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稼雨等:《涅槃:中国神话的文学之路》

古代小说研究 2024-09-05 07:12:47

《涅槃:中国神话的文学之路》,宁稼雨等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8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是一部灵动的中国神话文学发展史,从先秦到明清,从雅文学到俗文学,展现27个神话原型在文学中经历的再生,由神话的文学之路,观察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演进与转型。

书中用27个神话原型,勾勒中国神话文学的整体面貌,以晓畅平实的语言风格,清晰地梳理了每个神话的原始形态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以及神话原型在文学作品中逐渐大放异彩的过程,呈现了时代对神话的文学之路的深刻影响,揭示了中国神话和神话文学对于承续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目  录

中国神话的文学再生与繁荣(前言)

弁言

甲集:肇造区夏,泽润千秋

第一章 盘古:开辟鸿蒙,垂死化生

第二章 伏羲:圣人启智,进诸文明

第三章 女娲:补天、造人与女皇

第四章 神农:稼穑发端,功垂医道

第五章 炎帝:火神·日神·南方神

第六章 黄帝:从天神到圣王、华夏始祖

第七章 西王母:日益现世化的昆仑主神

第八章 祝融:火神与灶神

乙集:舍己济世,穷且益坚

第一章 夸父:英勇无畏还是自不量力?

第二章 羿:射日英雄的形象演绎

第三章 鲧:取息壤以治洪水

第四章 大禹:圣王·天神·真仙

第五章 精卫:英雄精神与悲情命运

第六章 愚公:英勇无畏还是匹夫之勇?

第七章 望帝:从杜宇到杜鹃

丙集:现世烟火,美好寄托

第一章 宓妃:千古文人的诗意女神

第二章 鲛人:织锦泣珠的至诚象征

第三章 鲲鹏:自由与理想的文学图腾

第四章 湘君:一枝玉笛吊水神

第五章 嫦娥:升仙与下凡的双重奏

第六章 舜帝:逆境家庭走出的传奇帝王

第七章 牛郎织女:从星空走向凡间的浪漫

第八章 董永:孝子楷模的美满人生

丁集:刀兵不祥,用之有道

第一章 蚩尤:难以翻案的叛神、恶神形象

第二章 刑天:挥舞干戚的不屈灵魂

第三章 共工: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

第四章 玄女:从天而降的上古战神

编写告白

中国神话的文学再生与繁荣(前言)

与西方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散见于各类典籍中,体系上略显不完整,规模上也不够宏大。这给中国神话的系统研究带来不便,但无形中给神话种子在文学园地的再生和茁壮成长减少了障碍,为神话的文学演绎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中国神话史》

神话是关于史前先民历史文化的零星记忆。文字出现后,人们把先民口耳相传的神话,记录在不同文献中。这些文献依据时间和性质不同,可分为原生性神话文献和再生性神话文献。

原生性神话文献是指最早用文字记录神话内容的先秦时期文献,其时间距离神话产生的时间最近,基本上源于口耳相传,《山海经》保存神话故事最多,其他如《诗经》《楚辞》等文学总集,《穆天子传》《尚书》《左传》《国语》等历史文献,《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诸子文献,以及《归藏》《古文琐语》其他文献中,也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大量神话。这些记录尽管零散,但大致构建了中国神话的基本框架和原始规模。

再生性神话文献发端于秦汉,至明清一直有出现,根据时间和属性也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秦汉时期文献。尽管秦汉已经远离神话产生的时代,但因距先秦较近,我们仍能从这一时期的文献中约略窥见神话的原貌。对神话的记载,见诸《吴越春秋》《越绝书》《蜀王本纪》等杂史书,《论衡》《风俗通义》等子部文献和大量纬书中。这些文献性质不同,摘引神话时各取所需,其中有些内容与原生性神话文献吻合,有些则不见于原生性文献。虽则如此,它们对神话原貌的考察仍具有重要的补充价值。

《山海经》

第二类为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文献。这个时期离远古更加遥远,相关记载的文献属性淡化,其内容可分两种:第一种是作为文献而被保存、抄录的前代记录,见于《初学记》《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量类书;第二种则为中国文学独立之后,诗歌、散文、词曲、小说等各种文体,将神话作为题材而进行的各类文学创作。它们为中国神话搭建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为古代神话的再生创造了繁花似锦的园地。

