒市场库存问题就已经很显著,60%的经销商表示库存增加,40%面临价格倒挂,渠道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比如泸州老窖2024年6月存货规模达123.54亿元,创历史新高,存货周转天数高达1148天,远超五粮液(303天)和洋河(702天)。
通过停货来减少供给,可以缓解渠道压力,避免经销商因甩货导致价格崩盘。因此酒企们纷纷把控货保价变成开启2025年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战略。
这一轮停货潮,无论从控货的时间、参与产品的数量,还是对行业的影响,都是空前的。
与过去“淡季停货涨价”不同,这次酒企选择在旺季停货。五粮液、洋河、李渡酒业在1月春节销售旺季开始停货,今世缘酒业在春节期间宣布对42度国源四开停货,旨在利用需求高峰期的供给收缩快速提振价格。
停货的都是核心产品。洋河海之蓝与梦之蓝M6+、第八代五粮液、习酒·窖藏1988等,都是百亿大单品。
参与企业与停货产品的数量多,影响范围广。从企业规模上看,既有五粮液与洋河这样的头部酒企,也有李渡酒业这样的区域白酒品牌;从价格上看,从两百元到千元价格带,2025年停货几乎贯穿了所有白酒主流价格带,涉及到大众消费、商务宴请、商务送礼等多个消费场景的产品。
停货后,部分中高端产品终端价格回升,如洋河梦之蓝M6+批价涨至360元/瓶,库存周转周期同比缩短半个月。五粮液普五停货后批价从900元回升至940-950元,多地经销商库存清零。
酒类营销专家蔡学飞认为,适当控货以减少供给,可以维持产品价格体系,也是名酒积极适应调整周期,给渠道商减压、保证市场持续良性增长的必要措施。头部企业(如茅台、五粮液)的带头作用增强了行业协同效应,保证了价格体系的稳定。
但长期来看,停货对于酒企穿越周期的作用有限。停货本质是供给侧调控,但行业核心矛盾仍是消费需求不足。2024年社会购买力下降、宴席场景减少导致开瓶率低迷,库存消化依赖促销而非真实消费。专家指出,若无法刺激终端消费,停货仅是“治标不治本”。
其次,不少酒企的发展瓶颈远不止于价格体系。比如今世缘,业绩放缓的原因在于区域依赖问题突出,省外市场占比仅6.64%。再比如泸州老窖,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速仅10.76%,远低于15%的年度目标,股价连续三年累计跌了60%,存货周转效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更重要的事情是酒企们需要通过新场景和新模式来完成消费培育与新的市场开拓,只有真正直接触及消费者的动作,才可能是穿越周期的长期解决方案。
可以这样总结,2025年的停货潮是白酒行业应对库存压力与价格危机的阶段性策略,短期内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但长期需依赖消费端复苏与结构性改革。头部企业的控量举措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但若无法实现供需平衡,行业调整或将持续更久。未来,酒企需在保价、去库存与消费培育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方能在周期波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