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国运,南京才有未来

围一圈大南京 2025-01-31 17:58:32

最近发生了两件事情,让我感触很深,一个是宁波GDP与南京差距在缩小,另一个是国内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震惊世界,让大洋彼岸的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震动,芯片巨头等股价在最近遭遇历史性暴跌。

前十之位

2023年南京GDP为1.74万亿,2024年为1.85万亿;2023年宁波GDP为1.65万亿,2024年为1.81万亿。

2023年两市的差距约900亿,2024年差距仅为352亿。差距在缩小。而南京与上一位的武汉差距高达2606亿,如果南京不能很快将增速提上去,全国第十的排位确实有些危险。

其实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并不复杂,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南京10年前做的一次决定。2014年4月30日,南京做出了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的决定,并提出明确的计划表。

2015年前,中小企业整治工作基本完成;

2018年前,重点骨干企业搬迁工作全面启动,中小企业全部关停;

2021年前,重点骨干企业搬迁建设项目启动,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完成搬迁转型工作;

2025年左右,工业实现全部退出,最终实现四大片区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改善。

10年前南京的这个决定有不破不立的时代魄力,还是很合理的。当时的重化工产业确实对城市的生态产生了很大压力,南京也意识到单靠石化很难出圈。所以跳出石油化工的固有枷锁或者说舒适圈,在当时是受到很多人支持的,尤其是四大工业区周边的市民。一方面旧工业区可以实现转型,另一方面产业格局也将有机会重塑,这是南京希望看到的结果。

只可惜后来完整完成的转型区域可能只有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地区中的燕子矶。其他区域包括大厂、金陵石化、梅钢等区域的搬迁一直都不太顺利。现实中改变远比想象中的要难得多,地方意愿和企业之间长期处于一种博弈的状态。第一步搬迁都没有实现,就更不谈后来地方的转型发展了。

内部外部的激烈博弈也让这份曾经毅然决然的勇气逐渐消磨。实际上这也是导致南京近10年在发展方向上一直存在左右摇摆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此时宁波并没有这样的烦恼,南京在去重工业化,而宁波却在疯狂加码,2024年底,宁波地区炼油总能力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而南京地区目前的炼油总能力为3230万吨/年。

南京不仅没能完成彻底改变经济结构的伟大构想,还有些丢失基本盘的趋势,所以在去年南京不得不废止了10年前针对四大片区内工业布局调整的决定。某种意义上来说南京算是走了回头路,但也没办法。当然重新扶正重工业的同时,南京也在加快引进、培育、壮大总部企业,试图通过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增强非工业领域的实力。

国运时刻

但说实话,四大工业片区不搬虽然给企业吃了定心丸,稳定GDP的同时,通过继续加码扩大南京在传统领域的优势确实可以对南京未来几年的GDP有所帮助,但南京未来如果想要从前十到前五,靠重工业还是不行的,毕竟10年前南京就已经看的很清楚了,未来南京还是要拿出其他的杀手锏。

最近DeepSeek,给了欧美非常大的震撼,我也有很多感触。DeepSeek的创始人叫梁文锋,前段时间在《新闻联播》一场超高规格的座谈会上现场发言。

而与之相关的企业几乎全在浙江,除了宁波、杭州、还有上海等。其中震撼世界的主角deepseek就是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的产品,团队并不算大。

同时杭州还有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通义千问2.5版本、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TPT时序大模型等,凭借这些企业的成果,杭州已经在尝试做“人工智能+”的破题者了。尤其是最近震惊世界的deepseek,把杭州在AI领域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那么这个产品是如何震撼世界,尤其是美国科技界的呢?大概有这么几点

deepseek的性能和美国最好的模型不相上下;

更加拟人化,原始思维链非常迷人;

极低成本实现,只有传统的1/10。比如DeepSeek-V3首个版本用了2048块H800显卡、耗时两月,就训出了一个6710亿参数的DeepSeek-V3。而Meta训练参数量4050亿的Llama 3,用了16,384块更强的H100显卡,花了54天。Deepseek在训练效率上比后者提高了11倍;

完全开源,并且任何人都可以本地部署;

可以联网搜索的推理模型;

这些优势导致,美国公司赖以维持的技术优势和超高估值受到严重挑战,让一众收费AI毫无生存空间,颠覆了美国AI巨头们“砸钱堆硬件”的逻辑。让那些靠卖显卡发财的“卖铲人”彻底慌了神,英伟达股价因此重挫。

特朗普的“星际之门”计划,号称未来将投入50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最近也因为deepseek的出现让这个耗资巨大的计划变得有些愚蠢。中国正在摧毁美国AI科技界的护城河。软件创新似乎正在突破硬件的限制,美国想要通过硬件(GPU)的封锁阻碍中国在AI领域的进步已经不那么奏效。包括最近曝光的歼轰-36,中国的国运正在蓬勃上升,已经势不可挡。

那么在这场预计会持续很久的中美争锋中,南京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又起到了多大作用?扮演什么角色?