因此,文学再生角度,可成为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中神话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之外的新视角、新视野。

除了普通人出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对神话的神往,还有许多学者出于研究目的的关注。当然,学者们专业背景不同,关注神话的角度也不一样,诸如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等等。他们的研究对于后人了解那个已经一去不复返的远古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研究尽管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利用早期的零星神话材料,努力复原那些已经过去的远古历史,即所谓“溯源”。

“溯源”工作所依据、使用的文献材料主要是先秦两汉时期对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进行记载的文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中国神话文献,所以可以称为“原生态”文献。正是因为这些“原生态”神话文献是早先学者们翻来覆去使用的文献,所以人们无形中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中国神话的文献只有这些“原生态”文献了。

《神话—原型批评》

西方“原型批评”视角的学者认为,虽然孕育神话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但远古神话好似一颗颗种子,在历代文学百花园中长出一代代繁花似锦的文学果实。

神话“移位”为文学的繁荣景象,不但被西方文学的历史证实,也同样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展演。在中国历代文学百花园中,有不可胜数的呈现为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的“再生性”神话文献。

遗憾的是,在中国神话研究领域,由“再生性”神话文献塑造的如此繁荣壮观的文学盛况,基本上没有进入以往神话研究者的研究视野。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曾经申报承担并完成过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中国神话的文学移位”,从学术的层面开展中国神话“探流”工作,其最终成果为《诸神的复活——中国神话的文学移位》这部学术著作。和以往那些研究工作相比,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力求从以往学者的“溯源”转到“探流”方面。

这个所谓“探流”和“移位”的演变走向和发展轨迹,大致受到两种历史要素制约。一是社会要素,二是文学要素。社会要素的制约是指作家对神话母题的演绎、再创作要受到所在时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文学要素的制约指各种文学体裁和表现形式对于神话文学发展演变形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交互作用,为神话文学的再生和繁荣,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使神话文学题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成绩代表。

神话在中国文学土壤中,大体随各种文体的形成和流行情况而生发、成熟。

《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

后记:中国神话文学遗产的再生与打磨

俗话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它不仅能割去人们秀美的容颜,也更能渐渐磨灭各种实体器物和隐形文化的外貌和内质。为此,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延长和赓续那些人们认为有价值东西的生命长度。

对付容颜,人们有护肤品;对付实体器物,人们研究探索各种修复和保护办法,如维修长城、故宫,古籍、艺术品修复等等。这些延长和赓续的共同特点就是对已经存在具体实物进行修补复原。

相比之下,像神话这样连具体实物也不存在,甚至连原貌情况也难搞清楚的非实体历史文化遗产,其修补复原工作就要难上加难了。

《中国叙事文化学探微》,宁稼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历史长河,悠悠万事。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神话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根。它也是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应倍加珍惜。但神话的特殊情况,造成它的保养复原工作愈加艰难。

神话的特殊性在于,它产生于没有文字的人类远古时代,只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神话均非原貌,而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们根据口耳相传的记录。这些早期记录神话的文献本身既不是神话原貌,而且散佚严重。

但它毕竟是距离原始神话年代最近的记录,所以还是弥足珍贵。我把这种文献称为“原生性神话文献”。后代的相关神话材料也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和丰富起来的。这些衍生和丰富的材料我称之为“再生性神话文献”。

“再生性神话文献”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不仅保留继承原生性神话文献中的原始神话元素,而且还在原始神话元素的基础上,将原生性文献材料中支离散乱的故事和情节尽量整合完整,更能展现神话的完整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看,“再生性神话文献”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带有延展性和开放性的系统。所谓“再生”,不仅是指它过录传承了之前的神话文献,而且还包括它在过录传承的过程中将其原本断裂分离的部分加以弥补和整合,使其更加完整和充分。

随着时光岁月的推移,“再生”又在不断生成新的含义。生成于古代,用古代文言写成的神话文献,无论是原生性文献,还是再生性文献,在当代社会都存在一个与普通读者具有语言障碍的问题。所以,对于新的神话“再生”工作来说,还要有一个对社会普通读者负责和诠释的责任。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文丛》

以上几个方面,似乎已经构成本书需要承担的基本工作任务:在阅读和吸收前代原生性和再生性神话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当代读者的文化水平和阅读习惯,对中国古代神话重新再做一次“再生”工作。

如果说我们这次“再生”工作有什么特色或者是目标,大约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察:

首先是追求创新性学理的支持。

神话学其实不是一个与其他学科绝缘的绝对独立学科,而是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中去体现实现自己的作用价值。

如同本书前言所言,神话学实际是若干学科均可借力的万金油。历史学家用神话材料来补充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宗教学加用神话材料去探索早期宗教起源成因和过程;文化人类学家则从神话材料中去追寻人类文化起源的踪迹。  这些角度虽然不同,但其共性是“溯源”。我们这本书的工作没有沿“溯源”的路子继续走下去,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在“探流”上探索新路。

这个“探流”工作将西方主题学的方法移用于以故事类型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因为很多神话母题及其在后代叙事文学故事类型的演绎情况本身就构成故事类型,所以对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学移位研究同时也就是以故事类型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

《诸神的复活:中国神话的文学移位》

其次,本书是继《诸神的复活——中国神话的文学移位》之后,作者第二部采用中国叙事文化学故事类型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神话的著作。

与《诸神》一书有所不同的是,彼书侧重打深井,集中对10个神话原型故事进行深入学术挖掘;本书侧重覆盖广度,遴选27个中国古代神话原型,对其在历代文学园地的演绎再生情况进行梳理和介绍。

因为这个角度不同,本书在编写体例上力求简洁明确。避免过多书证式考证和繁琐注释,引文也采用随文注的方式,方便读者顺畅阅读。因此本书的目标是采用简洁明快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学再生情况做系统梳理和分析介绍。带领读者走出传统神话学著作的“溯源”窠臼,去游历享受一个繁花似锦的中国神话文学新世界。

再次,本书所收27个神话故事,其原始文献材料和历代文学再生演绎材料的多寡情况有较大出入。为尊重历史原貌,避免强行平均分配单元字数,本书各个神话故事故事文学再生的介绍文字体量长短各异,有话则长,话少则短,不强求一致。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作者除我本人外,均为高校教师和部分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接受过系统扎实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他们不仅对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有系统深入的了解,而且也有比较深入的科研实践。从他们的研究生课程就读,到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乃至于诸多已经发表的研究,大多围绕采用中国叙事文化学方法的故事类型研究。

中国叙事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合影

所以,尽管他们每个人的行文方式和语言风格会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于神话原始文献和历代文学演绎再生文献的挖掘掌握,乃至于阅读这些文献后将其系统梳理和分析解读的方法能力,都具有基本的学术保证。

而且年轻人所固有的思想敏锐和及时接受新事物的优点,使得他们更能熟悉了解社会和普通读者的口味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他们承担这项工作或许还有更加有利的优势特点。

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分工情况如下:

宁稼雨:全书策划与组稿,审稿,总论、后记、女娲、精卫两章;

赵红:嫦娥、羿与后羿两章

颜建真:蚩尤、刑天、鲧、共工四章

孙国江:大禹一章

雷斌慧:祝融、湘君两章

姜乃菡、杜文平:西王母一章

王林飞:宓妃一章

张慧:炎帝、黄帝、夸父三章

徐竹雅筠:牛郎织女、董永、愚公三章

杨沫南:望帝、玄女两章

任卫洁:鲛人、鲲鹏、神农三章

祖琦:盘瓠、伏羲、舜帝三章

宁稼雨教授在中国叙事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主题发言

这项工作带有摸索性质,加上编写人员能力所致,缺点问题在所难免,欢迎专业学者和普通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从选题到书稿编写全过程中一直得到责任编辑张洁女士的支持和帮助,并为此付出大量工作和心血,谨向她,并通过她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表示衷心感谢!

宁稼雨

2023年1月25日

0 阅读:5