2023年,南京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8000亿元。光软件谷就实现了软件业务收入2810亿元,占全市比重约35%,占全省比重约20%。目前,软件谷集聚涉软企业4462家,海内外上市企业14家;独角兽、瞪羚企业5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13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96家。招引培育世界500强及世界软件百强企业18家,中国软件百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及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35家。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10家。

这里面未来有没有可能再出一个deepseek,另外工业软件上的突破也是一个思路。据我了解,工业软件是制造业的基石,但目前国产化率极低,这里面可供发挥的空间就很大。南京有没有可能喊出中国工业软件之都的口号,助力中国实现工业从软件到硬件的全方位自主可控。如果这个路径可以走下去,对国运的助力是非常大的。

南京的路

打破欧美垄断和限制,创造自主可控的未来这就是与国运同进退的产业布局。按照南京研发为主的性质,如果方向正确理论上现有的整体实力应该比现在强的多,但现实中南京曾经在某些领域实际上是有些走偏的,走了很多弯路,错过了很多,。

这些年南京有几个关键领域,比如显示器、新能源电池、芯片等。每一个起点都很高。当年中电熊猫引进的是夏普生产线、新能源引进的LG化学、芯片引入的是某积电。南京在每一个领域最开始的时候总是占据头筹,见效极快,但因为引进的项目存在不可控因素,对国产供应链的建立,帮助有限。所以才让南京逐渐在日后的发展中丢了不少产业的主导权。

2011年国内第一条液晶电视面板就是中电熊猫在南京投产的,引进的就是夏普六代生产线,随后2015中电熊猫继续引进夏普的IGZO技术8.5代线,2016年还在成都投资8.6代线。陆陆续续加起来,总投资超过700亿,但最后未达预期,前几年南京8.5代线被京东方收入囊中。

新能源和芯片制造方面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强大的同时,对国产产业链的搭建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重见效,轻长远。但外部引进的产业再先进也不是自己的,一定要尝试快速消化吸收并建立自己的技术方案,组建可控的上下游链条。只有如此南京才能在行业中起到主导作用。

比如智能电网领域,南京走的就是自主研发的路线,如今已经聚集了一批技术实力非常强劲的企业,包括南瑞集团、国电南自、南瑞继保、四方亿能、南高齿、科远智慧、金智科技等。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已形成千亿级智能电网装备产业基地。

我认为对于南京来说,实力不是问题,南京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和产业基础,问题是方向的选择。

合肥后来为什么后来能有这么多闪光点,和主题和方向有很大关系。不管是13个大科学装置(最近实验成功的“人造太阳”就在合肥),还有什么蔚来、BYD、京东方、长鑫存储等,都是典型的国产性质。

合肥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了专注于国产替代方案的城市,这与国运的主题是相契合。而这个主题或IP也有助于吸引和建立国产产业链的形成,甚至不少人对合肥产生了盲目的自信。2024年合肥GDP达到了13507.7亿,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和南京的差距也已经不算特别大了。

我认为南京不要把目光落在GDP的上下浮动上,纠结于短期的得失没有必要,哪怕2025年真被超越,也没多大关系。关键南京长期的发展路线要能够真正落实,路线上再不能有左右摇摆甚至是回头路的情况。紧抓符合国运之势,抗击欧美制裁封锁的产业大方向。在对抗美国产业霸凌的路线上,南京要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需要明确向外界传达出南京在中国国运崛起的过程中肩负的关键使命,并将to B方面的优势传递到to C领域。这种使命感需要通过产品的方式传达给普通民众,通过强有力品牌的建立塑造南京的新IP。

至于具体是靠工业、化工、还是软件、AI等,我认为都无关紧要,也没必要争论不休。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让南京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帮助国家积累更多的崛起之力,就够了。主题明确了,南京的标签就有了,未来的GDP根本不用愁。

0 阅读:2

围一圈大南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